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本草纲目》共读沙龙海报
2024年12月29日下午,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在南京仙林可一书店举办第七十九期沙龙,邀请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杨斓老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高雨老师和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的李昕升老师,和各位师友一起讨论、共读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这也是小组下半年推出的“科学作为天职”系列共读沙龙中的最后一场沙龙活动。下文为本场沙龙的精华纪要。
1
主讲部分
主讲人:杨斓
(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留澳访问学者、中医学博士)
《本草纲目》基本概况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他出生于明正德年间,经历了明嘉靖皇帝的统治,在万历年间去世。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山人,他是湖广黄州府蕲州人,蕲州就是我们今天湖北省的蕲春县。李时珍出生于三代医学世家,家中从祖父辈开始行医,他的祖父曾经是一名游医,古代的游医会在大街小巷四处行走,举着铃铛晃悠,宣传一些祖传膏药之类的,所以又叫做铃医。李时珍的祖父并不算很有名,到了他父亲那一辈,在当地扎根下来,才算成为了一个比较有名的医生。李时珍自幼耳濡目染,父亲出诊时,他常在旁边围观,他家旁边有一片湖,他经常去湖上跟着渔夫一起打渔,自小对大自然里的草木鱼虫十分感兴趣,我们后来可以在《本草纲目》中看到李时珍对于动物习性的关注与研究,大概就是与这段童年经历有关。
李时珍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根据当时的价值观选择,父亲安排长子继承父业学医,次子读书致仕。李时珍不负众望,十四岁就考中了秀才,可惜,接下来的十年之间,他接连三次乡试都失败了,心灰意冷后,终于决心弃文从医。李时珍写了一首诗:“身如逆流船,心如铁石坚,望父成儿志,至死不怕难。”向父亲表达决心。五六年间,到30岁的时候,李时珍已成为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名医了,还曾先后被选派到当地的楚王府、皇家太医院等学习。除了编撰《本草纲目》之外,李时珍还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蕲蛇传》等著作。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34岁时开始动笔写的,从明嘉靖开始,写到了60岁,满打满算花费了26年的时间。但是书等到李时珍75岁去世后才出版(1593年),中间的10来年很有故事,我们后面再说。
《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其中有图2卷,共约190万字,1892种药。需强调的是这里对药物用到的分类是“种”,指的是按照药物的基源种类去划分,比如牛角、牛皮、牛乳是三个药材,但是它们因为都取材自牛的身上,所以归属为同一种药。因此,我们实际在书中看到的药材远远不止1892个。在这其中,可以看到李时珍在前人基础上新增了374种药。此外,还有1万多首诊方。
《本草纲目》往前追溯,上一本大型本草文献的发行还是北宋的《证类本草》,两本书之间相隔的436年间,没有一本具有权威性的大型本草文献出现,因此在此期间更新或淘汰掉的用药经验,没有得到整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序言中介绍过写作初心:“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注解群氏,谬误亦多”,意思就是本草典籍十分重要,但之前注解的本草文献错误太多,所以不得不开展这项工作。
