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动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手机版动态     相关动态     |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dvocln

http://fabua.ksxb.net/comdvocln/

相关列表
文章列表
  • 暂无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方式
  • 联系人:汪女士
  • 电话:18859695356
北大教授把课堂变成探案现场!
发布时间:2025-03-06        浏览次数:3        返回列表
在“流行病学”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位教师,西装利整,短发干练,讲起课来却幽默风趣、寓教于乐。参与“流行病学”授课十余年,王胜锋对课程内容早已是信手拈来。不过,尽管课程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好评,连续几年讲下来他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于是,2022年春,王胜锋主动找到医学部教育处,提出“能否请老教授来听听课”。说来也巧,来听课的老教授,恰是王胜锋作为学生时在北医第一堂课的授课教师李曼春老师。课后,两人留了下来,李老师先是对课程精彩的部分逐一赞许,随后才一条一条指陈有待改进之处。
图片


把课堂写成小说

“疾病侦探学”的教室,早早地便座无虚席。该课程是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在校本部开设的通选课,由多位老师合作授课,这堂课刚好轮到王胜锋主讲,内容是介绍宫颈癌的病因是如何发现的。在向助教了解到选课同学的大致情况后,王胜锋略微思索了一会儿,而后慢慢走回讲台,开启课堂:

从20世纪五十年代被注意到的修女中宫颈癌患者明显较少的特殊现象,到二十年后Harald zur Hausen于微乎其微的数据异常中发现蛛丝马迹;从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宫颈癌主要病因,到近年国内外最前沿的宫颈癌相关研究,王胜锋用一个章回小说般精彩的案例串联起整个课堂——再加上他间或基于前一部分所讲内容提出的问题,“疾病侦探学”被演绎成了一篇侦探小说,王胜锋讲述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后文”解开谜题的关键。

图片

课后,基础医学院2024级本科生张朝阳有些意犹未尽。

“王老师的课会设置悬念与伏笔,在引人入胜的同时,又能结合实际,让我们在有趣的故事中,对于宫颈癌疫苗乃至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得知王胜锋老师在医学部开设有通选课“白话流行病学”,他将其加入了未来的选课计划。

这样精彩的案例,并非妙手偶得。由于整个研究前后跨时极长,而过去的文献可及性并不高,有的只有纸质文献,甚至很多时候还需要馆际互借,王胜锋光是找文献、看文献就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只有这样真正阅读原典,把案例理下来,我站在讲台上,才有信心不会对学生造成误导,才不会因为担心回答不上学生的提问而害怕。” 

寻找案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支撑着王胜锋坚持下来的,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对教学的热爱。从学生时代第一次站上讲台,王胜锋就对这三寸之方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享受把一个东西经由自己的语言传递给他人”、“喜欢的程度渐渐加深,也就成了热爱”。

常怀热爱,常怀敬畏。为了真正以学生想要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他们需要的知识,王胜锋在课程设计上可谓无微不至。为充分调动同学们的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王胜锋采用“巡场式讲课”,穿行在同学之间,把课程内容像聊天一样侃侃而谈,“和手机、电脑屏幕抢学生的注意力”;考虑到实习课的时长,王胜锋特意将习题集上所有问题串联成一个故事,以留出更多的答疑时间,也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基于学科特点与要求,王胜锋参与授课的“流行病学”课程还尝试口试的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地考察同学们对知识点的综合把握和应用。诸多互动、混合教学、翻转课堂,在王胜锋的课上,每一个学生都是真正的主人翁,从被动地“吸收”知识变为主动地“输出”知识。

图片

“在新的环境、新的起点,敢于去选择、去试错、去改变,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

这是王胜锋作为教师代表在2024年公共卫生学院的开学典礼上送给同学们的话,但其实不断地改变、试错和创新,也是王胜锋自己始终践行与坚守的准则。入职12年,王胜锋共主讲4门课程,参讲6门课程,近三年平均年授课时长更是达到了120课时。除了原有课程设计上的创新,王胜锋还在医学部开设白话流行病学”“白话统计学”两门创新课程,以更加深入浅出的方式,引着专业内外的同学们步入流行病学的大门。

