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现场对话原文
7月18日,非凡资本以“应用无界,智创全球”为主题,在深圳益田威斯汀酒店主办「2025年度生成式AI全球化高峰论坛暨Go Global AI 100年度评选」圆满落幕。全天议程自上午9点至晚上18点,线上同步直播。内容以主旨演讲、巅峰对话和趋势圆桌为主,现场颁发“2025 Go Global AI 100”,并同步进行AI应用全球化发展论坛和AI硬件全球化发展论坛。其中AI应用全球化发展论坛由非凡产研承办,AI硬件全球化发展论坛由火星加速器承办,超过2000名来自全球的参与者、800家AI企业、400位创始人齐聚一堂。
在《AI娱乐|从情绪消费到记忆资产:千亿陪伴经济的生态重构》圆桌会议上,主持人是非凡资本合伙人王朝超,嘉宾有VidaWheel 创始人&CEO Susan、Saylo 产品负责人王语汇、数伴创始人 Vega、亚马逊云科技高级解决方案架构师李伟。他们从产品实践、用户心理、技术趋势等角度,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AI陪伴,到底能陪到哪一步?
这场讨论远不止关于“虚拟人”,它揭示了AI如何切入娱乐、疗愈、社交甚至信仰——并重塑“人”的体验逻辑与商业价值。
01|陪伴不是聊天,是“把你活过来”
在数伴创始人 Vega 看来,AI陪伴不是一个新概念,而是“手办活过来”的现代版本——它赋予二次元IP以互动与反馈能力,让喜欢角色的人不仅能“看见他”,更能“与他互动”。
这种“把虚拟角色拉入现实”的尝试,本质上不是信息增强,而是情感认同的投射承接。
“你以为你在陪他,实际上是他在陪你,你以为你在看他跳舞,其实你在看你自己。”——Vega
从Gatebox时代的失败,到今天算力和模型能力的升级,Vega认为:陪伴的关键不是“能不能聊”,而是“是否还原”“是否主动”,是否能在无需prompt的前提下,察觉并回应用户的情绪。
这一变化的底层逻辑,是从“语义”理解走向“语境”理解,从“对话窗口”走向“生活界面”。
02|从“疗愈”到“灵魂”:AI介入的垂类价值
VidaWheel 创始人 Susan 提出了对陪伴需求的三层分类:生理 → 情绪 → 灵魂。她指出:
什么是灵魂陪伴?在她的产品实践中,是“帮助用户进行自我觉察和自我塑造”的能力。
例如,她们设计了基于女性心理学和荣格派象征体系的AI测试系统,通过AI生成“你的灵魂是雅典娜还是维纳斯”,并在内容生成中融入深度疗愈信息。更重要的是——这一体系顺势衔接实体消费(精油、香氛、护符等),形成完整的品牌闭环。
“不是卖东西,是你和你命中注定的护身符相遇了。”——Susan
这不是灵修的浪漫主义,而是一个极具现实支付意愿的中老年女性消费市场的细分价值挖掘。
03|不是谁都想聊天,陪伴应当“无需响应”
多数人想象AI陪伴的场景是对话,Saylo确实在这一领域深耕。但Vega指出了一个被忽视的现实:
“Character.AI用户中,60%是24岁以下;真正沉浸式的AI陪伴,应当是不需要你主动说话,它也能回应你。”
这其实是对“AI输入门槛”的反思——prompt能力门槛,正在限制AI情感体验的扩展。
未来更理想的AI陪伴产品,不是等待你的召唤,而是能观察、理解、回应的“存在感”——用视觉、音频、多模态感知去理解你,甚至在你不说话时,也能给予“有温度的干预”。
这也正是“记忆资产”概念的前提:长时间记住你,才有可能长期影响你。
04|从娱乐到商业:陪伴不只是“流量生意”
在讨论商业化路径时,四位嘉宾提供了完全不同的策略路径:
Saylo:以语聊为基础,构建角色库 + UGC生态 +多模态互动,收入来自订阅、内购和广告。
VidaWheel:以人格化AI测试为抓手,衔接疗愈内容和周边消费品,实现从心智认同到产品转化。
数伴:通过硬件角色与“沉浸式界面”将陪伴内化为“生活一部分”,再通过皮肤、动作等内容进行长期变现。
这一点形成共识:陪伴经济不靠“留人”,而靠“认同”。陪伴的商业化不是靠“留存率”,而是靠“连接强度”。
Susan更坦率地指出,今天AI情感陪伴产品的“ROI周期很短”,建议创业者“加快节奏、快速回本”,因为基础模型的进步将不断挤压中低门槛产品的护城河。
05|基础模型的进化,会杀死AI陪伴吗?