《本草纲目》本身特点很多,第一个特点是旁征博引。《本草纲目》的底本是宋《证类草本》,在编纂的过程中,李时珍引据的书超过了底本的三倍。其中引据的医书方面,旧底本引据84家,《本草纲目》引据276家;百家类典籍方面,旧底本引据151家,《本草纲目》新引据440家,所以总共引用大概是951家的书,新引的有716家甚至实际可能更多。王世贞评价: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
《本草纲目》的第二个特点是李时珍亲自收录了很多民间经验,“远穷僻壤之产 险探仙麓之华”。从1565年开始,一说是由于在太医院6年多的任职经历并不愉快,李时珍开始周游各处,遍访庐山、茅山、元首山、武当山、大别山等,在大山深处观察动植物们的生长习性,还在沿途不断留心收集民间流传有效的药方。

书籍《本草纲目》
古本草研究的分水岭
在我看来,《本草纲目》是我们古代本草文献研究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的本草类文献,按照中科院郑金生研究员的比喻,这个过程是:历代本草,沿袭的传统,是在保留继承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再补入后世增补的内容。这个过程类似于孕育珍珠,围绕着珍珠核,一层层的珍珠质自内而外的包裹起来。我们这里可以看到宋代《证类本草》中的一个例子,后人对前人的文献可能有一些修改,但是保留原文,然后后面直接增加行文,所以一个药下面的篇幅越来越长。
另一个就是品类分目的问题,从目前公认的第一本本草文献《神农本草经》开始,本草文献的目录分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通常将所有的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所谓上品药,指的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的延年益寿药,且“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适宜“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那么什么样的药是上品之药呢?排在目录第一的是丹砂,即朱砂,今天我们的常识都知道,朱砂是有毒的。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这样的分目是以道家的观点进行排序的,而不是像今天的科学类书籍,会以药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去分类的。
《本草纲目》对这种框架进行了调整,这种改动,也对后来的本草文献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从数目上看,从《本草纲目》出版到清灭亡,一共产生了231部本草纲注,其中有至少90部受到《本草纲目》的影响。后世的本草医家对这本书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清汪昂曾有言,“古今着本草者,无虑数百家,其中精且详者,莫如李氏《纲目》,考究渊博,指示周明,所以嘉惠斯人之心,良方切至。”
《本草纲目》的科学性
今天因为时间有限,作为李时珍的后学,我想从两个方面对这本书进行分享。其一是《本草纲目》的科学性,其二为李时珍的直觉。
1
科学性
可能有人会认为,《本草纲目》这本中医书和科学有什么关系呢?那么我们来看看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是怎么评价这本书的。达尔文在其著作《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提到,金鱼引进到欧洲不过是两三个世纪前的事,但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饲养金鱼的传统……在一部中国古代著作中曾经说道,朱红色鳞的鱼最初是在宋朝于拘禁的情况下育成的,“现在到处的家庭都养鱼作为观赏之用”。这里提到的“中国古代著作”就是《本草纲目》。《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则表示,“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本草纲目》,这也是本草系列著作的巅峰。