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中,王胜锋获得了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等荣誉,但王胜锋更乐意看到的,是通过这些改变,学生愿意配合、愿意投入,从而有了更充实也更长远的收获。

对学生的关注,还渗透在王胜锋课堂的更多细节之中。当提起在课上直接叫出两年前选课同学的名字时,王胜锋笑着摆摆手。“我并不会刻意去记同学们的名字,可能是这位同学在课堂上表现比较突出,所以让我印象深刻。”

“不过我想,从这个角度来看,可能学生的确很愿意老师记住他们的名字,以后我也可以往这方面再努力一下。”尊重学生们每一个“被看见”的需要,调动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在王胜锋的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同学,正由“读者”变为“作者”……


“老师是你的资源”

从本科到博士,王胜锋指导的学生,有着相当长的跨度。在与这些不同阶段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王胜锋也渐渐总结出了不同的思路。

“本科生普遍处在接收基础知识的阶段,很难像研究生那样一下子扎进一个高精尖的项目。因此,我会建议他们从自己真正关心的、感兴趣的点出发,同时参照一些专业内比较经典的研究范例,逐步地去建立一个科研的范式。”

目前,王胜锋指导过的科研兴趣小组已近80个,“兴趣主导,项目历练”是王胜锋为有科研意愿的本科生设计的指导方针。为了更好地发掘学生的兴趣所在,他会鼓励同学们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可研究的点。王胜锋带着的一个兴趣小组,研究的方向是“女生是否吃早餐与痛经及月经不调之间的关联”,最初找到王胜锋的女同学,正是在王胜锋的引导下提出了这一选题。“这是跟她们自己切身相关的,她们现在研究得很开心。”

在王胜锋指导的近八十个兴趣小组中,有大半都是学生自己提出选题,随后主动找到王胜锋作为指导。对于短时间实在想不到选题的那些同学,王胜锋也会给出3-4个选题,让学生自己挑选,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导性与主动性。

图片

△结课合影

“你们才是这个课题的主导者,老师只是你的资源。”对每一个自己带过的学生,王胜锋总是如此强调。

有趣、耐心、尊重兴趣,王胜锋成了医学部最热门的本研指导老师之一,大创、挑战杯、暑期科研……公卫浓厚的科研氛围中,不少同学慕名前来。学生越来越多,王胜锋也在不断调整节奏、寻找方法:根据科研方向、类别的不同,他首先将学生分组建群,便于统一答疑;关于如何做文献综述等面向较广的基础培训,王胜锋尝试着把腾讯会议录成视频,让同学们自学,这样一来同学们在时间上也可以更加灵活;针对科研过程中实际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王胜锋还邀请以往带过的学生将曾经踩过的坑,或是偶然发现的小窍门整理出来,他联系学院公众号发布,这样一篇从学生实操视角出发的“科研入门干货”,成为后来学生的实用查阅手册。

对于研究生指导,王胜锋同样总结了“八字方针”:前沿创新,需求引导。

“研究生是我们国家科研的主力军,他们选我做导师,大概率是对我的研究方向非常感兴趣的。这个研究方向的众多课题里,正需要他们去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王胜锋的研究聚焦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药物警戒及罕见病领域的应用,他给自己的课题组取了一个精辟而形象的名字:数智健康助力小组。课题组里,每一位研究生都是某个国家级或省部级的课题的引领者,可以自行把控研究进度。而作为“资源”的王胜锋,会要求他们每周提交一封汇报邮件,总结这周做了什么、下周想做什么,以及最重要的“需要什么帮助”。

图片

△教师节,王胜锋和学生们在一起

“在任何时候有任何问题,我们都可以和王老师约线上或者线下的讨论,他会为我们提供很多参考资料。如果王老师觉得自己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他还会给我们找‘外援’,邀请他认识的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解答。”王胜锋的硕士研究生周虎子威回忆到。为了让学生及时收到反馈,王胜锋常常批改论文到凌晨两三点。最初在提交论文次日就收到老师密密麻麻的反馈批注时,周虎子威有些诚惶诚恐,但王胜锋的勤恳与重视,无形之中也给了他许多激励。

