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教育何为?”在祖国版图上,一头是身处繁华京城、汇聚知识光芒与创新力量的中国传媒大学,一头是坐落边境草原、拥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5年来,中国传媒大学一批又一批干部跨越千里,扎根前旗,把他乡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从“教育、传媒、文化”三赋能方面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地绘就着发展“传旗”。
“教育”为光,照亮成长之路
“我要将讲好普通话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不仅要成为普通话的代言人,更要努力做普通话的推广者。”科右前旗第二小学教师方小平兴奋地跟同事分享着普通话培训心得。
中国传媒大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开展教学培训
一平一仄,吟华夏之音;一勾一勒,念悠悠乡情。中国传媒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兴安盟站,为科右前旗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普韵科右 前旗同声”培训,延续普通话教育理念,将“语言”的火种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在校园里,中国传媒大学支教团也带来了新气象。“中国传媒大学支教教师总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我们眼前一亮。在李老师的带动下,整个课堂都变得活力满满。”科右前旗第二小学音乐老师白鑫宇感叹中国传媒大学支教团老师李童为学校带来的变化。像李童这样的支教团老师,本年共有6名,他们跨越千山万水,分别在察尔森小学、科右前旗二小和北京兴安幼儿园的不同岗位上默默奉献、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为当地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点亮了希望之光。
“典耀中华”诵读会
“传媒”为声,述说诗和远方
“自从前年校地双方开启大学生草原旅游节后,中国传媒大学大学生们来到这片草原更多了,不仅他们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还实实在在地带动了旅游收入,这可真是双赢的大好事啊!”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苏道牧场负责人白萨仁感慨万千。
春日的微风中夹杂着冬日的丝丝寒意,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苏道牧场里,苏道和妻子白萨仁早已忙碌起来,他们正在打理草场、增添牧场设施,也为今年将到来的大学生草原旅游节准备着。
中央定点帮扶的春风吹进苏道牧场后,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他们精心设立各类草原特色体验项目,将最原汁原味的草原风情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远方的客人。一批又一批中国传媒大学的大学生踏上这片广袤的草原,他们在这里欣赏美丽的日出日落,在草原上尽情策马奔腾,体验骑马、射箭的激情与乐趣,亲自参与奶制品制作,感受捡牛粪这些原生态牧民生活的质朴与真实,聆听着牧民戍边大队的动人故事,既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乡村振兴融媒传播实践课”,又上了一堂民族团结、戍边奉献的大思政课。
大学生们拍照发圈、视频直播、推介宣传……个个成为大学生文旅体推荐官,微信、微博等官方社交媒体平台,对科右前旗丰富的文旅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大学生草原旅游节”话题阅览量突破300万次。
有人说,人的一生,至少应该来一次草原,看一次那达慕……从夏季到秋季,从那达慕的精彩开幕到完美闭幕,历时33天,旅游人数达到了120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12.2亿元,带动就业1.3万余人,创造了历年那达慕之最,科右前旗旅游着实“火”了一把。
“从那达慕到冰雪旅游,科右前旗一年四季精彩不断,出谋划策、部署实施、造势宣传,每个阶段都有中国传媒大学的功劳。”科右前旗委宣传部部长王志彪一语中的。
制作非遗项目专题片、草原旅游体验调查,将查干伊德(奶制品)、蒙古族服饰、蒙古族年俗等文化符号融入现代传播,让草原民俗文化在短视频和直播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国传媒大学倾情助力还不止于此,组织师生团队设计“摄影+旅游”黄金线路,以光影艺术定格草原四季之美,吸引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助力科右前旗打造新兴草原旅游城市生态文化品牌。引入爱奇艺综艺节目《燃烧的月亮》落地科右前旗拍摄和直播、“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主题影像展、象征着中国传媒大学与科右前旗合作友谊的“传旗林”在中传校园里扎根生长。时任科右前旗察尔森嘎查第一书记、挂职兴安盟委宣传部副部长的中国传媒大学教师高帅作为导演拍摄的校地合作纪录片《知味兴安盟》以美食欢迎远方的客人。中国传媒大学以学科优势,为塑造科右前旗文旅品牌形象添上了一笔又一笔靓丽的色彩。
“文化”为帆,引领发展航向
文化振兴同样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文化村长以春风化雨般的力量,悄然润泽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
测量、标记、造影绘制……时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挂职科右前旗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兴安盟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刘京晶到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海力森嘎查任“文化村长”后,她将目标瞄向这片古榆树林。