李时珍“达到了与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所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出版十年后,《本草纲目》就传到了日本,对当时日本的本草文献影响非常大。日本关西大学的药学生们至今仍会去李时珍的陵园拜会。我们中国本土的科学家竺可桢指出,《本草纲目》对于候鸟布谷、杜鹃的地域分布、名声音节即出现时间解释得很清楚明白,即使今天的鸟类学家读起来也能受益。1951年的维也纳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每个国家需要推举自己国家代表性的世界文化名人,中国推荐的就是祖冲之和李时珍。从达尔文到李约瑟再到中国的科学家,他们对中医传统理论不可能了解,但他们都能读懂或读懂一部分《本草纲目》。这就说明,科学事实与现象在不同国别、学科之间是共通的,这正说明其具备一定的科学性。
那么怎么理解中医的科学性呢,这个必须要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怎么建立发展开始谈。在我个人看来中医学理论的建立发展有两股非常原始的动力,其一是人类的本能实践,其二是自由联想。这两个动力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2
生物本能
各民族的传统医学起源都来自生物的本能。各种动物都会发自本能的去寻找缓解身体不舒服的方法,古人很早就发现,马会在胸口疼痛的时候咬自己的前蹄,肚子不舒服的时候咬自己的后蹄,猪会通过摩擦肚子缓解寄生虫引起的腹痛。人作为动物,也会因自己的本能去探索怎样治病,最早的针灸,本草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神农尝百草,这就是个自发的探索,探索加上不断的验证,比如一开始吃了大黄,发现拉肚子了,后面那就用在便秘,再后来发现用在哪种便秘更合适,和什么搭配一起效果更好,什么便秘不合适用,经验是再实践中不断总结验证出来的。
3
自由联想
我们这个民族在文化上有一个特点,即:“物类相感”。大意是,我们把某两个事物放在一起,这两个事物是可以互相感应的,甚至性质可以相互转移。至今这样的思想这在生活中常说的语言中也有反应:不要去看病人,因为可能会“沾上病气”;不要和赌博的人在一起,因为会沾上不良的习性;好吃的菜,“锅气”很足……以锅气为例,今天我们都知道,煮饭,这是因为加热后米中的蛋白质、淀粉等成分变性了,关键的是加热,加水,不是什么锅,锅影响的只是口味。但是先民可能是这样认为的,米在锅里煮熟了,是因为锅的能量转移到了米上面,米得到了锅的能量(“气”),所以熟了。
带着这样的意识,我们去理解一下为什么道家会把朱砂放在养生保命的第一个药了。《神农本草经》称其“可以杀精内邪鬼神,久服通神灵不老,轻生神仙”,简直就是一个“仙药”。
朱砂的化学式是HgS,Hg,水银,汞,常温下液态。朱砂和水银之间常见的化学反应如下:
丹砂烧之成水银: HgS + O2 → Hg + SO2 红—>白
积变又还成丹砂:Hg + O2 → 2HgO 白—>红
肉眼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是,红色的固体燃烧后,变成了流动的银白色的液体,然后静置一段时间后,这个银白色的液体,又重新变成了红色的固体。事实上,第二次变化的红色固体并不是朱砂而是氧化汞,但是从肉眼上不好分辨。在没有化学周期表的概念和显微镜的当时,这就是人们可以得到的信息。
在道家眼里,草木被火一烧就散为灰烬,红色的朱砂固体被火烧了却变成白色液体,静置后又能变回红色的固体,好像回复到了最初的状态,这个过程很神奇。所以道家就琢磨,那么人如果服用了朱砂,是不是也可以拿到朱砂的“气”,从衰老回复到青春呢?从生病恢复到健康呢?如果服用了黄金,是不是可以拿到黄金的“气”,永垂不朽呢?就是这样的一个思维转化的过程,葛洪称作:“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
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水,百炼不销,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药,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