周虎子威在本科时曾协助王胜锋做教改资料收集的工作,硕士阶段也跟着王胜锋,现正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随着接触的渐渐增多,周虎子威对这位青年教师的喜爱与敬佩越来越深。他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作为学生参加某场学术报告时,王胜锋特地打来电话,带着他从第一页开始一点点修改PPT,从宏观的科研过程,到字号、行距、配色等细节,都逐一耐心指导。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跟随王胜锋进行科学研究的每一步,都让周虎子威感觉到“非常踏实”。

“每每向学生传递或培养了一些东西,看到学生的成长,看到他们超出我的预期、甚至超出我的水平的进步,我觉得充满了成就感、幸福感。”


公行天下,卫戍健康

2010年,还是研究生的王胜锋带着所在院系的20名同学,联合北京协和医学院、浙江大学赴杭州进行社会实践,共同推广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为了扩大活动影响,实践队几经周折,最终邀请到杭州市卫生局局长出席活动。听闻王胜锋学生时代的壮举,加上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出色成就,公共卫生学院“万里仁心”实践团找到了王胜锋,请他担任实践团新的指导老师。

万里仁心实践团成立于2020年,最初,为了响应当时国家扶贫号召,由几个公卫的同学自发组织进行基层调研。2021年,乡村振兴事业方兴未艾,实践团进一步结合专业特点,聚焦农村的卫生健康宣教。

“公卫两个字拆开来看,便是‘公行天下,卫戍健康’,广大公卫人员行走于天地之间,为公众健康奔走努力。”

“王老师一直是我们的掌舵人。为了保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老师其实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度,只是在关键节点上对我们做一些提示和指导,帮助我们拓展格局。”万里仁心实践团团长、公共卫生学院2020级本科生杨硕回忆道。

除了在实践时给出启发性的思路,王胜锋也同样在意着同学们的情绪感受。一次实践评选中,团队以一名之差与金奖擦肩,王胜锋用学科理论的浪漫,向同学们传递温暖的鼓励:“同学们在实践过程表现非常好,老师只是锦上添花!你们还记得课上讲过的风险跃层吗?这是连续变量当做分类变量处理的一个局限,就像这次评选,相信二等奖带给你们的收获远比一等奖更多,你们要努力找寻到它的意义,让每一段经历都值得!”评分与奖项涵盖不了实践过程中的付出与收获,二等奖也从不等于失败,而是意味着潜在性的突破与阶梯式的进步。王胜锋的这番话,让实践团的成员们在怀疑的迷雾中重新找寻到了前进的光。

图片

△王胜锋指导的万里仁心团队

用问题指出问题,是王胜锋指导学生时的另一个小习惯。“将文件转成PDF格式是否会更尊重原作者?”将建议转化为委婉的问句,循循善诱,既讲明了如何,更说清了为何。这种种细节,让杨硕在实践工作中充分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尊重。

2023年4月,教育部启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1计划”,其中编写专门教程《以问题为导向的公共卫生社会实践》这项工作便落到了王胜锋身上。教材由20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所在学校共同编写,旨在为全国公共卫生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具体可用的全方面指导。考虑到教材的最终受众是学生,王胜锋特意增加了学生试读的环节,并把原稿中学生觉得摸不着头脑,或是读了以后还是不明白怎么做的部分,逐一反馈修改。

图片

稿件改了一版又一版,修改痕迹一个叠一个,加上同时承担的教学、科研、学院服务等诸多工作。尽管众多事务交织在一起,但在学生们眼里,王胜锋总是从容不迫、井井有条,为每一件事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好像每天有48小时。

其实也没有什么“魔法”,背后是讲求效率地超长待机。有时凌晨五点多从家里出发,深夜十一点再从学校离开,近1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王胜锋也能保持几段高效率的专注时间。根据精力灵活调整休息,短憩后,再集中思考处理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

