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托管服务,作为缓解家长看护难题、促进未成年人安全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然而,要让托管服务真正成为家长放心、孩子受益的民生工程,不仅需要“托得住”,更要“管得好”。唯有在安全、教育、管理等多维度下功夫,才能让暑期托管从“看娃”升级为“育人”,实现社会效益与教育价值的双赢。
暑期托管首要任务,是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托管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准入标准,对场地设施、消防设备、饮食卫生等进行全面排查,杜绝安全隐患。同时,需完善人员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背景核查和培训,确保具备应急处理能力。引入数字化管理手段,如监控全覆盖、家长实时查看系统,进一步提升托管服务透明度。此外,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消防演练、防溺水教育等活动,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度过假期。
托管不能止步于“看管”,而应成为素质教育的延伸场。在课程设计上,可结合“双减”政策,设置科学实验、艺术创作、体育锻炼等兴趣课程,激发孩子潜能;开展社会实践、职业启蒙等活动,拓宽视野;提供个性化作业辅导,帮助孩子查漏补缺。同时,关注心理健康,配备专业教师或志愿者开展心理游戏、情绪管理工作坊,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唯有将托管服务与教育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托管育人”。
优质的师资,是托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方面,需建立严格的师资准入机制,优先选拔持有教师资格证、具备相关特长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通过“专职+兼职”模式,吸纳大学生志愿者、退休教师等多元力量,丰富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建立常态化培训体系,定期开展安全教育、课程设计、沟通技巧等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只有打造一支有爱心、有能力的师资队伍,才能让托管服务真正落地生根。
暑期托管涉及民政、教育、卫生等多部门,需形成监管合力。政府应出台行业标准,明确场地、师资、收费等要求,对托管机构实行备案审核制;社区可盘活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资源,降低托管成本;学校可开放体育场馆、功能教室,提供场地支持。此外,建立家长反馈机制,通过满意度调查、投诉渠道等,提升服务质量。唯有形成“政府监管+机构执行+社会参与+家长监督”的闭环,才能推动托管服务规范化、可持续化发展。
暑期托管服务,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教育创新。唯有以安全为前提,以教育为核心,以师资为支撑,以协同为保障,才能让托管服务从“有没有”走向“好不好”,真正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助力孩子全面发展。期待各方携手,让暑期托管服务,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第二课堂”,成为社会共育的“暖心样本”。
作者:汪昌莲
编辑:曹叶 吴宝莉(实习生)
审核:杨洋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liangjiangping@cq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