葛洪的观点,是回应汉代王充提出的“万物变化,无复还者”的观点,道家把炼丹的过程,也称作还丹,还复为丹。又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中医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药的方剂有很多“丹”,丹代表了一种希望恢复健康恢复青春的愿望,代表这个药物有效果,所以有的药物即便当中并不含有丹砂,依然以丹取名。中医方剂学教材现在还有很多这样的方比如如天王补心丹、至宝丹、紫雪丹等。
道家这样的思想在中医学中还有方方面面很多的体现,比如道家认为铅可入肾,所以治肾的方,会加上铅以期增效。比如目前还在常用在不孕不育病中的龟鹿二仙胶,古法用铅坛炼药。
类似这样的把物质“神化”的例子还有比如红铅(女子初潮经水),灵芝,崀菪子之类等等。需要说明的是,今天我们认为这是神化,甚至是笑话,但放在当时,人们只有这样的认识世间万物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外来的能够对这个体系冲击的学科进入补充,所以这样用阴阳五行取类比象的观念去理解事物,是很正常的,李时珍也并没有脱离这个体系,但是他同时也很尊重事实,虽然葛洪等道家思想的影响深远,但是他反对滥用丹药养生,并给出有力的反例:“叶石林避暑录载:林彦振、谢任伯皆服伏火丹砂,俱病脑疽死。张杲医说载;张慤服食丹砂,病中消数年,发鬓疽而死。皆可为服丹之戒。”
红铅的收采过程很残忍,他极力反对:“方士邪术,鼓弄愚人....凡红铅方,今并不录”
被汉武帝封为仙药的灵芝,他看来,与木耳香菇等作用相似,并无奇用:“芝乃腐朽余气所生,正如人生瘤赘,而古今皆以为瑞草,又云服食可仙,诚为迂谬。”
崀菪子在《神农本草经》中的作用为“见鬼”,李时珍同时代就有方士用崀菪子迷惑人心,犯下灭门重罪,李时珍一针见血的指出,这是因为崀菪子有毒,可以迷乱神志,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迷幻剂,并不是方士有魔力。
在当时那个时代,能够对这些老百姓乃至权贵们都深信不疑的观点质疑、祛魅,反对道士、方士们信口雌黄、为所欲为,是需要勇气的。
而我更想强调的是,李时珍没有把这样的药物判个死刑弃之不用,而是拨云去雾,保留药材的本性。铅能去腐生肌,为外科常用,朱砂水飞可去毒性,可养心安神,确切的治疗效果与反应现象,李时珍都如实保留给后人。李时珍也写过《奇脉八经考》等与道家炼丹关系紧密的著作,可见他绝非反对道家思维,而是把在实践中证明明显不对的认知剖去,去魅保真,实事求是,治学应当如此。其实我们学中医学也应该是这样的,从一开始的混沌一体,进行实事求是的解构,理性的还原中医学真正的思想去使用。
但是这样的尊重事实,在一些人眼里,是在和道家唱反调。前面我们提过,《本草纲目》的从成书到出版,耽误了10来年,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体量过大,当地的出版商无力承担,唯一的办法,就是请名人作序加持。李时珍想请当时的大文豪王世贞作序,第一次碰面,恰好赶上当地一个有名的道姑刚刚羽化,王世贞正忙着筹办后事。王世贞是很尊崇道家的养生的,虽然不清楚二人具体聊了什么,但是王世贞留下了一首诗:
李叟维肖直塘树,便睹仙真跨龙去。
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玄晏先生序。
华阳真逸临欲仙,误注本草迟十年。
何如但附贤郎舄,羊角横搏上九天。
上来就说,你这个瘦老头,一来就碰上仙真升天的大事啊。后面又说,当年陶弘景就是为了写个本草,耽误了十年,不然早成仙了!调侃兴味很重,语气相当不客气,看来碰面是不欢而散的。
直到十年后,李时珍当时在金陵已经行医有一段时间,颇有名气,而王世贞的身体也每况愈下,这样的养生方式可以想见能好到哪里去对吧,所以据说王世贞被李时珍的医术征服,恭敬作序,这个序写的可就相当华丽了:
“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
但是很可惜,李时珍本人没有等到正式出版的那一天。
除了要对本草功效去魅保真,李时珍还意识到古今药物兴废不同,比如三七这个药很早在民间就用来治疗跌打损伤了,但是文献一直没有收录成为一个正式的药,这个被李时珍发现了。古今用药理论也有变化,也就是说同一个药的功效,认知发生了改变。也正是诸如此类的原因,促使李时珍决定写下《本草纲目》。

嘉宾席
不过《本草纲目》最为突出显著的一点,为什么说它是个本草文献的分水岭,是因为李时珍把本草文献的框架给改了。前面我们说过,本草文献是按照道家养生的理论,将药分上中下三品的方式。李时珍改成以部为纲,以类为目。纲指的是网口的总绳,目指的是网眼,也就是渔网一收,网罗知识。我总揣测这样形象的画面是和他童年打渔的经历不无关联的!
