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聚焦两会看民航 | 关注民航发展的最新声音
2025-03-13 11:05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前夕和期间纷纷建言献策话发展,其中也包括了诸多与航空业发展相关的建议及提案。

李养民:低空经济发展仍有这些问题待优化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东航原总经理李养民提交了《关于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指出发展低空经济面临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空域管理体制有待优化等问题。

安全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李养民指出,万米以上的民航经济和千米之下的低空经济有很多领域可以相互借鉴,民航运输经济和低空经济的相同点:安全都是底线红线,都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随着低空飞行器数量的急剧增加,低空飞行器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监管体系都亟待完善。

李养民在提案中建议加强对低空经济的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低空飞行器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加强对无人机等新型飞行器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支持力度,推动其技术水平和安全性能的提升;加强对低空飞行器驾驶员的培训和资质认证体系建设,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安全意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建立低空经济安全监管平台,实现对低空飞行活动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基础设施建设需加强

与此同时,李养民认为,虽然各地政府和企业都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总体来看,我国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至少还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基础建设期。

以起降资源为例,截至2024年,我国登记在册的通用机场数量为453个,通用航空器数量已突破3万架,无人机实名登记约200万架,通用机场数量稀少且分布不均衡,低空飞行网络尚未形成,与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建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低空飞行服务保障设施也存在短缺,通信、导航、监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号覆盖范围有限且稳定性差,在山区、偏远地区等信号盲区较多,影响低空飞行器的飞行安全和运行效率。为此,李养民建议加强对高精度地理信息和气象数据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提高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效率。

空域管理体制需优化

此外,李养民指出,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但空域管理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目前,我国低空空域的使用仍然受到严格限制,导致低空飞行活动难以大规模开展。空域管理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对“超视距飞行”和大型无人机的管理缺乏明确标准,给低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李养民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和完善低空空域管理法规体系,明确低空空域的使用权和管理权归属;建立统一高效的低空飞行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部门间协作与信息共享,形成协同监管合力。

姜春水:建议扩充适航审定队伍人数 创新无人机适航审定管理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姜春水认为,我国适航审定历经四十余年建设,形成了目前主要包括民航局、地区管理局适航审定内设机构和7个区域适航中心、人员编制共计392的适航审定系统。截至2024年底共颁发93份型号合格证、76份生产许可证,187份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批准书,191份零部件制造人批准书,“适航审定工作经过近四十年发展成绩斐然,但新形势带来新挑战,现有适航审定能力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姜春水举例,到去年底,我国的无人机制造企业已达700余家,需要适航审定的中大型无人机型号800余个,而过去近40年间完成审定并颁发证件的有人机型号只有81个。

“目前已受理审查的44个无人机型号让现有适航审定资源难以承受其重,已经成为低空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之一,”姜春水说,美国联邦航空局适航审定队伍已超1500人,建议我国进一步扩充适航审定队伍人数。

同时,姜春水建议创新无人机适航审定管理模式。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聚力,分类分级推进无人机适航审定能力布局建设。大型或载人等安全风险较高的无人机遵循目前有人机审定机制,由民航局承担适航审定任务;中小型不载人无人机,由地方政府利用其编制和保障资源组建适航审定技术中心,依照民航规章标准按授权开展相应工作。

此外,制定政策支持适航审定科研和验证能力建设也是当务之急。姜春水建议鼓励科研院所、大学和社会资源,通过适度财政支持构建相应适航技术研究和实验验证能力,形成局方认定资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

韩文胜:加快打造广州国际航空枢纽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董事、总经理,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韩文胜表示,南航以打造广州国际航空枢纽为己任。

韩文胜表示,为进一步提高广州枢纽建设质量,南航持续打造国内高频商务快线,推动广州与东南亚主要城市形成“4小时航空交通圈”,与全球主要城市形成“12小时航空交通圈”,吸引东南亚、南亚到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的旅客经广州中转。货运方面,南航将增开新兴市场货机航线,从“机场单点作业”向“全链条智慧物流”转型,深化与跨境电商企业合作,推动跨境带电货物常态化运输,加快开拓新兴产业业务。

