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AI眼镜暗战2025:技术路线与商业化现状盘点
2025-03-06 08:14
图片
距离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AI眼镜还有多远?

新眸原创·作者 | 李小东

自从Ray-Ban meta验证了消费级AI眼镜的可行性,国内外这一赛道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从雷鸟X3 Pro承诺的"全彩光波导方案",到Rokid最新迭代的空间计算模组,再到小米的双目显示系统,已有超过40家厂商布局了AI眼镜,仅CES 2025展会上亮相的就多达40多款。2025年被业界认为是行业集体进入技术验证的关键节点,《新眸》粗略统计,今年等待发布的新机型至少还有50款。

AI眼镜被视为下一代超级硬件入口,背后的原因与AR/VR的路径存在本质差异,相比此前第一代谷歌眼镜的折戟,以及十年后VR产业从巅峰跌落,AI眼镜的核心逻辑更加务实,在于“场景适配性与技术融合能力”,简单来说,更看重在日常生活中高频场景的落地。

随着产品从无屏、蓝牙、摄像头的过渡方案,发展到AR+AI的融合应用,人们对它的终极期待是希望能成为“人体感官的延伸”。至于这场交互变革的主线,不单单要解决硬件迭代和应用的问题,还要思考如何从“实用”和“价值”破局。

1 

先做好眼镜,再琢磨AI


在电子消费领域,200万台出货量一向被看作AI硬件的生死线,标志着这类产品成功跨过市场的检验。从Wellsenn XR最新的数据来看,去年全球AI眼镜销量234万台,其中RayBan meta独占224万。

这组数据很有意思。要知道,在RayBan meta卖爆之前,国内外还有数十家企业在开发各种各样的智能眼镜,但无一例外,无论是谷歌、微软,还是苹果、华为,没有一款真正走向大众市场。而meta前后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就解决了困扰这一领域十多年的量产难题。

背后的原因,和它的产品定位和设计思路息息相关。

在正式做AI眼镜之前,扎克伯格在AR Orion项目上已经投入了近十年,但由于成本过高一直没能实现商业化。虽然meta坚信AR在未来能取代智能手机,但显然,棘手的现实问题需要更循序渐进的解决方案。

RayBan meta的意义,其实是作为一种从传统眼镜到AR头显的过渡方案,相比市面上其他智能眼镜,要么过于炫技(如追求AR带来的沉浸式科幻感),或是过于平庸(如蓝牙音频眼镜),meta的思路恰恰相反:先提升产品的接受度与实用性,再验证前沿技术的可行性。

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All in Al,而是聚焦打造一款兼具科技感和时尚感的眼镜,再慢慢加入其他的功能,并在性能、舒适度和价格三者间达到平衡。

外界总结RayBan meta的卖点,这首先是一款不错的眼镜,重量49g,售价不到3000元,只用花一副雷朋太阳镜的均价,就能获得“大牌眼镜+蓝牙耳机+摄影+语音助手”的多重体验,性价比非常高。不少从业者也表示,meta的爆火,雷朋的作用甚至超过了AI功能本身。

最终的市场效果,的确满足了meta对大众消费级的定位目标,而非仅仅聚焦在极客、商务一类的小众群体。

这时候,再来对比RayBan meta与之前的智能眼镜,除了早期Google Glass、HoloLens这些厚重昂贵的科技玩具,后来华为、Nreal、Bose、OPPO等其实也推出过类似产品,但问题很明显:要么设备过重、价格过高,要么功能局限、完成度不高,或是续航没法支持全天候使用。

图片

基于这样的背景,RayBan meta相当于一道分水岭,一方面,让外界重新看到了AI眼镜的商业化潜力;另一方面,轻量化的“音频+拍摄”产品方案取代了以往AI眼镜的设计思路,并在2024年普及。

过去一年里,Ray-Ban meta成功引发了一波行业赶超和对标的热潮。各行各业的厂商涌入赛道,除了雷鸟、魅族、Rokid这类专业级AR玩家,不乏影目、谷东、闪极等创业级选手,就连百度、字节、腾讯、小米等大厂也有相应的筹备计划。