《本草纲目》一共分成了16部、60类、1892种,称“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聚,目随纲举”。
16部排列的方式,遵循了水火土金木的先后次序,原因在于“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于万物谋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然后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之具也,然后再赐之以福气从草木也。”仍然体现着道家五行思想,但定物种为纲,从无脊椎动物到禽兽、脊椎动物的次序,显示出作者已经开始有物种演化观念的思想雏形,在物质进化和相互亲缘关系认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这一点备受后世赞誉。
18世纪初,《本草纲目》传到了瑞典,据说现代生物分类学奠基人、瑞典科学家林奈曾受到《本草纲目》的影响。一位科学家的成果,就这样影响到了另外一位科学家。总的来说,这本书引据虽有失误,但不失严谨性,批判性,这样实事求是的态度启迪了后学,清代赵学敏写《〈本草纲目〉拾遗》,就是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又对李时珍的一些错误进行了纠正,可以说沿袭了科学严谨尊重事实的治学风格。
李时珍的直觉
爱因斯坦说过,直觉思维是科学创造成功的首要因素。在阅读《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我经常感受到他儿童般的好奇心,一流的觉察力。他是一个直觉很强的人。
学中医,阅读古代的文献常对临床有启发,李时珍很会看文献。历代文献记载中,都说巴豆可去“胃中寒积”,但是因为有强烈的泻下的作用,会让人大伤元气,因此不可轻用。到了元代,一位叫王好古的医家书中写道“巴豆可以通肠,可以止泻,世人所不知也”,此外再无其他解释,如果看书不仔细,这“可以止泻”四个字可能就滑过去了,但李时珍就留意了,后来他发现,巴豆的泻下作用来自巴豆霜,只要通过炮制的办法去掉巴豆霜,就能去掉巴豆的泻下作用而保留“去胃中寒积”的功效,所以他评价“可以止泻”这四个字,“发千古之秘”。他用炮制后的巴豆,治好了一位长期拉肚子的老人。
有些药物的发现,就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留了一个心,比如“旋花”条:
“时珍自京师还,见北土车夫每载之,云暮归煎汤饮,可补损伤。则益气续筋之说,尤可征矣。”
这应该是李时珍从太医院任上告归,从北京返回家乡时的见闻,他看到车夫经常服用一种叫旋花的草药,来缓解筋骨疲劳,因此收录在书中。
书中还有很多,与医学并不相关的细节,让你感慨他顽童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对万物的细腻感触,这应该是一个心境很单纯的人才能保持的状态,摘取如下:
鱼鳞篇:鱼产于水,故鳞似粼;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兽产于山,故毛似草。
月桂篇:吴刚伐月桂之说,起于隋唐小说....窃谓之月乃阴魄,其中婆娑之影,山河之影耳。
兰草篇:汉时池苑种兰以降神。
寒号虫篇:其状如小鸡,四足有肉翅。夏月毛采五色,自鸣若曰:凤凰不如我。至冬毛落如鸟雏,忍寒而号曰:得过且过。其屎恒集一处。
所以,就算是不学医,单看《本草纲目》,也会让你觉得很有趣。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还望指正,谢谢大家!

观众席
2
评议部分
评议人:高雨
(文学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古籍特藏中心主任)
评议人:李昕升
(农业史博士、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主任)
高雨:
非常感谢杨斓老师的分享,我认为刚刚的分享特别符合我们今天的主题——“科学作为天职”,特别是其中对于李时珍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的介绍,非常好。
作为一部改变中国本草文献的著作中,《本草纲目》改变了此前本草文献药分上中下三品的框架,转而采用了纲目体。从医学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本草纲目》备受后代医学家推崇,但在中医学当中,一直有对李时珍的批判,认为他破坏了整个中医学传承的习惯。很想知道作为一名临床中医,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高雨老师
杨斓:
非常好的问题。我们常说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本草类文献的一个分水岭,它的出现对后世本草研究者产生很大影响,有一部分人就抛弃了上中下三品的体例。但是一直到清朝,《神农本草经》还是有人在研究的。总的来说,我认为我们应该接受当时的人认知存在局限这个客观事实。《本草纲目》中确实有一些错误,引据的文献也不够全面,但就治学态度而言,确实做到了实事求是。