一个始终萦绕的问题是:基础模型能力飞升后,应用层是否还有价值?
四位嘉宾分别给出回答:
数伴:不会。聊天只是皮毛,核心是“角色还原与主动感知”,这不是基础模型能解决的;
亚马逊云科技:基础模型进步对情感陪伴影响小,因为“情感”是深层语境,不只是对指令的反应;
Saylo:大模型进步是机遇,可以增强UGC能力、优化角色表达,但UGC生态和玩法仍是壁垒;
VidaWheel:基础模型进步确实会淘汰掉大量产品,尤其是“没有内容壁垒的产品”。
最终共识是:基础模型解决不了“理解人类灵魂”的问题,真正长期存在的AI陪伴产品,必须要么有强IP支撑,要么有内容哲学,要么有生活接口。
06|从情绪消费到记忆资产,AI陪伴正在走向人类的“情感基础设施”
今天的AI陪伴,很多还停留在“聊天”和“抚慰”层面。但明天,它可能成为:
未来的AI陪伴,不是“更像人”,而是“更理解你”。
它可能不会说很多话,但会记得你喜欢的角色、重复的烦恼、期待的回应。它不是来填满你一个晚上,而是陪你走很久。
07|对话原文
王朝超:感谢各位嘉宾来参加我们的圆桌活动。 首先就请各位嘉宾介绍一下自己的公司和产品或者业务,好吗? 从Susan开始。
Susan:Hello大家好,我是VidaWheel的创始人和CEO Susan。 我们这个可能会稍微有点小众一点,我们是针对海外欧美的中老年女性,做“AI+疗愈”这一块的。 并且我们不是只做虚拟类的服务跟产品,我们还有蛮多线下的实体产品,比如说像疗愈珠宝、精油、香氛这些。 所以这个是一个比较垂类的赛道,就是AI加玄学疗愈相关的。
王语汇:大家好,我叫王语汇,来自元象科技。 Saylo是一个虚拟的沉浸式陪伴平台。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对话和剧情来改变故事走向,然后也提供各种各样丰富的玩法。
李伟:大家好,我是来自亚马逊云科技的AI方面的解决方案架构师。 今天我可能会从大厂的视角提供一些AI方面的insight。
王朝超:简单总结一下,Susan做的是女性情感疗愈。 Saylo他们以前有一个词叫“满足用户的创作欲望”。 然后李总这边属于云大厂。 接下来请数伴的Vega介绍一下自己的公司和产品。
Vega:大家好,我们在做一个叫“数伴”(英文名叫DataMate)的人工智能陪伴硬件。 现在在Kickstarter上众筹,是一个面向二次元的AI陪伴的小硬件,等于说把“AI wife”(数字老婆)跟“数字老公”变成一个真的产品放到你的面前,效果有点像是硬件版的Character.AI。
王朝超:前两年数伴有一个slogan叫“让数字老婆活过来”。
Vega:是的。
王朝超:感谢各位百忙之中来到我们的圆桌。 最近有个梗叫“来都来了”,咱们就好好的聊一聊。 今天我们这个圆桌是整场务虚程度最高的,因为我们要聊的是一个直击灵魂的话题。 但台下有很大一部分人也是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从业者或者投资人,那咱们也聊一些务实的话题,争取做到虚实结合,让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行,那咱们就从“虚”的地方开始。
第一个问题就是,AI娱乐最核心的价值究竟是满足了用户当下什么样的需求? 是情感抚慰? 还是说长期记忆的构建? 大家怎么洞察和挖掘这些用户最底层的内心需求,也就是“灵魂需求”? 这些用户的画像是什么样的? 请Vega开始。
Vega:我们在做的其实不是一个新东西,而是用AI让一个老玩法变得更有意思。 原来大家了解“手办”这个领域,它其实就是让手办“活过来”。
我们22年就开始想做这个事情了,那时ChatGPT还没那么火。 我们当时只是想让手办这个东西能够变得可动、可玩、可数字化。 做着做着突然到2023年初,ChatGPT出来了,我们发现这件事情就不一样了,有了一个十倍速的变化。 当时有小伙伴做了一个叫“数字伙伴”的APP在Steam上架,在QQ和B站做宣传,大概两周就加满了17个QQ群,用户的需求非常夸张。 我们当时就觉得这肯定是个硬需求。 就是说,用MMD模型(跳舞小姑娘的模型)再加上ChatGPT提供的可交互能力,创造一个数字形象,这个事情是消费者和用户喜欢的。