整合提取“公约数”,也是王胜锋处理诸多繁杂事务的一个秘诀。由于王胜锋在教学改革方面做得出色,为了给国内同行提供参考借鉴,也为了向社会发出更多的北大声音,学校希望王胜锋能在MOOC、华文慕课、智慧树等平台建设线上课程;同时,北京市科协的知识科普项目也通过了王胜锋的申请,决定在北京市科技馆展播王胜锋的公共卫生知识介绍视频。在仔细考虑与设计后,王胜锋发现这四个平台的工作可以通过整合同步进行,合并其中相近的基础部分,便有了更多精力进一步打磨那些更需要费心思的内容。

“我喜欢把不同的东西整合起来,让它能应用到不同的场景中去。这样,做一件事情就会变得更有意义。”

为了更好地传播“公卫”的意义,王胜锋在科普方面,也付出了大量的精力。线上剪辑视频、线下科普项目,每一次不同形式的宣讲,都经过王胜锋精心的考量与设计。同行、学生以至普罗大众,在王胜锋小说一般的课堂上,每一个人都能在趣味中有所思考,而“公共卫生”也将随着这份思考,走近它所关切的每一个人。


以敬畏,教书、育人

在公共卫生学院,因教学获奖的老师不少。王胜锋的博士生导师李立明教授就获得了北京大学2023年教学成就奖,而王胜锋的另一位博士指导老师,现任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的詹思延教授,更是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教书育人先锋。还有学系老主任胡永华教授等老教授,都是学院新一批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王胜锋感慨,这些老教授们真正践行着“教书育人”,在他们身上好像有一种魔力,会让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去向他们学习。

许多从流行病学系走出的优秀教师,都会记得这样一个传统:在走上讲台之前,必须先进行试讲,只有通过老教授们的这一层“考验”,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公卫教师。“你讲得好,老师们会给你提建议;讲得不好,更会提建议。”直到今天,王胜锋还依稀记得自己即将试讲时无比忐忑的心情。“这样,你才会更敬畏教学这件事。”

薪火相承,学脉赓续,“流行病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内容框架固定,但因为讲台上的那群老师,它将始终精彩纷呈。

医学部设置有学业导师制度,为每一位新入学的本科生配备一名导师,在生活、学业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自2017年回国以后,王胜锋每年都会成为两三名本科生的导师,于是,他拉了一个“和我玩的小朋友ing”微信群,以便随时聊天、交流、“玩耍”。考虑到自己和本科生之间的年龄差可能带来的距离感,王胜锋还尝试着向他们介绍自己的研究生,“这个学长是你的老乡”、“那个学姐和你一样爱打球”……通过种种情感上的联结,这些新入学的孩子们得以迅速地适应新校园、适应新阶段。

图片

让王胜锋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多年前接手的一个同学。因为从高中到大学的环境落差,学习任务复杂,加上背负着父母过多的期望,他有些迷失。为了帮助他摆脱负面情绪的压抑,王胜锋开始带着他尝试科研,最初是很小的事,慢慢加深、加难。后来,这位同学有了自己的科研成果,读研究生、找工作……一步步走得越来越稳。这是个重拾信心的过程。

前不久,王胜锋有件事问他,顺便聊起几句。“他说现在对自己生活现状很知足,有奔头,幸福感很高。”王胜锋说,“这大概就是作为一名老师,最幸福的时刻。”

在带学生的过程中,王胜锋常常记起昔日导师对自己的叮嘱:“带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他渐渐懂得,真正的育人,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上限,更在于托举学生的下限。

“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如何以一份宽厚的心境对待学生,去兼容各种类型的学生,我还需要不断向前辈们学习。”

在育人的道路上,王胜锋仍在不断反思、不断学习。

在参加的一次关于教学的分享交流会上,一位老师提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困惑,王胜锋深有共鸣。但他知道,有一个答案是确定无疑的,那便是学生的认可。“哪怕五年、十年以后,当这个学生再走进你的办公室,他依然不会后悔,因为曾经在老师的推动下,他抓住了机遇,成了更好的自己。”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参与高考招生时,王胜锋总免不了强调,医学是宽口径的,不止是给人治病——而王胜锋在这个他所热爱的职业上所做的种种,也从不止于传递专业知识。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因为师存,故而道生。

图片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采访&文字 | 陈楚楚、王钰琳、陈行健、翟若熙

图片 | 受访者提供、陈楚楚

排版 | 史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