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立春风口印社何安然撰于钱塘)
假金石学家庐江堂达邦公之为开篇赋曰:
《古玩行赋》
(壬申三伏何达邦撰于新袁镇)
乾坤浩渺,万物纷纭,世间百业,各有其规。于古玩一行,尤为殊胜,规矩繁多,非富即贵,方能涉足。王公贵族,商贾巨富,文人雅士,皆好此道,以眼力为尊,以开心为乐。识者为宝,不识为草,此中真意,难以言表。
古玩行规,历久弥新,约定俗成,不可轻违。还价之后,反悔为耻,一旦成交,绝无反悔。斯文形象,需常保持,割爱夺爱,皆显雅趣。成交之物,不可退货,打眼自认,捡漏亦喜。规矩所定,公平合理,买卖双方,皆须遵守。
打探来历,实为犯忌,卖家机缘,与买无关。买家但求,真伪分明,价位合适,莫问来源。若追根究底,必遭调侃,此中忌讳,不可不知。原始进价,亦须保密,眼力运气,难以界量。买家若问,犹如冒犯,此规之重,可见一斑。
同行之间,须守和气,不拆其台,只说好话。彼此尊重,共谋发展,古董无价,何须争锋?见他人宝,心生欢喜,反思己过,方为君子。如今之人,多生嫉妒,小人德性,尽显无遗。
行情之事,不可打听,隔壁成交,与我何干?反思喜好,方为上策。世俗之人,多生醋意,四处传播,造谣生事。愿此行业,少些侵扰,多些轻松,光明灿烂。
古玩之界,亦有怪象,十大怪事,令人咋舌。无藏之人,却称专家,到处指点,收费不菲。真人不露,只做学问,媒体效应,与彼无关。古董天价,买卖两难,真假难辨,市场混乱。
鉴定之人,处处皆是,真假随心,只为钱财。资格之证,亦可买卖,黑心拍卖,原形毕露。国宝之争,皆为私利,睁眼说瞎,病入膏肓。征集藏品,不为拍卖,只为佣金,图录之费。
潜规则行,无处不在,正途难进,钱规为先。古玩之道,本应高雅,君子之风,理应常存。然今之时,利益所驱,优良品质,渐被丢弃。愿此赋出,警醒世人,还古玩界,一片清新。
呜呼!古玩之道,博大精深,规矩众多,须常怀敬畏之心。愿此行业,君子众多,小人渐少,还其本来之雅好。吾辈当共勉之,以承古韵,以续华章。
《深入研究古玩行之规矩,再谈收藏》
(辛丑蒲月风口印社何安然)
自古玩之业兴,日见真伪交杂之事迭起。古玩界素有不辨真伪、不包退换之潜规,或以为此乃古玩之特色,亦其魅力所在;侥幸得宝者一夜暴富,而失察者则望而却步。各大拍卖行之天价艺术品,亦不保其真。
此等潜规,果能为商家之护符,而使消费者权益无从保障乎?潘家园,古玩市场之风向标也,恒以行动为先。立规矩于商户,设制度于市场,以专业之视角,变消费者旧观,使古玩市场之假货多、维权难之印象渐去,而复得众人之信。
潘家园旧货市场副总卢长海有言:“商品之质,乃企业之生命线;市场诚信之建,吾辈任重而道远。”
古玩消费,维权之难,可见一斑。近年以来,全民收藏之风盛,百姓亦涉足古玩艺术之域,而司法纠纷亦随之增多。有如南京王先生,以六万金购一“古玩”,欣然而示友,友察其釉色之下似有字迹,王先生大喜,以为款识,遂往鉴定。不意,此“款”乃“微波炉适用”四字。王先生报警起诉,然四处碰壁,终因证据不足,法院未予受理。
此案中,王先生所购确为伪器,然店主与中间人均言,未尝告之王先生此器为某朝之物,亦不知釉色之下有此字样,乃王先生自愿购之。古玩交易,多口头之约,无证以明卖家曾诺其真,且交易自愿,故虽器为仿制,买家亦当自担误判之险。
故交易之时,宜留意留存相关之证(如录音、承诺书等),以证卖家有无虚言,备日后之需。
古玩之业,殊异于常,行家者,既需辨物,亦须“懂行”。此等行规,虽无明文,然历代收藏家与古玩商积验而成,流传千载,即所谓“潜规”也。
古玩行规,繁而不一,然可简括为“不评论、不围观、不抢货、不欠债、不打假、不保真、不退货”。此等行规,于收藏界已为众人所认,多体现古玩文化之传承,不可轻破。而“不打假”、“不保真”、“不退货”之行规,亦使初入收藏者苦恼不已。
对此,潘家园总鉴定师师俊超有言:“古玩殊物,若卖家未言其真,索价亦不高,乃买家自以为真,欲购之,则买错亦当自担。”
彼举一例,如买家于市见一杯,自断其为明或清之物,而卖家未作保,仅言所卖乃杯也。若买家自以为得漏,愿购之,出门后发现不对,因卖家无欺心,乃买家眼力之不逮,故当自担。
然亦有卖家明知伪器,而设局诱人上当者。对此,卢长海言:“若接举报,查实卖家有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夸大年代等行为,市场将依规助消费者退货退款,并罚商户,严重者将收回摊位经营权,永逐出市场。”
客观而言,各行皆有其特殊性,亦或有潜规存焉。“古玩行规,有守有破,当行规与消费者权益相冲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高于一切。”师俊超言,“作为古玩市场管理者,对假货当坚决打击,态度零容忍。”
“躺枪”仍守诚信之道。古玩市场之管理,与常业有异,首重专业知识,次则危机处理,即消费者购伪后之诉求解决也。
潘家园以为,古玩市场中,无论法律约束或行规约定,诚信乃市场经济之魂,无诚信则市场为空壳。管理市场者,当维护商家之权益,为商户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然为防止古玩买卖纠纷,市场不应回避,当积极助双方协调解决。市场亦当制定相关制度,有效地约束商户之行。
商户之诚信经营,当与租赁挂钩,若商家未真实标识古玩“身份”,市场将视情节给予警告、上“黑名单”,严重者包括年终不续约、提前解约等清退出古玩城之惩戒。
