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学习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信息学会(中国)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教育部高校国培全国优秀专家
回望历史,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这三次工业革命,深刻地塑造了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
当下,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AI,标志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时代的到来。AI技术正在部分代替人的脑力劳动,这必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知识学习、知识生产和知识工作方式,甚至会淘汰一大批知识工作者。
2022年11月,ChatGPT3.5正式发布,其语言文字能力远超普通人的水平。2025年1月20日,DeepSeek-R1发布,在AIME(美国数学邀请赛)这项高难度数学竞赛中得到79.8分——对普通人来说,只要能看懂AIME的题目,已属顶尖学霸了!
可以预见,在智能时代,人类的大部分知识工作都会借助于AI。2024年9月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印度的一场会议中这样说道:AI可以把我们20%甚至50%的工作(知识)工作做得好1000倍。
诚然,如果AI能够将我们不擅长或不愿意做的工作的效率提高1000倍——哪怕只有10倍甚至更低一些,都是我们的巨大福音。这意味着:以前需要10天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1天就能完成。以前需要10个人做的事情,现在只需1个人就能完成。然而,这会导致大量失业。
这并非理论预测,而是已经在世界各国、各行各业中发生的事实!根据2024年的统计数据,世界IT巨头(包括IBM、微软、FaceBook等)裁员15%,数十万IT技术人员失业;在语言学习领域,世界上最大的外语学习社区多邻国,裁撤了数千名合同制翻译;而在电商行业,头部服装企业的电商平台中,80%的图片与视频都不是由人工制作的,拍摄、美工、剪辑、排版、运营等,很多已被AI替代。
真正让人心惊的是:大模型技术和能力的发展还在不断进化之中。随着 AI的发展,将来任何有确定性答案的问题——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绝大多数人将无法与AI竞争!
破解这一“大问题”的切口,或许在于如下问题:人类有什么不同于AI的宝贵品质与能力?
提出这一问题的思维方式非常简单:如果有AI做不到或不擅长做的事情,而人类恰好擅长而且又是工作所需的,显然 AI就不可能替代人类,它对我们就只有提供助力。
对此,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未来学家、先锋教育工作者早已在讨论和思考,以下是普遍受到认可的两个方面。
一、情感
情感是AI没有而人类独有的能力。脑科学清晰揭示:情感是一种大脑运转的关键机制,它从大脑的最深处决定了人的生命状态。因此,情感也是AI时代人类最重要、最宝贵的能力。
一个拥有强大生命力、对个人价值有坚定追求并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而且能坚定迈向心中理想目标的人,才能在 AI时代立足。宇树科技公司CEO王兴兴、电影《哪吒》导演饺子等,都是凭借丰富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最终在各自领域中脱颖而出。
此外,社会情感也至关重要。AI 虽能够处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但无法理解人类的情感需求,无法给予他人真正的关爱和支持。而人类的情感可以让我们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在理解他人需求、团队合作、互相激励等社会协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富于人文关怀情感、能够赢得他人好感的人,更容易受到他人的真心喜爱——董宇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因此,在AI时代教育者应该更注重激发学生对生命、成长和学习的情感体验,以及和他人建立情感连接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才能在时代的剧变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阶思维
著名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在2024年上海外滩大会说过:当答案唾手可得,真正有价值的是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正确思维方式的能力。这一点与新课标、新课改中所要求的“高阶思维”是完全吻合的。
在AI时代,学生至少需要具备如下三种高阶思维:
提问力/洞察力
AI可以给我们答案,然而谁向AI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AI的回答质量取决于提问质量!
人类的思考,是由问题引领的,而问题的深度,代表着人类思考的深度。正如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中,几乎所有重大发现都是由一个关键问题引发的。只有当我们提出富有洞察力的问题时,我们才能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并有可能获得新的洞见。在与AI对话的过程中,好的提问,才能获得更高质量、更具启发性的输出。
而提问力的背后实则是“洞察力”。洞察力是指人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迅速捕捉问题关键信息和潜在规律的能力。它是由我们看待世界的观念以及思考世界的方法决定的。当然,在此前提下掌握一些具体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快捷地洞察世界。
可以说,本质上所有学科都饱含着对世界的“洞察”。然而,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往往更重视作为“结论”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知识背后的学科观念与思想方法。而且,老师传授知识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解题、应付考试,而非用观念、思想和知识去“洞察”世界。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符合 AI时代对人们“提问力/洞察力”的要求,也难以应对新课改、新学考要求把知识放在“真实情境”中来考查学生理解的新形势。
从教育的角度看,培养提问力、洞察力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因为这是他们积极探索世界、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式。只有具备强大的提问力,人类才能在AI的辅助下不断向着更高层次的智慧和文明迈进,而不是沦为AI答案的被动消费者。
判断力/审辨式思维
AI能给出答案,而答案好或不好、适合还是不适合、采用哪套方案,只能由人类作出判断。因为,无论AI的输出有多么完美,它始终是个“秘书”“助手”“参谋”,只有人类自己才能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要想提升判断力,学生同样需要具备学科的基本观念、思想方法以及对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没有这些,判断力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有“审辨式思维”,能够从各个角度对答案进行审视、质疑和分析,不迷信老师,也不迷信书本,更不能迷信AI。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创造各种机会,促使学生学会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如何识别信息的真伪,如何将不同信息源进行交叉验证,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判断。
想象力/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是人类在 AI 时代极为宝贵的能力之一。
AI可以模仿人类的创作、可以生成新的内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人类,但这些都是基于已有的数据和算法,它不可能实现自我超越。而真正的创造力,即那种能够突破常规、产生全新想法的能力,仍然是人类独有的。
要想具备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力”的支撑。要想创造出眼前并不存在的事物、思考事物内部“看不见”的内在结构或原理,往往需要强大的想象力。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涵盖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的来源,深刻揭示了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开展与知识相关的创造性思维,还需要学生理解知识的创造方式与创造过程。任何知识都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理解知识在什么场景下被创造出来、用于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思想方法,不仅能极大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老师需尽量避免直接告知结论,而是鼓励学生开展想象、分析、推理等高阶思维,带领学生沿着先哲的思维轨迹重走知识发现之路,鼓励学生将知识应用于陌生场景之中……
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帮助孩子应对 AI时代的挑战,还是帮助孩子适应新课标、新学考的要求,传统的以知识记忆、套路总结、大量刷题为特征的简单重复学习方式,已无法胜任。教育者面对AI时代的“大问题”,需要摆脱传统教育的惯性,向深处扎根、向高处成长,从情感、高阶思维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