高雨:
谢谢。杨斓老师是我的同事,也是一位特别出色的中医师,虽然年轻,但在中医临床上很有自己的造诣。作为一位医生,我们通过杨斓老师最后的解读也能看到,李时珍很富有人文关怀,他自己本身也是这样的人。我是做人文学科的,虽然现在全球人文专业都在“沦陷”,但我始终觉得,科学的底色一定要有人文关怀。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内部,《本草纲目》仍是全校经典阅读推荐书目之一。
此外,《本草纲目》也与南京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万历十八年间,王世贞为此书作序,后由南京书商胡承龙负责刊印,印制总共花费了三年时间。因此,金陵本的《本草纲目》成为了《本草纲目》的祖本,在金陵本的基础上,此书还出现了多个版本流传,且每一版和南京都有关系。万历三十一年间,出现了江西本的《本草纲目》,但江西本的主理官也是江苏苏州人,后来又有合肥本,它的刊刻者是南京人,包括后来芥子园本《本草纲目》,细究起来,都与南京有关。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明代中后期,南京是当时图书刊刻的中心,医书的刊刻尤为风靡,南京的十竹斋、富春堂等都是很有名的机构。胡承龙负责金陵本的刊刻,却没有把自己作为书商,而是以后学自居,因此,在金陵本的其书姓氏中,他的称呼是金陵后学胡承龙。虽则如此,金陵本的刊刻实质上仍是书商个人运作的模式。过了十几年,江西巡抚夏良心认为金陵本刊刻的质量不够高,又直接刊刻了江西本,由于财力充沛,加之还有各方面的捐资,江西本只用了不到半年就成功面世。江西本出现不久,《本草纲目》就流通到了日本,甚至被献给了德川家康的幕府。由于《本草纲目》的流入,整个日本和朝鲜的本草学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本草纲目》在欧洲的传播也比较早。波兰人弥格将此书带到欧洲,有一位法国的传教士写了一部书叫《中华帝国全志》,其中对《本草纲目》做了介绍,后者凭借着《中华帝国全志》在欧洲的流行得以传播,并对世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
李时珍本人和南京也有很深的渊源。第一次向王世贞求序无果后,李时珍在南京的静海寺逗留了三年之久。静海寺是郑和下西洋的始发地,在这里,李时珍接触到了郑和从国外带回的番药,得益于此,三年结束后,李时珍重修《本草纲目》,加入了“番药”和“夷果”等。此外,李时珍还前往栖霞山、牛首山等地及南京周边的大型草药市场采药,我们今天去茅山,还能看到那里有一个本草亭,亭子上介绍李时珍曾来过这里。在《本草纲目》中确实记载了300余种茅山本地药材。作为南京的读者,我们在岁末共读《本草纲目》,不仅契合主题,也别具意义。

活动现场
李昕升:
不过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到了明末,我们国家出现了很多总结式、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部头的百科全书,比如《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与作者们个人的努力有关之外,我认为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密不可分。明末时期,社会商品经济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市民对读书存在较大的需求,当时的刻书、印书都比较发达。思想上,陆王心学比较兴盛,对传统的程朱理学产生了一定冲击,有助于人民的思想解放。
刚刚杨老师、高老师分别从中医学、文学的角度对《本草纲目》进行了阐释。我是学历史的,中医、文学与历史正是解读《本草纲目》的三个维度。我长期从事农业史研究,在读《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比较喜欢阅读释名、集解的内容,这部分非常有利于历史学、博物学的研究。对前人的引用、争议,李时珍全部作了标注,还加了自己的见解(即我们在书中看到的“时珍曰”),便于后世学者在研究时有所把握,这一点非常好。
李时珍本人非常博学,正如杨老师之前所说,《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一些与本草学本身没太大关系的内容,但这些反而是我很喜欢的部分。可见它不仅仅是一部本草学的经典,也是一套百科全书,记载了包括万象的自然知识。举个例子,李时珍在关于豆豉的介绍中,专门提到了“制豆油法”,即酱油制作工艺(详见李昕升《酱油 独有的中国味道》),这对于我们研究农业史非常有帮助。
当然,网络上也会有对这套书的抨击,最常见的就是说《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些明显与常识不符的本草知识。对此,我们还需记住,作为一个生活在明朝的人,李时珍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我们实在无需求全责备。

李昕升老师
3
提问环节
提问:
今人想要阅读《本草纲目》等医书典籍,该从何处入手,选择什么样的版本?