它最原始的本质还是手办的变形。 你买个手办,本质上是买一个你喜欢的卡通角色,买回来就是一个陪伴的过程,他放在桌上就可以让你得到一些心理抚慰。 那加了人工智能,玩法就有了特别大的变化,服务就可以变得更深度。 再加上更多的动作捕捉和传感器,交互性能就会提升很多,这样就从一个单纯的塑料雕塑,变成了一个可以交互的卡通角色。 这才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最大变化。
这个东西不是现在才有的,2016、17年的时候,日本有一个产品叫Gatebox。 当时也是为了应对日本的老龄化、单身问题或者说陪伴需求而产生的一个产品。 当时说一个宅男跟初音未来“结婚”,当然这是犯了众怒,因为你跟初音未来结婚,就是跟你“国民女儿”结婚,这不现实。 但那就是一个真实的需求,他真的需要一个虚拟形象摆在家里。
当然,Gatebox当时用的是NLP,16年的算力非常低,大概是树莓派3的算力,根本跑不动什么真正的交互。 它的IP也只有一个,后来IP被收回以后,产品基本就废掉了,所以这个产品没有做起来。
但现在这个时间点,感觉风口到了,算力也足够了,内容平台也多了,人工智能带来的交互形式也更丰富了。 一下子把原来16、17年画的饼,我们现在可以实现了。 这就是我们做这件事情的出发点。 这样子带来的陪伴,我们觉得是真的能满足二次元群体的需求。
王朝超:回到咱们那个问题,就“灵魂需求”,所谓的“数字老婆”手办它到底满足的是什么样的需求呢?
Vega:是这样,首先一个是社会普遍性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是非常夸张的。 对二次元用户来说,他其实是讨厌社交,甚至是厌恶社交的。 你喜欢二次元,本质上是跟三次元(现实社会)对立的,你在三次元中没有那么好地融入。 当然不是百分之百的人都像“御宅族”那样自闭,但是很多人确实不那么喜欢社交,所以他们需要有一个他喜欢的东西来做陪伴。 其实你可以这样想,手办就是他自己。 因为你看IP内容的时候,其实是带入了角色进去的,这个角色在帮你经历那些世界,所以你其实是在看你自己,这是个镜子。
李伟:我刚拿到这个话题的时候,觉得可能和我们做云的之间距离很远,后来仔细想想,觉得这个topic挺好的。 最近大家都知道,不管是OpenAI还是meta,他们都花了几亿甚至几十亿美金去收购。 其实我们觉得他在这件事上是看到了一些东西,就是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到来,说明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像OpenAI出来之前,其实硅谷在那之前一年就已经在做大模型了,只是还没到节点。 也就是说,很多insight我们是看不到的。 但这一次大家花这么多钱去买Devin(AI程序员)这类东西,说明大家已经认为AI开始改变生活了。
对于这一点上,它其实也是非常大的一个拐点。 人类是因为使用工具才从原始人进化的。 现在大模型也已经进展到这一步了,开始取代人类很多事情。 下一步面临的就是人类会释放出更多时间。 人闲下来之后,情感的需求我觉得可能是非常大的一块。
在情感需求这一块的处理上,刚才几位老师的公司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做的东西都挺好的。 我们从技术角度来看,也觉得这块非常有机会。 比如现在大家做AI编程,核心难点在于上下文管理。 因为当你的窗口不够时,它能包含的历史上下文是有限的,就会不断冲掉前面的信息。 这也就是为什么meta和OpenAI会花几十亿美金,实际上买的就是这个上下文管理能力。
那么情感需求呢? 我们觉得它不仅有短期的上下文,更重要的是长期的上下文。 这就类似于中国公司之前特别擅长的推荐系统,只是这个推荐系统要和大模型结合,可能需要新的算法。 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论文在谈怎么样用大模型来做推荐,我觉得这一块对于挖掘深度需求有很大帮助。
但是更深一个层面的东西,就是情感需求到底是什么。 大模型目前满足的其实不是一个深度情感需求,它只是“像人”了,可以给你一个接近人的反应,所以你会觉得好像是个人,可以跟他聊。 但会不会有更好的满足人类情感需求的东西? 这一块往往需要科学界先做一些研究,出一些论文,做一些数据集。 相信情感这块也会有这样的发展,我们已经看到一些论文出来了,但不是特别多。 我觉得这块反而是中国人的机会。
王朝超:李总您是coding出身吗?
