最新动态
对话蔡继明:完善独角兽创新生态和培育体系是重中之重
2025-03-31 09:11

  中新经纬3月27日电 (宋亚芬)近日,深圳发布独角兽企业遴选评价和培育政策申报指引,将为入库独角兽企业提供“一对一”深度赋能服务。

  独角兽企业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中可以发挥哪些重要作用?促进我国独角兽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应做好哪些重要工作?就此,中新经纬对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蔡继明进行了专访。

  中新经纬: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何要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

  蔡继明:独角兽企业通常指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它们是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目前,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它们展现出强大的创新精神和技术突破能力,这些能力是推动传统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关键。

  在全球科技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独角兽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对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具有三重战略价值:第一,它们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攻坚者”。独角兽企业凭借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的研发投入,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以寒武纪为例,其自主研发的7nm的590芯片性能接近A100的80%,助力国产服务器算力大幅提升,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第二,独角兽企业是产业链升级的“赋能者”。它们通过技术外溢,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例如,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不仅推动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还带动了上游锂电材料、下游充电桩等产业链的协同升级,拉动了超万亿元的产值规模。

  第三,独角兽企业是新经济增长极的“开拓者”。它们通过场景创新催生新业态,如商汤科技的AI技术已应用于智慧城市、医疗影像等40余个垂直领域,开辟了数字经济的新领域。支持独角兽企业的发展,不仅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途径。只有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才能在全球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抢占先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独角兽企业的迅猛发展能够促进上下游产业的协同与共生,并创造大量高附加值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同时,它们的成功上市和资本运作,也能为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中新经纬:支持独角兽企业可以促进哪些行业发展?

  蔡继明: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对于引领各产业把握新机遇、占据未来竞争的新高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企业往往聚集在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领域,它们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以人工智能为例,技术的赋能作用在传统产业中尤为显著。独角兽企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促进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例如,旷视科技的工业AI质检系统在汽车零部件生产中的应用,大幅提升了检测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云知声的智能语音系统在医疗问诊中的应用,实现了病历自动生成,医生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这类技术革新不仅催生了千亿级的AI服务市场,还重塑了传统产业的竞争格局。

  在新能源行业领域,独角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构建绿色能源生态系统。的光储融合技术将光伏发电成本降至0.15元/度,助力中国新能源标准和技术方案的全球推广。这证明了独角兽企业的双重价值:它们不仅通过硬科技的突破重塑了产业的核心,还通过生态协同扩大了经济的外延,为国家培育新的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

  中新经纬:中国各地独角兽企业发展是否平衡?

  蔡继明:目前,我国的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而大多数城市尚未孕育出独角兽企业,这反映了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为了促进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我们不仅需要东部沿海地区保持活力,还应确保中西部地区得到充分发展,这将有助于减少区域经济差异,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

  为解决这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政策引导、资源倾斜和协同发展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实施精准的政策。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百城育苗”专项行动,中央财政与地方资金相结合,支持成都、西安等城市依托其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其次,定向倾斜资源。在东北地区建立“高端装备创新基地”,利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科研优势,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最后,推动飞地经济的协同发展。通过“东部研发+中西部制造”的跨区域合作模式,促进产业梯度转移。通过这些措施,我国独角兽企业正从“单极引领”向“多极协同”转变。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均衡的动力。

  中新经纬:什么是促进我国独角兽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中之重?

  蔡继明:关键在于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和培育机制,即打造一个从“种子独角兽”到“潜在独角兽”再到“独角兽”的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和评估指标。

  建议在评选独角兽企业时,应综合考虑多个维度:第一是企业估值,需达到70亿元人民币以上;第二是技术层面,企业应具备独创性或颠覆性的技术,或者拥有难以复制的商业模式;第三是成立年限,大约10年;最后,企业需符合当前政策导向,且无重大负面舆论。

  此外,建议设立独角兽创新示范基地和“独角兽企业孵化基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只有构建起全生命周期的培育体系,才能有效解决独角兽企业数量不足、部分企业增长缓慢等问题;同时,创新生态的完善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的投入,为独角兽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应加大对独角兽企业的研发投入支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同时,加强对科技创新企业家的培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对话蔡继明:完善独角兽创新生态和培育体系是重中之重】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fabua.ksxb.net/quote/10372.html 
     动态      相关文章      文章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栏目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海之东岸资讯移动站 http://fabua.ksxb.net/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