不过,目前真正发布的产品还屈指可数,从国内首款量产的AI眼镜闪极A1,到比普通眼镜还轻的雷鸟V3,基本都没有跳出Ray-Ban meta的功能架构。但对于这些初代产品来说,当下比创新更重要的,是在摸着meta过河的同时,在外观、价格、摄像头、存储、重量、续航等方面进一步打磨。

除此以外,参照meta与雷朋的联名合作,Rokid、雷鸟、蜂巢科技等品牌延续同样的市场思路,也相继与暴龙、博士、宝岛等传统眼镜厂商进行绑定,上下游供应链协同的同时,借助传统眼镜厂商的经验来推动产品普及。

2 

从音频+摄影,到AI+AR

AI眼镜迈出关键一步


“AI眼镜市场只是看似热闹,但产品同质化严重。”

去年,雷鸟创始人李宏伟曾公开表示,由于大部分AI眼镜的思路都是普通眼镜搭载AI、耳机、摄像头等功能,行业潜力还远未被充分挖掘。meta CTO Bosworth也曾在博客发表类似的看法,Ray-Ban meta本质上是将复杂技术简化为大众可接受的智能配件,还只是“最终想要构建的AR眼镜”的第一步。

伴随市场被逐步打开,距离"自然交互终端"的终极愿景,AI眼镜仍需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显示”,这也是今年行业里的一大主要看点。

拿Ray-Ban meta来说,在升级了实时对话、实时翻译和听歌识曲三大功能之后,它的下一个大动作,就是装上显示屏。问题在于,此前这款产品的成功,离不开放弃AR显示后更轻盈的重量,外界好奇的是,meta如何在不牺牲其他效果的前提下达到显示效果?

就目前等待发布的AI眼镜来看,除了常规的音频拍摄眼镜,已经有不少玩家加入了AR效果的预备役。比如最近大火的Rokid Glasses,创始人Misa当众演示其演讲题词、文字导航、实时翻译等功能,佩戴时会清晰地看见镜面上实时显示的单色界面。

图片

Rokid采用的是当下最主流的“光波导”显示方案,和HUD的技术原理类似。简单来说,光波导技术应用在镜片上,叫光波导镜片,镜片边缘会有一个小孔,图像会通过小孔被投影到镜片里面,并在镜片的两个面之间不断反射,最终进入人眼达到成像效果。

相比Vision Pro的Micro-OLED、工业领域的LCoS等视觉方案,用光波导镜片搭配Micro LED光机,显示组件更轻(可以控制在10g以内),造价也相对更低。目前这项方案将被搭载在雷鸟X3 Pro、StarV Glasses、雷神AURA、谷东等新款AI眼镜上,但受制于量产难度大、成本高,以及容易色散等问题,大部分厂商采用的都是单色显示。

图片

很多AR公司曾向用户描绘过这些画面:将不同应用窗口锚定在真实空间的不同位置、走在陌生街道时自动浮现路牌信息、挥手抓取空气中的Excel表格,用眼神选中数据列——从AR导航、虚拟信息叠加、到实时翻译,可以说AI眼镜的核心功能均依赖显示技术实现。

就像扎克伯格说的那样,“不具有显示功能的AI眼镜,只是AR发展不成熟的一个产物”,某种程度上,显示效果是AI眼镜的"技术显性化"载体,它决定了产品能否跨越"炫技"到"实用"的鸿沟,在此基础上,AI眼镜在应用层的想象力才会进一步拓宽。

当然,也不难想象,伴随着未来越来越多的AI眼镜实现AR效果,也会有越来越多新的难题随之涌现。比如,如何去把控算力与能耗之间的平衡?如何突破单色光波导的局限性?如何在镜面上呈现出更多、更个性化的应用画面?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将直接影响AI眼镜是否会向移动计算平台演变,甚至成为真正理解周围环境的多模态系统。

3 

决定AI眼镜上限的

不一定是AI

外界将2025年视为AI眼镜发展元年,主要基于两方面预期:一是消费级市场即将迎来"百镜大战",二是国产大模型或将成为AI眼镜需求爆发的核心驱动力。

图片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AI眼镜暗战2025:技术路线与商业化现状盘点】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fabua.ksxb.net/quote/9924.html 
     动态      相关文章      文章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栏目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海之东岸资讯移动站 http://fabua.ksxb.net/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