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以后不开源了。
此话一出,激起千层浪。因为用Android(安卓)操作系统的设备,真的太多了。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4年,77.64%中国智能手机消费者使用过安卓系统。小米,OPPO、vivo,这些国产手机厂商的系统,都是从安卓的基础上开发过来的。甚至很多电视、投影仪、送货机器人,都是安卓系统。
于是,有人说,以后的国产安卓手机,是不是都不能用了?有人说,这是又来卡咱们脖子了,还是华为有先见之明啊,自己开发操作系统。也有人说,果然,开源都有目的,等等等等。
众说纷纭之下,我对这件事,也充满了好奇。
谷歌的葫芦里,到底卖了什么药?到底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要卡咱们国产厂商的脖子?
于是,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找到了一些市面上的报道,可能没有讲到的细节。
今天,争取用我浅薄的理解,为你梳理明白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先说是不是,再说对不对。
追溯源头,消息并不是谷歌官宣,而是来自媒体披露,还是国外一家挺有名的科技媒体,叫Android Authority。
他们在3月26号发了篇独家报道,说谷歌已经向他们确认了,要把安卓操作系统的开发工作,挪到“完全私下”(fully in private)进行。
(图片来自Android Authority)
权威科技媒体首发,明确提到“谷歌确认”。于是,消息一出,立刻被广泛转载,迅速被解读为“谷歌要停止安卓开源”,非常符合大众对“大公司变坏”的想象。
情绪,因此蔓延。
这是大家最关心,也最容易被误导的问题。
答案是:没有,至少目前看,不是完全闭源。
因为,在发布新版安卓时,谷歌还会继续,公开源代码。
这是报道原文:
Google confirmed to Android Authority that it is committed to publishing Android’s source code, so this change doesn’t mean that Android is becoming closed-source. The company will continue to publish the source code for new Android releases, so when Google releases Android 16 later this year, we’ll get the source code for the update.
Beginning next week, all Android development will occur within Google’s internal branches, and the source code for changes will only be released when Google publishes a new branch containing those changes.
大意是:Google承诺,还会继续发布Android的源代码。所以,这次变化不意味着安卓闭源。下周开始,开发转向内部分支,而源代码的更改会在Google发布新版本时公开。就比如,晚些时候发布的Android 16。
所以,那些惊呼“安卓已死”、“谷歌彻底背叛开源”的说法,至少在现阶段,是夸大其词。
既然最终还会公开源代码,那大家为什么还这么紧张?
因为改变的,不是“给不给代码”的结果,而是“怎么给代码”的过程。
什么意思?忽略细节,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
过去,谷歌开发安卓,就像是在一个工地上盖楼。工地没有围挡,向所有人敞开。
工人们每天搬砖、打灰(也就是工程师提交代码),几乎是实时发布在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这个开源项目上。
(图片来自Android Authority)
全世界的开发者,都能实时看到这栋楼是怎么一点点盖起来的,全程直播。
现在,谷歌说,我们的工地,不开放了。
我们要关起门来,等整栋楼全部盖好、装修完,然后再一次性把源代码公布出来。
所以,严格来说,这不是完全“闭源”,更准确的说法是“内部开发,延后公开”。
不过,过程的不透明,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回收。很多依赖安卓系统的中小型开发者,没办法看到提交的代码过程,自己的开发进度,必然会受到影响。
既然如此,就来到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谷歌这样搞,会不会对小米,OPPO等国产厂商,产生影响?
大概率不会。至少,在短期内,购买了谷歌的GMS(Google Mobile Services)的厂商,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啥是GMS?
你一定听说过,谷歌的“全家桶”应用。比如,Google Play应用商店、Google搜索、Chrome浏览器、Google地图,谷歌服务框架,等等等等。
而手机厂商,要想销售预装了这些服务的安卓手机,就必须向谷歌购买GMS(Google Mobile Services),即“谷歌移动服务”。
在海外市场,如果没有GMS,一部安卓手机几乎是“残废”的,用户无法正常下载应用、使用谷歌的各种服务。
安卓虽然是开源的,但谷歌的核心利益之一,却在于GMS生态系统——那个包含应用商店、地图、搜索等服务的“全家桶”以及背后的广告金矿。
而购买GMS,通常也意味着,你进入了谷歌的“朋友圈”,能获得谷歌的技术支持、看新版本预览,不必依赖要关闭“直播”的AOSP。
好了,重点来了。
既然最终还要公开,谷歌为什么要“多此一举”,改变这个运行了好久好久的模式?