高雨:
所有中医师的阅读起点都是《黄帝内经》。作为生命医学,中医关乎人的生命、健康,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要去读真正的经典。中医领域的经典中,理论起源是《黄帝内经》,本草方向为《神农本草经》,临床上有《伤寒杂病论》。
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如果想了解一些中医药的知识,从《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入手较为合适。《本草纲目》的具体的版本,我个人比较推荐刘衡如先生的注释本。李时珍花费了近30年来写《本草纲目》,刘恒如注释这套书同样花了近30年,将这本书中的一些缺漏都进行了纠正,我们在阅读这个版本时不会遇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4
总结致辞
(小组创始人:许金晶)
感谢杨斓、高雨、李昕升三位老师带来的精彩分享,也同样感谢一路相伴的小组志愿者叶玲玉的用心筹备与出色主持。虽然因为特殊原因、未能与大家同在,但仍然由衷为小组2024年最后一场沙龙的成功举办、而由衷高兴和祝福。在这里,请允许我再次感谢“科学作为天职”系列沙龙的支持场地方——可一书店的同仁们。如果大家有兴趣、对晓征老师夫妇创办可一的故事做一点更多的了解的话,就理应会对她们“商业搭台,文化唱戏”的有执行力的理想主义实践,抱有十足的认可与敬意。
在小组下半年推出的“科学作为天职”系列共读沙龙中,我们把《天工开物》《本草纲目》跟《时间简史》《物种起源》同列为科学经典进行共读。在今天这样一个倡导中国学术主体性与原创知识体系的时代语境下,这样的书目选择,或许不会遭遇太大的异议。然而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到百年之前的新文化运动与“科玄论战”的背景下,就会明白今天我们之于“科学”的共融共生式理解,有何等的难能可贵。在如今这样一个割裂与纷争再起、逆全球化与本位主义思维层出不穷的时代里,我们理应明白:构建自我的主体,不等于将他人客体化;成就我者的伟大与崛起,也同样可以与兄弟民族、兄弟国家与其他异域文化共生共荣,共同构建“人类命运”之“共同体”。以我们今天共读的《本草纲目》为例,这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以物为药、以物为医、以物为主体、人与物之间构建平等而良性互动的“主体间性”思想,就足以为全世界、全人类所共享,也理应成为今日之“科学”概念中的应有之义。
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里,拥有恒心与定力、继续谋求深度思考与可为之事,既是一位读书人在经营自己可控的有限时间和精力时的应有之义,也同样是为那个不确定性与丰富机遇并存的未知未来蓄力的自然之举。或许当下这个时代里,长期主义者应以“五年”“十年”“一辈子”为计量单位——如能开花结果,则得偿所愿;如仍然藏之深山,也可以传递薪火。从人类文明的守护与传承来看,我们个人的悲欢离合都可谓过眼云烟,而我们之于阅读、传递与文明革新方面的点滴助力与贡献,却或许足以“星星之火、可助燎原”。在这里,我想把“出发”这个关键词送给大家共勉:每一天都是新的出发起点,千里之行,始于当下,始于足下,始于一次次“午读”“夜读”,始于一场场沙龙共读,始于一点点的有缘连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里的美好愿景,始终未忘。
愿我们:日日潜读,领读南京,领读中国,共读与共创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主持人 叶玲玉
文:叶玲玉(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志愿者)
现场图片摄影:可一书店
现场图片和资料图片搜集整理:施苇苇(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志愿者)
文稿编排:王利娜(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