王煜:提升民企健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舆论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认为,民营经济促进法是我国第一部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而制定的专门法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法律,必将进一步巩固民营经济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基础性地位,对于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对该法的价值,他阐述了三点认识:首先,该法进一步确立我国民营经济的地位。该法是对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地位的法律确认,从法律层面对民营经济产权保护、权益保障和政府行为做出规范。其次,该法完善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法律体系。过去有关民营经济的法律散见于《民法典》《公司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中,现在有了系统完整的专门法。最后,该法有力地保护民营经济发展。如明确规范了政府不得设置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限制、严格监管行政审批行为,确保民营企业享有平等的市场经济地位,在涉及民营企业重大权益的决策时必须广泛听取民营企业意见,禁止随意查封、扣押民营企业资产等等。

赵东:增加通往欧美、亚太等地区的航班频次与航点

全国政协委员、厦航董事长、党委书记赵东将目光聚焦于两岸融合发展这一关键议题。厦航自2017年起赴台招聘乘务员。根据厦航的对台招聘计划,将继续在台湾招聘乘务、信息技术、营销、酒店管理等专业人才,进一步深化两岸青年的交流与融合。展望未来,厦航在助力新福建建设方面有着清晰且极具潜力的规划。在航线拓展上,将借助厦门的区位优势,加大在国际航线方面的布局,增加通往欧美、亚太等地区的航班频次与航点,同时加快打造“闽台空中快线”,进一步促进两岸人员、物资的高效流动。

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方面,赵东建议借鉴我国绿电产业成功转型范式,优化SAF发展机制,减少对进口原油的依赖,实现换道超车,构建航空绿色转型的“中国方案”。

吴仁彪:发展低空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可先发展,不要各地一起交学费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认为目前各地发展低空经济的热情空前高涨,但要防止“现在一哄而上,将来一哄而下,满地鸡毛”的现象发生。在他看来,发展低空经济要因时因地制宜,“条件好的地方可以先发展,不要全国各地一起交学费”,他进一步解释,所谓“条件好”是指有技术、有人才、有资金。

吴仁彪指出,截至2023年底,通航产值才5000亿,背后原因较为复杂,“缺乏顶层设计,各部门协同不够是主要原因”。2024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经济司,吴仁彪建议在此基础上,在国家层面成立更高级别的军民协商议事机构,尽快完成《空域管理条例》的立法和《民用航空法》的修法工作,“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且要加强这两部法律之间的协同性”。

另外,针对上一轮“通航热”时期建设的通航或航空产业园,吴仁彪认为可以优先盘活其中部分优质存量资源,地方政府需严控引进国内已有技术优势的通航和无人机产品生产线,牢记“发展低空经济为了谁”的问题。

单晓明:低空立体交通和低空安全管理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发动研所专职总师单晓明建议中央空管委牵头,空军、交通运输部(含民航局)、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配合,将低空立体交通按行政区域授权地方政府管理。可选择低空空域管理基础较好的省份(如湖南省)试点授权地方政府管理低空空域,并选择地级市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推广至全国其他省份、直辖市。具体建议如下:

空域管理方面:继续优化低空空域管理权责,在四川、湖南等具备成熟经验的省份,试点授权地方政府管理低空空域,中央空管委作为空域管理使用总统筹,负责军地民三方空域使用协调,空军主要负责军事飞行训练安全并协助中央空管委做好统筹,民航局负责运输航空行业管理并指导地方政府管理低空空域。

低空立体交通管理方面:明确试点城市地方政府作为低空立体交通安全责任的主体,授权其统一负责低空交通管理职责。在民航局(含空管局)垂直管理到省一级的基础上,将低空空中交通行业管理授权给试点城市交通管理局,实现低空与地面立体交通的统一管理,建立智能化立体交通管理系统,逐步完善低空立体交通规则;而低空立体交通安全事故责任认定、无人机登记以及驾驶员管理职责交给交通警察部门,并接受公安、民航双重管理。

低空安全管理方面:将试点城市低空安全交由公安部门统一管理。由公安部牵头、民航局、地方政府配合,建立国家飞行动态威胁评估以及无人机反制平台,实现无人机风险分级响应;由公安部门整合民航和地方政府空管部门数据,并通过训练AI系统利用城市摄像头实现飞行器识别、运动轨迹分析功能,补强低空监视网络,提升复杂环境监测能力;部署分层反制技术,为机场、政府机关、加油站、变电站等重要设施配备必要的探测、反制设备;为警察部门配备捕捉网以及非动能拦截技术(如声波定向干扰、磁力捕获);为武警部门配备高功率微波和激光击落技术等。