在古玩市场管理以及建立市场诚信体系上,潘家园摸索出诸多有效之法。卢长海介绍:“建立严格之商户准入制度,从源头把控商品质量;将三千余家商户按品类划分区域,设专职管理员,每日巡检所辖区域之商户和商品质量;同时外聘行业专家、工商管理部门不定期进行专项检查;要求坐店商户所售商品明确标识;消费者在市场买到假货,市场将助消费者维权;统一为商户安装POS机,以便消费者得到有力凭证。”
打造收藏新理念。古玩淘宝之黄金时代已逝,古玩与老物件于市场出现之几率日减,必将为新物件所代。“昨日之旧物,今日之现玩,明日之古玩。”师俊超如是定义“旧货”。潘家园欲打造全新收藏理念:“潘家园如可触摸之民间博物馆,可见博物馆文物之仿品,或为工艺替代品,或为当代大师之高仿之作。仿制自古有之,如清代仿明代、光绪仿雍正,标明年代告之消费者,现代仿品亦值得收藏。”卢长海言。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材质相同,老物件与新物件皆真物。哪一件老物件非由新物件形成?然勿以老物件之价购新物件,则不为上当。其实,有之新物件在材质与工艺上并不逊于老物件。”著名收藏家马未都亦曾如此定义“新老”。
古玩、文玩皆文化,而“玩”之过程与收藏之乐更为重要。故勿被价值所蔽,忘收藏之初心。作为古玩市场管理者,当积极引导消费者之收藏理念。师俊超对收藏爱好者建议:“多听专家讲座,参观省级、国家级博物馆,多读大师之收藏书籍,常至收藏市场与商户交流,多看多学少下手。”
《清代古玩行的潜规则》
(甲午桂月何亦晨撰于湖上)
清代古玩行的潜规则是一个复杂且细致的系统,涉及交易的各个方面。这些规则不仅体现了古玩行业的独特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商业文化和道德观念。以下是对清代古玩行潜规则的详细概述:
一、清代古玩行的潜规则
1.不问来路
在清代古玩行,买家通常不问古玩的来路,卖家也不透露。这种默契源于对卖家眼力和诚信的信任。不问来路的规则减少了买家因信息不对称而遭受的损失,但也增加了买家购买假货的风险。这种规则的存在反映了古玩行业对卖家诚信的依赖和对买家眼力的要求。
2.先看货后报价
卖家必须先开价,买家再决定是否购买。这是为了防止卖家虚报价格,同时也让买家有足够的时间评估市场行情。这种规则确保了交易的透明性和公平性,避免了因价格分歧而引发的纠纷。它体现了古玩交易中对双方信息的对称性和对市场行情的尊重。
3.不轻易退货
一旦成交,除非事先约定,否则不退不换。即使买家买到了假货或价格过高,也只能自认倒霉。这一规则强调了古玩交易的风险性,买家在购买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判断。它也反映了古玩行业对知识和眼力的重视,买家需要具备足够的眼力才能避免“打眼”。
二、潜规则的形成原因
1.行业竞争与利益驱动
古玩行业的竞争激烈,利益诱惑巨大。为了生存和成功,一些从业者选择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资源和机会,导致行业内部的潜规则应运而生。这些潜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的现状和从业者的生存压力,但也揭示了行业内部存在的诚信危机和道德风险。
2.行业文化与社交规则
古玩行作为一个高度依赖人脉和信誉的行业,其内部的社交规则和潜规则也加剧了装糊涂的现象。行业文化和社交规则使得装糊涂成为了一种默认的、被接受的行为方式。这不仅影响了交易的公平性,也反映了行业内部对人际关系和面子的高度重视。
三、潜规则对行业的影响
1.规范交易行为
这些潜规则对古玩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规范了交易行为,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遵循这些规则,买卖双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交易的公平性和安全性。它们为古玩交易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指南,确保了交易的透明性和诚信度。
2.保护古玩真实性和价值
这些规则保护了古玩的真实性和价值,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和误解而产生的纠纷。通过严格的规则和行规,古玩行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市场秩序和诚信体系。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也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信誉度和专业水平。
清代古玩行的潜规则是行业内部长期形成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它们不仅体现了行业的独特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商业文化和道德观念。这些规则在规范交易行为、保护古玩真实性和价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道德和法律风险。通过了解和遵守这些潜规则,买卖双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交易的公平性和安全性。
四、清代古玩行的主要交易地点有哪些?