李伟:对。
王朝超:coding出身你会买手办吗?
李伟:我不会买,我小孩会买,我两个闺女买的挺多的。
王朝超:可能因为李总是技术出身,聊的节奏比较快,已经进入到模型产品技术环节了。 咱们现在还在灵魂需求这个层面。 王总,您这边看到的是什么样的?
王语汇:我觉得AI娱乐要同时满足即时的情感抚慰和长期的情感记忆陪伴。 拿我们Saylo平台来举例,在即时情感抚慰这块,我们会有一些一对一的聊天、群聊功能,来满足用户的虚拟社交需求。 我们也可以让用户改变对话和剧情走向,通过这些来满足即时的抚慰。 在长期记忆这块,我们也会记录和角色的长期关系、心路历程以及用户的一些喜好,通过这些来给用户提供更长期的情感陪伴。
在用户画像这块,还是更多偏向一些二次元和网文的用户。 也会有一些短剧爱好者,他们有碎片化的情感抚慰需求。 另外还有一些欧美市场的泛娱乐用户,他们会更喜欢我们这样的玩法。
王朝超:也就是通过聊天、群聊或者文字对话的形式,去满足二次元或者偏网文这一类的受众。 OK,Susan。
Susan:关于需求的部分,我总结下来其实是三层需求:第一是生理需求,第二是情绪需求,第三是灵魂需求。 生理需求现在市面上有些产品也跑出来了,只不过比较违规,我就不讲了。
第二个是情绪需求,现在市面上很多产品基本上也都是满足情绪需求,这里指的情绪就是比较大众的那一种,比如爱恨情仇这些。 但我感觉这部分的产品目前雷声大雨点小,到底它能够在多长的周期里面持续从情绪需求中收取价值并变现,这个要再看看。
第三个我为什么提“灵魂需求”,是因为我觉得这个点可能目前大部分的创业者没太往这个方向去扎,大部分都在看生理和情绪需求的满足。 但是灵魂需求的满足是比较垂类的赛道,就是我刚刚讲的我们在做的“疗愈”这个东西。 这个东西在国内容易跟一些“怪力乱神”挂钩,但实际上在海外很受欢迎,所以我们只做海外市场,现在大概铺了15个国家,以欧美为主。
灵魂需求这个部分,面向的用户群体是错峰的。 我感觉生理需求这部分好像大部分是以男性为主。 情绪需求的话男女都有,女性占比会更高一点。 但不管是前两种,用户画像基本上聚焦在一些垂类群体,比如说二次元,大家都知道这个群体的钱相当好赚,愿意为此付费。 但问题是大家都聚焦在这种比较年轻一代的赛道,而年轻人的付费能力是小额高频。
但我觉得灵魂需求这个部分,我们针对的群体就是中老年群体,尤其是海外的中老年女性。 这部分群体的付费能力非常强,复购率也极高,而且她们很愿意为一些偏价值观的东西去付钱。 比如我们的整个品牌是偏女性主义方向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东西是戳中她们价值观的,就更容易形成品牌忠诚度。 所以我会认为灵魂需求这种东西,它不是追求一时的“爽”,它是更高层次的。 “爽”这个词偏向于比较底层的追求,而灵魂追求是往上走的,它更偏向于怎么把一个人的自我觉察做得更好,能够去重塑自己未来想要的生活。
这个赛道是有得挖掘的,但是门槛比较高。 你得对这个用户群体有深刻的洞察,有极强的情绪感知力,并且开发出来的产品和服务要满足他们当下的生活方式(lifestyle)。 因为他们这帮人比较传统,比较难接受太新的东西。 所以你怎么在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里,用AI做一个变量,这个变量才能带来更大的增量。 而且这个存量市场是非常大的。
王朝超:刚才说的生理、情绪和灵魂。 中国有句话叫“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它最终还是会落到精神、价值观,这些有理论体系支撑的东西上,是吧?