“每一棵百年榆树都有自己的故事,我觉得不仅要把它们保护起来,更要做文旅文章。”站在这片有“灵气”的土地上,刘京晶深感责任重大。
说干就干,刘京晶带领支教团队,经历半个多月的风吹日晒雨淋,终于让这些榆树有了自己的“身份证”,靠着文旅产业,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有了响当当的名号。
“村里发展旅游,我们这些闲置在家的妇女也上了岗。”村民李梅和同村的妇女围坐在一起,开始烘干储藏榆树钱。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榆窝窝、榆树钱糕、榆树钱饺子、榆树钱珍珠汤等“伴生发展”,村里的妇女们采摘榆树钱研制各种各样的榆树钱美食。
让环境有颜值,让田园有产业,让村庄有文化,串联起田园生活、美食体验、休闲度假、文化观光于一体的乡村休闲业态,游客在这里深切地体验到了榆树美景与人文的双重魅力。
文化村长以独特的文化视角为乡村带来活力与生机,在这文化春风吹拂的乡村大地上,驻村第一书记也正以实际行动,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直播”为窗,拓展销售渠道
“大米、牛肉干、羊肉……这里是科右前旗,一个好山好水孕育好产品的地方。”走进农创中心,主播利用“传旗兴选”直播账号,通过品相介绍、吃播展示、现场互动等直播形式,为察尔森嘎查农副产品“代言”,开辟全新的销售市场,兴安盟大米、兴安盟牛肉、甜糯玉米、草原黑猪肉等产品一上架就被粉丝一抢而空。仅2024年暖冬节的直播活动中,商品曝光次数69.65万次,累计观看人数7.33万人,最高在线人数5842人。
“中国传媒大学一直在助力我们农畜产品销售,在食堂开设前旗味道档口,校内采购、老师学生推介,年销售量近百万元。去年中传携手央视财经频道给前旗做的丰收直播活动就帮我们卖了1万多元产品。”科右前旗鑫祥圆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国祥激动地说。
从“6.8”直播带货活动筹备、“传旗兴选”直播互动计划,到“传旗兴选”品牌运营及后续建设规划,再到创立中国传媒大学融媒体创新示范基地;在中国传媒大学“前旗味道”特色餐饮档口已然成为诸多高校口碑中的帮扶招牌……科右前旗的农副产品也随着校地的持久性、常态性合作,远销全国各地。
“帮扶”为桥,连接两地民心
“驻村第一书记时刻把我放在心上,为我安装了太阳能板,解决了我的用电问题,又给我送来了电视,现在我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科右前旗察尔森镇察尔森嘎查脱贫户陈荣满脸幸福地指着家里的家用电器说道。
72岁的陈荣独自居住在村外,每到寒冬时节,取暖便成了让她最头疼的难题。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教材建设中心科长、察尔森嘎查驻村第一书记赵斌得知情况后,毫不犹豫地“接棒”传递爱心。他不仅在寒冷的冬天,为老人送上爱心煤,还为老人购置了一台电视机,在健康义诊、免费理发、文艺汇演等活动时,特意开车去接老人。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小事,都深深暖在了老人的心坎上。赵斌还通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直播销售农副产品、拍摄宣传片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助力当地发展。正是像赵斌一样的驻村第一书记,一批又一批奔赴察尔森嘎查,带着使命与担当扎根基层,用自己的汗水与付出诠释着责任与奉献,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挂职科右前旗副旗长、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副研究员郑波(左一)与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教材建设中心科长、察尔森嘎查驻村第一书记赵斌(右一)看望困难群众。
带着责任、带着嘱托、带着热忱 ,时任中国传媒大学原校工会常务副主席、挂职科右前旗委常委、副旗长赵洪斌同样为帮扶全力以赴,利用专项资金为科右前旗融媒体中心“量身设计”了文化走廊,升级了中心剪辑室。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改善了中心的硬件条件,更为其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培训乡村振兴电商时代领头羊、设计“传旗兴选”“察尔森传旗”两款品牌大米、引入第六届和第七届海峡两岸暨港澳无人机航拍创作大赛,随着建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示范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的建立,推普工作效果显著增强。
自2019年以来,中国传媒大学为科右前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能,累计投入、引入帮扶资金3500余万元,培训乡村振兴各类人才(含乡村基层干部)9000余人,购买、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3300余万元,交出了一份饱含深情与担当的厚重民生答卷。
“今年,我们继续做好中央定点帮扶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各项工作中,计划在生产、生态、文旅等方面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深度推进校地合作,力争在前旗打造出国内一流的社会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基地,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山理论”、五育并举等理念的国内外传播。”站在充满希望与机遇的新起点上,挂职科右前旗副旗长、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副研究员郑波目光坚定,他抬起手臂有力地指向窗外那片广袤土地,言辞铿锵地阐述着规划蓝图。
总 监 制:李 亮 刘文静
监 制:谭艳丽
责任 编辑:李智欣
编 辑:孙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