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网络语言的出现作为研究切入点,论述互联网环境为政治传播带来的新发展和新变化,通过网络政治传播的典型案例分析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最后对网络语言模式下政治传播的话语构建进行语言、舆论、文化三个层面的理论探寻,从而形成网络语言与政治传播之间关系的梳理。
关键词:网络语言;政治传播;舆论监督;网络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在我国政治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语言的交际方式在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方面的特点日益突出。网络语言是时代变革和互联网技术进步催生出的新型交际符号系统,通过使用网络语言了解民意民情、引导公众舆论、传播政治理论、做好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了我国政治传播活动的重要主题,这也意味着我国政治生态环境将与网络联姻。
一、网络语言与政治传播的联姻
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网络与我国社会的发展已密不可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人们交流模式的转变,网络环境中便生长出了新的语言交际模式,即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产生于网络土壤,是人们在参与网络交流时,为了适应特定的网络交际环境而采用的语体。从符号学上来说,它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和载体,在传统语用基础上改造或创造的蕴意新颖、形式多样的符号系统,它不单指人们使用较多的网络流行语,还包含了具有网络特征的语言文体、表情符号、语调和交际模式。由于诞生于网络环境,网络语言自身带有简洁性、趣味性、形象性、亲民性等传播特点,这也使得它能够成为网络环境下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的政治传播中,我们不难发现“给力”“神马都是浮云”“世界那么大”“厉害了,我的国”这些词频频出现在主流媒体或某些政府领导的新闻报道和政治讲话中。尤其是在主流媒体开通的新媒体官方平台,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在新闻通讯、消息报道、网民参与、政治理论传达等动态中看到网络语言。我们不难发现,网络语言使用的层出不穷使我国政治传播呈现出了新的气象,这无疑是我国网络政治传播活动的再度进步。
本文对几个政治传播中网络语言运用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其中的规律,寻求这一现象的本质。
二、网络语言下政治传播的案例分析
(一)“给力”登上党报头条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用到了“给力”一词。以严肃、权威著称的《人民日报》将网络热词纳入标题,让大众感到意外。随后,《成都商报》《济南时报》《扬州晚报》等10余家报纸新闻也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给力”一词,甚至在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也出现了这一流行词。主流报刊和央视春晚对网络语言的运用曾被多重解读。不可否认的是,“给力”进入了主流媒体的话语体系,给严肃的主流媒体增添了时代气息,丰富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全国政协发言人的“你懂的”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发言人吕新华在两会首场发布会上说:“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位有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的追查和严厉的惩处,绝不是一句空话。我只能回答成这样了,你懂的。”“你懂的”这一网络语言也就此一夜走红。政协发言人运用“你懂的”仅仅三个字,就拉近了自己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将过去自上而下的政治传播姿势变为平等交流的姿态,将原本严肃的政治问答变成了与民众的亲切对话。
(三)“我妈是我妈”引网友吐槽
2015年4月,“我妈是我妈”成为了网络热词。事件起因是,北京的陈先生准备出境旅游,需要老家江西的母亲作为紧急联络人。陈先生当时是北京市户口,母亲在江西老家的户口簿早就没有了陈先生的信息,他被要求证明他和母亲是母子关系。这件事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吐槽。“我妈是我妈”这一网络语言的出现,反映出了网民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办事繁琐、程序重重,导致国民生活不便的不满情绪。后来李克强总理专门对该事件做了批示,要求减掉不必要的公章,打破不合理的规矩,使公权力真正发挥方便群众办事创业的作用①。
(四)“长征路上小红军”表情包走红网络
2016年10月,一组名为“长征路上小红军”的表情包在微信和微博平台上线,受到了广大网友们的喜爱。表情包的主角是身穿帆布上衣、肩挎绿色书包、头戴五星八角帽的小红军,以过草地、飞夺泸定桥、遵义会议等长征故事为背景,每一个表情都配有不同的文字,例如“不忘初心”“比你聪明比你强”“加油好少年”等。通过在网络社交平台的广泛传播,它直接加强了对长征这一红色政治主题的宣传力度,也间接推动了长征精神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扬。
(五)“厉害了,我的国”刷爆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