大家聊完了灵魂话题,接下来就聊聊咱们是如何通过产品来满足这些需求的? 所以问题来了,各位嘉宾结合自己的产品或业务,聊一聊你们是用什么样的功能和形式去满足这些需求,以及怎么设计付费点,怎么搞钱?
Susan:我们只满足灵魂需求,那我们怎么做?
我们的打法,第一个是抓住了海外中老年女性很喜欢玩心理测试这个点。 比如测你的灵魂伴侣(Soulmate)是谁,最近在TikTok上有一个很火的视频,就是你输入八字,AI可以生成你未来灵魂伴侣的画像,播放量都是百万级的。 我们发现市面上很多测试都极其简单,就是选A对应什么,选B对应什么。
但其实她们有很多个性化的诉求,所以我们就把AI加进去。 你做完测试后,会生成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解读。 这个本来就属于大模型的射程范围之内,极其简单,无非就是你的语料库喂得比较好。 我本身就已经基于我们的体系,创作了大量的女性心理学内容,这是我的壁垒。 我把我的语料库喂进去,很快就可以训练出来一个效果非常好的个性化心理测试。
我们不做算命,就是一些女性向测试。 比如测你体内有什么神秘能量,你是雅典娜还是维纳斯? 或者测你未来的灵魂伴侣长什么样子,因为海外其实“恋爱脑”还挺多的。 这些测试会给她们非常个性化的回复,里面一定会有很多疗愈的内容。 比如我测出来是雅典娜,我就会说你具备像雅典娜一样的智慧与策略,你的特质、天赋、潜意识需求和行为模式是什么。 同时也会说,因为你的雅典娜能量比较强,所以你可能经常会忽略自己的身体和情绪的诉求,会压抑情绪,这是你阴影的一面。
这个分析是个性化生成的,你生成完之后还可以跟他互动问答。 最重要的是,测试里面我们还融入了产品推荐。
王朝超:好,进入到卖东西了。
Susan:不是卖东西,是顺其自然,是你缘分里就应该拥有的东西。 你是在你生命当中要跟他相遇,你只是把他用金钱交换到了你身边而已。 就比如说你是雅典娜,那我就是给你推雅典娜相关的,比如你的护身符项链,你的雅典娜精油,一些实体的产品,它的转化率就会非常高。 我们的抓手是我们的“七大神谕体系”,这个有荣格派心理学等理论作为支撑。 而这个抓手很好的营销落脚点,就是测试,这个测试在海外的引流和转化效果都相当好。
王朝超:我简单总结一下,就通过测试找到她的心理归宿点,这个归宿点像一个可控核聚变一样,能够无穷地提供能量,顺便带出一些实物交易。
Susan:对,就帮你做自我觉察,解构父权制,重塑未来美好人生,就三个步骤。
王朝超:OK,感谢Susan。
王语汇:我们Saylo主要还是做出海的AI语聊陪伴产品。 在功能设计上,主要就是四大部分。 第一个是我们有海量的角色,用户可以和自己喜欢的类型玩。 第二方面是我们提供用户主导对话和故事走向的能力,每个用户都是这个世界的主角。
第三部分是我们强大的UGC生态。 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UGC工具,包括在图片、文字、视频、音频方面都有好用的AI编辑器,让用户能够低门槛地创作自己喜欢的角色。 然后通过我们的分发平台,推荐给对应的用户,同时我们也会对创作者有激励,通过这种方式构成我们UGC生态的壁垒。
最后一个方面是我们提供非常丰富的玩法,尤其在多模态这块,我们有一些打赏、对话剧情等功能,上线后获得了比较好的用户反响。 针对这四点,商业化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会员订阅,订阅会员可以有更好的模型、更长的记忆和更丰富的功能。 第二,我们为情感表达需求设计了一些原子化的付费点,比如可以给喜欢的角色打赏,生成对应的视频、音频,这比纯文字更有生命力。 第三个方面就是广告,我们也在探索一些AI原生的对话广告。
王朝超:那问题来了,你们的用户设定的角色最多的是什么样的?