强化考核督办:地方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要求,加强对净空环境、电磁环境保护,确保飞行器低空飞行具有安全的环境,并将该项工作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朱鼎健:建议深港先行试点低空经济示范区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表示,可以对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发展进行整体规划,选择深圳、香港先行先试成为低空经济示范区,对政策法规和统一规则等进行协调对接,联手打造低空经济文旅品牌,逐步推动大湾区其他城市参加,实现从“天空之城”到“天空之湾”的转变。朱鼎健认为,发展低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有三个特点:一是最有条件,湾区拥有产业、政策、科研多种优势,特别是深圳、香港更为明显;二是最有需求,深港两地人流物流往来频密,在城市应急救援、文化旅游、技术研发和产业链互补等方面有很多需求交集的空间。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要展示世界级湾区的魅力,在传统模式下旅游的魅力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低空经济文旅品牌可以作为突破口,深港可以联手打造“空中看深港 一半青山一半湾”的特色文旅线路。

张天任:建议制定《低空空域管理法》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党委书记张天任建议国家研究制定《低空空域管理法》,促进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加强低空飞行安全管理。低空空域的利用日益成为各类航空活动的关键,管理问题日益突出,亟须一部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法律,以保障空域安全、资源合理利用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制定《低空空域管理法》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他认为,要总结试点省份成功经验,完善配套制度规范。在飞行审批、空域使用规划、飞行服务保障等方面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南和标准流程,形成全国统一且可操作性强的低空经济管理制度体系,避免各地 “盲目投资” 和 “低水平重复建设”。张天任建议,构建低空空域管理体系,完善低空空域新基建。随着空域改革的推进,飞行高度降低、飞行密度增加等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低空新基建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规定加大对低空新基建的投入,包括建设先进的空管系统、通信导航设施、监视雷达网络以及通用机场和直升机起降点等基础设施,提升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张萍:“低空经济”应融入大众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知联会副会长张萍表示,低空经济在西北地区同样大有可为。以甘肃省为例,当地地广人稀,旅游资源丰富,可将研究人员、专项资金、基础设施建设、上层政策等内容融合构建。建议加快“低空经济”的发展,使其能融入大众生活,要让普通人能买得起、享受得上。

马通贵:建设零碳机场 促进民航低碳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航产集团武宿国际机场候机楼管理部副经理马通贵认为,当前在零碳机场建设中绿电在机场的全面应用,以及虚拟电厂与绿电直供的协同发展仍存在稳定性、匹配性不足等问题仍需进一步优化解决。

为达成太原机场能源供应清洁化、低碳化乃至零碳化的目标,马通贵建议,应进一步优化机场绿电供应体系及政策引导,“依托太原机场虚拟电厂探索绿电直供”的创新试点工作,鼓励在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内形成绿电区域直供试点,周边企业充分利用屋顶、停车场、库房、车间等空间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和小型风电项目,直接供应机场绿电需求;同时进一步完善机场周边绿电直供所需的的输电线路、配电设施和计量设备等设施,依托虚拟电厂与电网企业、电力交易中心建立的电力互济、柔性调控、交易结算等数字化基础,共同制定合理的电力调度策略、接入方案和结算模式,保障绿电直供的可靠性,提高机场绿电的应用范围和利用效率。

黄立:建议优化新型航空器适航审定审批流程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指出,低空经济是全球竞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新型航空器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目前全球新型航空器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面临适航取证周期长、成本高、标准适配性不足等问题,导致企业研发成果难以快速转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航空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黄立提出三点建议。首先优化适航审定审批流程。建议民航局、交通运输部多措并举,提高适航审批效率。其次,完善适航法规标准体系。建议民航局、交通运输部基于新型航空器独特的设计和性能特点,制定新的适航认证标准。第三,扩大航空器适航审定人才队伍。建议民航局拓宽审查渠道,让更多机构参与承担技术审查活动。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聚焦两会看民航 | 关注民航发展的最新声音】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fabua.ksxb.net/quote/9999.html 
     动态      相关文章      文章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栏目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海之东岸资讯移动站 http://fabua.ksxb.net/mobile/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