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 宣
11月中旬,在南通海门余东镇山药种植基地农田里,山药相继破土而出。采挖工人穿梭其中,轻轻松松将山药从定向槽中抽出。刨土、出山药、打捆……一派丰收喜人场景。依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苏北综合试验站、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发的山药定向槽机械化优质高效种植技术及关键生产环节配套农机具,种植大户获得了丰收。
“你看我们现在收获的山药,其实都是今年3月份种植的,是我们培育的新品种苏蓣10号山药。”苏北试验站站长、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殷剑美研究员告诉记者。山药种植前,农户要先用“开槽机”在泥土里开出一道15厘米左右向下倾斜的凹槽。随后把长1米、宽6厘米、高3厘米的U形塑料模具横着放入凹槽内,再放入山药种并覆盖细土,盖上保温毯,山药将在这样的模具里发芽、生长。
经过8个月左右的生长,农户在采收时能轻轻松松地将山药从定向槽中抽出,极大地降低劳动强度,亩节省采收用工1500多元。“今年余东镇长圩村种植12亩,经测产高产田块亩产达5000到6000斤,平均亩产量超4000斤,较传统种植增产30%左右。”种植基地负责人介绍。
观摩组专家表示,山药定向槽机械化优质高效种植技术与南方参薯类山药(南方淮山药)定向槽种植技术相比,更适用于薯蓣类山药的种植,实现了起垄开槽机械化作业,作业效率与传统粉垄机械相当,山药种植全程劳务用工投入18个/亩,无塌沟风险,有效解决了薯蓣类山药现有种植技术存在的费时费工、劳动强度大、劳力投入多和塌沟绝收风险等问题。
谈及该成果的创造性和先进性,省农科院张培通研究员表示,该技术成果探明了定向槽内出现极端高温烫伤幼嫩块茎,导致薯蓣类山药定向槽种植畸形薯率高,为薯蓣类山药定向槽种植技术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还发现定向槽底部不平,局部积水,或后期田间积水渍害,引起块茎畸形,为定向槽开槽机械研制和优质高效种植提供支撑。该项研究填补了山药定向槽技术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