王语汇: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偏好。 港澳台更多喜欢二次元、古风;日本也是二次元;欧美的话会更多喜欢性感、真人类的画像。 性格的话其实还是比较千人千面的。
王朝超:李总,从您看到的,大家都在用一些什么样的内容形式或者产品形态?
李伟:我们作为AI大厂,最下面是提供大模型。 在这之上,我们有AI应用实验室,会有包括刚才谈到的各种千人千面、自己训练的角色,相当于一个大模型上反映出来的各种小模型。 比如针对日本、美国等不同情况,可能通过这一个模型就可以解决不同的回复需求。 另外就是出海,我们有亚马逊电商和亚马逊广告,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
王朝超:作为一个基础设施的云大厂,或者说从技术角度,如何去引导或者限制大家往规范的方向走?
李伟:所有的大模型在出厂的最后一步,都是做回复的规范,就是什么可以回,什么不能回。 包括meta在Llama 3的时候,专门讲了一个他的新突破,其实就是怎么样把它限制得更严。 所以大家其实都在跟“越狱”这件事做搏斗。 当然,因为现在模型能力在聊天这件事上其实是足够的,你自己根据需要做一下微调,想要的应该都有了。
王朝超:明白了,基础模型有限制,但大家都在擦着线走。 OK,Vega。
Vega:我讲几个暴论。 首先,我们觉得NSFW(Not Safe for Work)的东西,不是一个长期的、靠谱的商业模式。 你用完即走,永远积累不了用户。 就像我们看Talkie也好,Character.AI也好,留存率都很低。 如果你要搞黄色,那就是用完即走,跟你去P站一样,你不会天天去看。
我们觉得聊天的确是需求,但是看数据,更多是小孩或者很老的老年人在聊。 你说主流消费者群体有多少人在聊? Character.AI的数据,大概60%是24岁以下的,还是更年轻的小孩在聊天。
你可以看到我们的广告片里,主角全程几乎只跟AI说了一句话。 我们相信下一代的人工智能,最大的点在于它能够主动跟你沟通。 我们觉得陪伴是关怀,是这个AI能够通过多模态、通过视觉,知道你在干什么,知道你需要什么。 你甚至可以不回复它,那才是我觉得一个真实的需求。 他的陪伴产生了,你自然会对这个角色产生好感,然后就会有消费。 就像你玩手游买皮肤,一定不是第一天买,而是玩了一两个月,突然有一天觉得得打扮一下。 我们更相信长期这件事情。
所以我们盈利模式一点就是,你可以免费使用,也可以花钱买更长的使用时间和无限记忆。 有了这些以后,再加上IP的加持,你就会愿意买更多的皮肤、动作之类的东西,我们这个虚拟世界就能成立。 我们不想搞所谓的OC(Original Character)。 我看到所有做OC的,核心一点是他们想绕过版权方去赚钱,那其实是非常愚蠢的。
核心是让用户觉得他是在跟他喜欢的角色聊天。 关键两点:一是怎么还原角色不OOC (Out of Character)? 就是提供大量的背景知识和故事库,我们可以喂200万字的文本来还原一个角色。 你去问市面上所有的chatbot应用,“明日香开几号机?”他能说出二号机。 你再问深一点,“你是什么学校的?”都说不上来。 但这对一个真的二次元用户来说,你只要答不出来,你就不是明日香。 所以我觉得现在在用聊天机器人的,其实不是真的或核心的二次元用户。 要做好二次元,你得真的了解二次元,就像前面这位女士说的,你要了解女性用户一样。
王朝超:刚才咱们聊了需求、怎么做产品、怎么商业化。 在所有AI应用环节,大家都有一个天问:基础模型的进步,会不会把应用层面的东西都给冲击掉? 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 我们倒过来,从Vega开始。
Vega:不会,完全不会。 我们底层用的就是Llama 3,我觉得它已经足够好了。 聊个天而已,又不是解数学题。 我不觉得基础模型换成DeepSeek,我们聊天效果会更好。 更多的是它上面的AI架构,多层的Agent架构,效果是更好的。
李伟: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要看具体行业。 在灵魂、情感这个层面,其实所有的大模型目前看起来能力都不怎么样。 所以到了一定层面之后,后面的升级对你其实没什么太大帮助。 我也觉得现在大模型的迭代在这块能力上没有变强,只是对指令的跟随有变化。
王朝超:年初DeepSeek能火,问过他很多问题,我发现他们的温度、情绪价值这一块,我是经常被击中的。 所以有时候我在想,咱们应用的这些提供情绪价值或灵魂陪伴的,会不会被这类型的技术模型给替代掉?
