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前沿
2024-12-29 11:50

频率域电磁仪、电阻率成像仪、两栖地质雷达、铯光泵磁力仪等水下考古“黑科技”在国家博物馆齐齐亮相。6月26日,为期三个月的“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京开幕,电子科技大学助力“江口沉银”考古发掘的两栖地质雷达与500余件珍贵文物一起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前沿

“江口沉银”考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举行开幕式

“江口沉银”考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举行开幕式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霖,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华,四川省文化厅厅长、文物局局长周思源,眉山市市委书记慕新海,中国著名文物专家孙机、李光冀、杨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长王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建忠,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雒树刚宣布展览开幕。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成军主持开幕仪式。

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眉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这是一次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的要求,以“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为宗旨的历史博物展览,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全国考古发现系列展的首个展览。

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是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共发现文物42000余件,是本世纪明清史领域的重大考古发现。本次展出的500余件文物虽然只是已发掘文物的一小部分,但全方位地反映了江口古战场遗址的考古成果,不但证明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的真实性,更是明代中晚期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最直接的展示,为观众拨开迷雾,真切展现了300多年前的一段历史。

面向公众开放:

500余件珍贵文物“让历史说话”

展览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言,第二部分名为“沉银出水”,第三部分为“考古新章”。其中,“沉银出水”板块分为“大西浮沉”和“明代社会”两个单元,为观众展示了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

在序言部分展出的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长沙府“岁供王府”五十两金锭和“都水司正银”一百两银锭三件国家一级文物,吸引了参观者的浓厚兴趣。2016年,眉山市公安机关破获江口古战场遗址特大盗掘案件,追缴千余件文物,这三件文物即为追缴成果之一。

现场展出的银锭

此次展览中有多枚“西王赏功”钱,册封后宫的金册,錾刻有“大西”年号、税种和四川地名的银锭,以及与江口之战相关的大批兵器,并特别展出了两件馆藏一级文物“骁右营总兵关防”铜印和《大西骁骑营都督府刘禁约》碑拓片。

通过实物、图片、视频、沉浸式投影等展示方式,本次展览全方位展示了江口考古成果,突出展现考古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此次发掘中的首创性,以及公众参与此次发掘的重要性,引发观众对古代遗址保护和公众考古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江口沉银”的考古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此次展览的目的,就是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据了解,本次展览结束后,即从10月份开始,这批文物还将在四川博物院展出。另外,四川博物院正在计划与地方政府携手共建共管“江口博物馆”,探索更好地展示、利用重大考古发现的全新合作模式,届时将展出至少4万件“江口沉银”文物标本,让观众真正地“大饱眼福”。

助力文物出水:

电子信息“黑科技”绘制“3D藏宝图”

岷江水流湍急,根本无法采取传统的下潜式发掘,那么,“江口沉银”又是如何从水下发掘出来的呢?据了解,江口考古发掘创新性地选择了河道内临时围堰的方法,建立工作平台,并在发掘过程中创新了管理思路,采用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潜水式考古发掘的新方法、新科技,涵盖了从“确定区域”“围堰排水”“物理探测”“布方发掘”到“记录整理”“后期检测、保护和修复”等各个环节。

现场展出的探测装备有电子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两栖地质雷达,以及来自合作单位的频率域电磁仪、电阻率成像仪、铯光泵磁力仪等探测装备。这些高科技装备在给大地做“CT”并绘制“3D藏宝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栖地质雷达”等黑科技集体亮相

据介绍,“江口沉银”遗址的水文环境复杂,单件文物的几何尺寸较小且埋藏于水下的卵石层中,分布零散、规律复杂。因此,由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牵头的探测团队,联合10家地学领域的知名单位联合组队,创新研究思路,着力探测河床基岩结构、研究文物分布规律、寻找“沉银有利储集区”,并改进探测方法,研制出了适应水下考古环境的“两栖地质雷达”,实现了大规模漂缆式电阻率三维探测与成像,保证了水下探测的良好效果。

在两次发掘中,探测团队对超过10万平方米的探测区域进行了扫描成像,并绘制出了一目了然的“3D藏宝图”。基于此,探测团队基本确定了岷江古河道的位置,并综合河床基岩起伏状况进行分析,为划定“沉银有利储集区”提供了有力证据,也为从总体上为了解沉银遗址的范围进而规划未来的发掘和遗址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考古视频短片形象通俗地解读水下考古全过程

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赵青教授表示,“这次科技考古研发的两栖探测方法、装备和融合处理与解译平台,是国内复杂水域环境水下探测的一次大规模使用。同时,团队在水域环境下的三维电阻率法约束反演方法、抗噪反演方法等方面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未来值得期待:

还有98%的遗址区域有待发掘

据了解,江口考古不仅是四川省首次水下考古,也是国内首次内水围堰考古。“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和挑战,我们曾面临许多中国考古界前所未见的挑战,难度比较大,而且没有经验可循。但是,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创新性地完成了这件盛世壮举。”高大伦说,“后续的考古任务会更艰巨,也会更精彩!”

根据初步掌握的数据判定,“江口沉银”遗址的分布范围可达1平方公里。也就是说,目前已经发掘的面积仅占整个遗址范围的2%左右。“江口沉银”遗址的分布范围到底有多大?只有随着后续探测的范围进一步扩展、数据进一步详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才会一点点揭开。

高大伦说,“目前我们发掘的地方可能已经在核心区,也可能是在核心区的边缘徘徊,当然,也不排除存在多个核心区的可能性,还有一种更大、更诱人的可能:遗址的实际面积比目前探测到的分布范围还要大得多!”

针对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殷切期待,他表示:“江口考古才刚刚开始,我们已经撸起袖子加油干了两年,有了很好的开端和基础,下一步我们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四川考古应该也必将为中国的考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那么,在“江口沉银”后续的考古发掘中,电子科技大学要继续做哪些工作?探测团队负责人、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周军博士表示,“前两次考古发掘出水的丰硕成果,已经很好地验证了我们提出的创新性方法,而且使团队掌握了从探测装备研发到数据分析处理等一整套技术体系。我们相信后续的探测工作会更加高效。”

探测团队负责人、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周军博士

目前,团队正在进一步总结、梳理、优化已有的探测技术。周军表示,整个探测工作得到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2地质队等多家合作单位的大力支持。相信在大家的一起努力下,下一阶段的探测工作将更加顺利并将取得更大的成果。

对此,更多媒体报道文章请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查看:

  新华社:http://www.xinhuanet.com/expo/2018-06/27/c_1123041833.htm

  央视网:http://news.cctv.com/2018/06/27/ARTIHl6FfQfPRCiI2NXhCMpf180627.shtml

  人民日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6/27/nw.D110000renmrb_20180627_5-12.htm

  人民网:http://sc.people.com.cn/n2/2018/0623/c379470-31734924.html

  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a/20180627/58902776_0.shtml

更多科技前沿信息,请点击以下卡片直接跳转阅读:

版权所有:电子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原题:电子科大水下考古“黑科技”亮相国家博物馆 500余件“江口沉银”文物首度在京公开展览

文/图:王晓刚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前沿】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fabua.ksxb.net/quote/5092.html 
     动态      相关文章      文章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栏目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海之东岸资讯移动站 http://fabua.ksxb.net/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