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末的纽约联合国总部,安理会会场内空气近乎凝固。美国代表约翰·凯利刚刚抛出一项强硬声明,要求俄罗斯在8月8日前接受乌克兰停火条件,否则将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100%关税。话音未落,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应声而起,九个字如同惊雷炸响会场:“美国应该感到羞愧、耻辱!”。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短短一周内美国第三次在联合国安理会对中国进行无理指责后的必然爆发。美方代表声称“几乎每天都能在俄罗斯武器中发现中国零件”,暗示中国暗中军援俄罗斯,这种充满恶意且缺乏事实支撑的指控,遭到了中方代表的严正驳斥。
美方此番操作,堪称一场精心编排却漏洞百出的外交闹剧。一方面,凯利代表在联合国义正词严地要求各国抵制俄罗斯能源,挥舞二级制裁大棒威胁他国;另一方面,其自身对俄罗斯战略资源的依赖却被中方当场揭穿——美国田纳西州的铀浓缩工厂内,赫然堆放着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的核燃料箱。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全国95座核电站、57个核反应堆长期依赖俄罗斯浓缩铀,年采购额高达1亿美元,这种深度依赖持续近三十年,直至俄乌冲突爆发后才仓皇寻求替代方案,但远水难解近渴。这种赤裸裸的双重标准,让美方的道德指控瞬间失去立足之地。
更具危害性的是美方行为对乌克兰危机解决进程的实质性破坏。当国际社会近期看到一线曙光——俄乌双方就交换战俘等人道议题达成多项共识并取得积极进展时,美国主导的武器输送却源源不断涌入乌克兰战场。大量致命性和杀伤性不断增强的武器弹药持续涌入,不仅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毁,更使得冲突延宕不止,停火光景遥遥无期。中方代表耿爽一针见血地指出,美方沉迷于“甩锅”推责和无聊的指责游戏,却对劝和促谈、停火止战等真正能缓解局势的行动贡献寥寥,其行为将国际局势推向了更复杂的对抗局面。
面对美方高频次、多角度的无端攻击,耿爽的反击展现了中国外交风格的鲜明转变与前所未有的底气。这种底气不仅源于道义高度——中国始终强调自身“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参与其中”,并严格执行军民两用物项管控政策;更源于坚实的综合国力支撑。以无人机产业为例,2023年中国民用无人机交付量高达317万架,而同年北约援助乌克兰的无人机计划总量仅为100万架。这种强大的产业能力赋予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直指问题本质、不畏强权压力的自信。
中方解决方案始终聚焦于和平与对话,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建设性角色。与美方动辄发出最后通牒、(如要求俄罗斯8月8日前屈服的极限施压)制造分裂对抗不同,中国联合巴西等全球南方国家发起成立了“乌克兰危机和平之友小组”,致力于推动停火止战与政治解决。这种路径选择并非偶然,它贯穿于中国对各类国际热点问题的处理思路中。同样在巴以问题上,当美以以“激化冲突”为由跳过联合国加沙问题会议时,中国始终坚持推动全面政治对话的“两国方案”,体现了其外交理念的一致性:解决国际争端需要的是团结协作,而非单边胁迫或集团对抗。
耿爽掷地有声的“羞愧、耻辱”之斥,早已超越寻常的外交辞令交锋,成为对美方霸权逻辑的深刻灵魂拷问。它拷问着美国滥用安理会平台、散布虚假信息以污名化他国的行为正当性;它揭露了美方在能源依赖议题上“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荒诞双标;它更直指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火上浇油”(持续武器输送)远多于“釜底抽薪”(推动和谈)的危险政策实质。这场教科书级别的外交交锋清晰昭示:固守冷战思维、迷信单边施压的旧外交范式已日益失效。当中国以事实为盔甲、以和平方案为旗帜,凭借强大综合国力支撑直言不讳时,一种更具平等性、建设性的新型国际关系话语体系正在联合国讲台上发出铿锵强音。国际社会真正需要的,绝非霸权的“最后通牒”,而是各国相互尊重、共谋和平的理性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