Susan:我觉得会杀死很多很多。
王朝超:这是Susan的回复。 王总您呢?
王语汇:一些通用型的陪伴产品,大模型能力提升还是对他们有一些影响的。 但对我们Saylo产品来说,我们的UGC生态、我们的玩法和特点,是我们的一个护城河。 我觉得技术能力提升的情况下,我们也能提供更好的创作工具,我们也能有更有温度、更有人味儿的东西,所以对我们来说是机遇。
Susan:但是要看这个壁垒是不是足够支撑这个周期。 如果周期拉长去看的话,我比较悲观。 我为什么这么说? 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那个AI测试,我们其实也没有太多训练,就是把语料库喂进去,我用Coze搭了一个AI Agent,超级简单,我都不懂代码。 然后就发现它效果这么好,生成出来的语料,跟用户的交流,太有温度了,这种话我一辈子都说不出来。
重点是,从我们看到的后台数据来看,它转化率很高,用户还分享,聊天反馈也特别好。 所以我觉得可能需要AI陪伴类的创业者再去想一想,这个东西是不是能够扛得住这波周期,还是说它只是短周期内的一个兴奋点。 我觉得短期内加速割一波倒是有的玩的,就是时间周期短一点,把ROI拉高,然后投放猛砸,把钱收一波。 我身边有很多人搞众筹,那种AI陪伴硬件,往Indiegogo之类的平台一放,一下子几千万就到手了。
几千万到手之后,他就过来跟我聊,说“Susan,我想跟你聊一下怎么去做一个AI赛博项链。”我说你不是上一波众筹才刚搞完吗? 钱还没捂热,货还没发,你怎么就想搞下一波了? 我说你上一波不得再搞搞用户的LTV吗? 他说:“众筹这玩意儿,我已经收到这么多钱了,下面想办法把货发了就好。你说让我去榨出用户的LTV,我是真榨不出来。” 所以我可能会觉得说,短期内,速度越快越好,越卷越好,尽快地把这波钱落袋为安很重要。
王朝超:大家都听懂了,就灵魂是需要钱的,没钱说个毛线。 我看Vega有话要说。
Vega:我觉得她做的很“深圳”,我们是上海创业者,我们干不了这事儿,太深圳了。
王朝超: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把问题合并了。 最后就请各位嘉宾用一两句话展望一下,在未来的5到10年,AI会怎么改变咱们的娱乐方式或者情感链接? 各位觉得最兴奋的图景是什么样的?
Vega:我们相信AI不应该被陷在某一个硬件里,它应该在每个硬件里。 我们相信AI界面跟现在是不一样的,应该更简单,就像个人一样。 在AGI出来之前,AI的形象可能就是个虚拟角色,以这个虚拟角色作为界面产生各种各样的交互,而不再是点点点或者输入什么东西。 这个就是我们觉得五年里面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李伟:回到我前面谈到的,我认为在5到10年,一定会有大量的人的事情被AI替代,释放出大量的时间。 那人的需求可能会比现在多元化非常多,在AI情感需求这个场景上应该会有很大的市场,我相信也会出现很大的公司。
王语汇:我就从我们Saylo平台的角度来说,还是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内容沉淀,然后我们也能打造出属于我们的爆款IP,打通内容的上下游,这样就有更好的生态护城河。
Susan:我希望AI能够更加作用于激发大家去做一些比如自我觉察或者人生思考,更往上一点的方面去走,而不是让人们不停地沉沦到一些非常人性底线的满足上面。 其次,还是要把业务流梳理清楚,业务流本身就能够产生很好的收益,然后你去加AI才是有意义的,不然我就会觉得这个东西可能就是泡沫。
王朝超:总体上来说,科技圈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高估现在,低估未来。 我个人可能高估未来,但对现在没有那么高的期待值。 不管怎么样,不管是上海模式、深圳模式,还是北京模式,大家都在AI圈子里面探索。 在情感情绪这个范畴里面,我相信在大家的探索之下,还是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直击灵魂的体验。 好的,今天咱们的圆桌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