这要从十几年前说起了。
当时,第一代iPhone问世,引起轰动,谷歌顿感危机。安卓的开源项目,AOSP,就此应运而生。这个项目,一方面是开放合作的精神体现,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对抗iPhone。
通过大力投入AOSP,谷歌如愿以偿。基于安卓的设备占据的市场份额,迅速提升。厂商,用户,谷歌,皆大欢喜。
直到今天。谷歌把安卓的开发,挪到“完全私下”进行。
对于这个动作,官方给出的理由,是:
减少同时维护内部和公共两个代码分支的麻烦,避免合并代码的冲突,让工程师,更专注于核心开发。
公共代码分支,指的就是AOSP这个开源项目。而内部代码分支,指的就是购买了GMS的厂商们,可以接触到的代码分支。
随便一个人,都可以随时看公共分支。但只有谷歌自己,和密切的合作伙伴,才能看到内部版本。
这两个分支,在功能方面并不同步。所以,谷歌不得不在每次发布时,都费力地合并分支。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像一个厨师,要同时看两个锅。一锅在屋里,可以自己慢慢做,但在屋外那锅,做菜的同时还得开直播。
只要火候、调料稍有不同,锅里的菜就会产生差别。“维护一个公开的AOSP ”的承诺,就相当于被谷歌自己违背了。
所以现在,谷歌把俩锅都拿进了屋里,专心把菜做好,到时候,再把能端出去的,端出去给大家看看。
嗯。这听起来很有道理。“提升开发效率”,这当然是原因之一。我也相信,这对于谷歌内部的工程师来说,可能是最直接的感受。
但除此之外,合并分支,大概还会对谷歌,产生一些有利的影响。
比如,占据主动。
以前那个“直播式”开发,有个副作用。那就是,你的底裤颜色,都被代码提交记录泄露出去了。新功能、新特性,甚至下一代Pixel手机的信息……媒体、开发者、竞争对手都能第一时间扒出来。
现在,关起门来开发,谷歌就能更好地控制信息发布,避免新产品、新功能过早曝光,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又比如,巩固自己的生态主导权。
过去,实时公开的AOSP,让一些中小开发者,也能比较容易地拿到最新的安卓基础代码,进行深度定制,甚至剥离谷歌的部分,搞自己的“小生态”。
现在,他们一旦失去了实时跟进安卓进展的渠道,在新版本适配、新功能跟进上,就会慢半拍。研发成本和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
这样,就会进一步提升加入GMS生态的价值。你看,跟着我有肉吃吧。
或者退一万步说,如果谷歌,今后真打算全盘封闭,这一步,也算得上是铺路之举。
毕竟,这不是谷歌第一次“收紧”安卓了。越来越多的核心功能,已经从AOSP中移出。
不过对此,报道中也有辩解。这,是报道原文:
The goal for this privatization is to simplify Android OS development and not to hinder external developers, which is why Google remains committed to publishing source code to AOSP after each release.
大意是:这么干的目的,是简化安卓操作系统的开发,而不是阻碍外部开发者,Google承诺,每次发布新版本后将源代码发布到AOSP。
是挺好。但这毕竟,只是个承诺。
好了。这事,基本上就盘完了。谷歌今后到底会往哪个方向发展,除了真正的内部人士,大概没人清楚。
不过,有另外一个问题,在所有人的心头上盘旋:
仅仅是最终代码可见,就叫开源吗?
很多开源的“信徒”认为,开源不仅关乎代码,更关乎精神——开放的开发流程、透明的协作、社区的参与。
谷歌现在把开发过程完全封闭起来,只是在最后“扔”出代码。这在形式上,或许符合开源许可证的要求,但在精神上,可能离“开放”越来越远。
很多基于AOSP的社区,更新必然越来越慢,而且如果AOSP本身的功能,越来越基础,那它对普通开发者的价值,可能会越来越低。安全问题,可能也要打上重重补丁。长此以往,那些充满活力、代表着安卓开放性和可定制性的社区项目,必然逐渐凋零。
谷歌,似乎正在从“开放平台的提供者”,变成“强力主导的生态构建者”。
AOSP的“开放”,曾经是安卓快速占领市场、击败对手的利器,吸引了全球的硬件厂商和开发者加入,迅速形成了庞大的生态。
但当安卓已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当商业化和盈利成为更重要的目标时,“开放”的战略价值就在相对下降,而“控制”的价值则在上升。
谷歌这一步,无疑强化了它对安卓生态的控制力。但反过来看,对于华为这样已经走上自研道路,或者其他想要降低对美国科技公司依赖的企业来说,更像是一种“催促”。
因为,它或许验证了这样一件事:“开源”的承诺,是可能随着战略利益而改变的。
所以,与其感慨世事无常,不如早做准备。在下一个机遇来临时,从容应对。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