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斯隆投资笔记,(https://xueqiu.com/4362460123/315553809)
阅读完整文章:小米集团:站在第三次起飞的风口?
据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汽车业务情况如下:
三季度业务收入环比+52.3%至 97.0 亿元
毛利率环比+1.7pct 至 17.1% (对比毛利率为4.9%,为12.9%,为20.6%)
季度经调整净亏损为 15 亿元,环比收窄 16.6%
10月交付量突破 2 万台,保持造车新势力第四名,全年交付量目标 13 万台
Q7:小米为什么要造车?
2021年1月15日早上7点多,雷军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被告知受到了美国的制裁。
那时的情况其实并不好,产品高端化转型有一些市场抵触情绪,利润增长腰斩,未来之星周受资被张一鸣挖角送去了美国,公司内对于是不是要造车犹疑不决……
董事会问他:
假如手机不能造了,你们三四万员工该怎么办?
雷军早有准备。2021年之前,已经在汽车领域投资了262亿元,集中在电动化、智能化等核心环节。官宣之后,小米首期向电动车子公司投资100亿元人民币,计划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
虽然投入与风险巨大,但对于已有手机+IoT业务的来说,造车是不容错过的下一个流量入口。套用上一章介绍的互联网赚钱思维,卖车只是赚钱的第一步,重点是占领硬件流量入口—打造车机生态—增加用户时长—转化付费。
其中生态互联发挥了粘合剂的作用。全线产品刚刚升级了澎湃OS2系统,实现了硬件设备无缝连接与实时协同。比如,用手机听歌,上车后车载音响自动继续播放;用手机地图,可以直接启动车内导航。类似的使用场景越多,后台收费的机会就越多。
除了赚钱,造车还有一个隐藏目标,这里先卖个关子,留到文章末尾去谈。
Q8:小米汽车面临哪些难关?
虽然入局较晚,但仅用了3年时间就实现了量产,而且首车即爆款。按平均售价24万元、全年交付量 13 万台计算,明年至少带来 300 亿元收入、50亿元毛利。
当前,限制汽车销量的主要因素是产能不足,因此交付速度赶不上火爆的下单速度,如果等待太久客户就会流失,当初ET5就吃过这亏。雷军曾透露国庆假期小米收获锁单6000份,其积压订单数量可能仍在增长。
目前汽车工厂一期产能正在爬坡,二期计划2025年建成,假设两年后产能释放,年产量25万台,可以实现营收600亿、毛利100亿,成为支撑下一次起飞的新动能。
前提是,的下一辆车还能不能大卖? 客观评价,SU7的动力性能和座舱配置在20-30万档位有明显优势,但智能驾驶水平跟蔚小理相比还有差距。 身边有朋友因为SU7的赛车属性买单,但广大中产对电动车的需求依然被和牢牢拿捏。
的第二款车型SUV将会是市场口碑的试金石。
如果成功推出多款车型迭代,抢占各个车型、价格段市场,再利用手机业务积攒下的渠道资源逐渐出海,未来有望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品牌厂商。
最后一问:小米距离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还差什么?
自成立起,始终坚持高性价比路线,凭借“科技平权”的圈层文化积累中低收入粉丝。同时,雷军“真诚接地气”的人设形象与公司品牌文化一脉相承,借助强化个人IP 影响力。
然而,我总能在网上听到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给人的感觉不高级……
不想费脑子就看看米家有没有。但是稍稍深入研究一下,就不想买系列了。
用久了总觉得质量差点意思。
这些“感觉”就是所谓的用户心智。
已经稳居世界500强,但要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必须要改变并占据用户心智。就像→原创,→高端,华为→爱国。
需要一个契机来完成品牌升级,这种契机可以是一件划时代的产品,可以是产业链共同咏唱的赞歌,可以是针对西方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总之,要为社会中流砥柱们的价值观代言,而非只做“年轻人的第一部XX”。
我隐约感觉到汽车会是一次契机。这就是我在1.4章节提到的造车隐藏目标——通过对标世界豪车拉高小米的品牌认知与价格中枢。
SU7虽然大卖,但没有破圈,收割的主要是年轻米粉、颜值党和Up主。
让我们拭目以待明年上市的纯电SUV(谍照显示外观“借鉴”了豪华SUV Purosangue),能否一战集齐封王,将Model Y挑落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