清代古玩行的主要交易地点包括晓市、琉璃厂等,这些地点不仅促进了古玩交易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商业文化和审美趣味。以下是相关信息介绍:
1.清代古玩行的主要交易地点
晓市:晓市,又称小市,是清代古玩行的主要交易地点之一。晓市起源于“晓市”,指的是交易时间,即天不亮就开始交易,到天大亮了就收摊了。早年的小市在崇文门外半壁街南,后来挪到了红桥、法华寺一带,摆的都是地摊。
琉璃厂:清中期以后,北京古玩店随着书肆在琉璃厂一代麇集,形成了北京琉璃厂近200年的“文化一条街”。一开始光顾古玩店的多为达官贵人或文人士大夫,所谓清流,好金石碑版、夏鼎商彝者。
2.交易地点对古玩行业的影响
这些交易地点不仅为古玩行业提供了交易平台,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例如,琉璃厂的古玩交易吸引了大量的文人雅士和达官贵人,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通过了解清代古玩行的主要交易地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古玩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这些交易地点不仅是商业活动的聚集地,也是文化传承和艺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五、如何辨别清代古玩的真伪?
辨别清代古玩的真伪是一个复杂且细致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辨别方法:
1.材质
色泽、纹理、硬度、重量:例如,玉器的真假可以通过观察其色泽、纹理、硬度、重量等来判断。
釉色、胎质、造型、绘画:瓷器的真假可以通过观察其釉色、胎质、造型、绘画等来判断。
2.工艺
雕刻、绘画、烧制、铸造:古玩的雕刻、绘画、烧制、铸造等工艺往往有其特定的风格和特征,通过观察这些工艺的精细程度、风格特征等,可以判断古玩的真伪。
3.年代
风格、工艺、材质:古玩的风格、工艺、材质等往往有其特定的时代特征,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判断古玩的年代,从而判断古玩的真伪。
4.来源
出土地、收藏历史、流传过程:古玩的出土地、收藏历史、流传过程等往往有其特定的记录和证明,通过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古玩的真伪。
5.专业知识
历史、文化、艺术、市场:了解古玩的历史、文化、艺术、市场等知识,可以帮助你判断古玩的真伪。
6.专业鉴定
专业鉴定师:如果自己无法判断古玩的真伪,可以寻求专业鉴定师的帮助。专业鉴定师有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有专业的鉴定工具和方法,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7.特别注意
高仿品:高仿品往往在材质、重量、细节、磨损、工艺、风格、来源、历史、市场、价格等方面与真品非常相似,很难用肉眼判断真伪。
伪造品:伪造品往往在来源、历史、证书等方面伪造,很难用肉眼判断真伪。
做旧品:做旧品往往在磨损、锈蚀、裂痕等方面做旧,很难用肉眼判断真伪。
假证书:假证书往往在证书的格式、内容、印章等方面伪造,很难用肉眼判断真伪。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辨别清代古玩真伪的准确性。然而,辨别古玩真伪是一个长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
六、清代古玩行有哪些著名的交易案例?
清代古玩行的交易案例中,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古玩的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商业文化和道德观念。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交易案例:
1.杜有才与《八骏图》
杜有才,一个眼力过人的年轻人,以30块银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幅仿真度极高的赝品《八骏图》,并最终将其以1730万的价格卖出。
他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操作,包括利用文总管和端贝勒的名义,成功地将这幅画从一个普通的赝品变成了价值连城的文物。
2.胡雪岩与铜鼎
胡雪岩,清代富商,特别喜欢收集古玩,尤其钟爱价值昂贵的物品。
一位商人向他出售一尊铜鼎,开价800两银子,并声称这是实价。胡雪岩对此不悦,认为商人没有赚到钱,于是果断拒绝购买。
3.聚珍斋与祖母绿耳坠
聚珍斋的老板通过与“少帅府”的于凤至夫人进行高档翡翠珠宝买卖,成功地将一对祖母绿耳坠以15000块大洋的价格卖出,而实际上他们只花了1800块大洋购买这对耳坠。
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古玩交易中的智慧和策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古玩价值的认可和商业运作的复杂性。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古玩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买卖场所,更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策略的竞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