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1991年出生。
九三学社社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绍兴市作家协会会员、悦尔公益签约摄影师;
入选浙江省“五个一批”文艺人才孵化项目·“新峰”人才;
入选2021年度中国摄影家协会中青年摄影人才班;
入选绍兴市2023年度中青年文艺人才库;
曾获第三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手机摄影新锐奖;
入选2021绍兴摄影艺术(新锐)展;
2020第二届杭州国际摄影艺术邀请展;
2020绍兴首届摄影艺术展。
编辑/倪华初
校对/莫家彦
01
绍兴摄影工作坊的两年被你称为"认知重建",这种摄影训练是如何消解了你的原生摄影经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陈良作品《街头万象》系列之一。
绍兴摄影工作坊的经历对我的摄影认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加入工作坊之前,我对摄影的理解非常浅薄。
虽然我因父亲和大伯从事摄影行业,从小耳濡目染,但我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摄影理论教育。在大学期间,我对摄影的兴趣仅停留在喜欢拍照的层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意义。
毕业时,我曾打算找一份与摄影相关的工作,但由于缺乏指导,想法比较简单。我在影楼工作了几个月,很快发现流水线式的工作非常无聊,便放弃了这条路。
之后,我转向了与宣传相关的工作,但对摄影的兴趣从未减退。
2018年,绍兴市摄影家协会推出了一个摄影工作坊项目,我抓住了这个机会,提交了自己长期拍摄奶奶生活的一些作品作为申请材料。当时的心态是“能行就行,不行就算了”,没想到被录取了。
在工作坊,王芯克老师成为了我的导师,这段学习经历让我收获颇丰。
我对摄影有了全新的认识:摄影不仅仅是记录功能,它也像文字一样,可以是虚构的、创作的工具,是表达内心想法的载体。
这一认识对我至关重要,彻底改变了我对摄影的看法。
陈良作品《街头万象》系列之一。
过去,我只把摄影当作记录方式。
爱上摄影的部分原因,是父亲虽爱拍照,却很少为家人留影。整理旧照片时,发现已故的爷爷几乎没什么影像留存,有些甚至是从叔叔婚礼录像里截取的。
这种遗憾让我意识到记录的重要,也是我在大学时突然痴迷摄影的原因之一。
绍兴摄影工作坊不仅打破了我原有的摄影认知,更让我重新审视摄影的本质——它不仅是记录,更是表达自我、探索世界的方式。
这是最大的收获。
02
你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街头“荒诞感”的存在,并将它们作为自己的摄影创作对象?你的性格如何影响了你的创作?
内心深处,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趣的人,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幽默元素。初中时,我就发现自己有一种独特的观察方式。有时我会觉得自己有点无聊,比如看到水流的痕迹,会联想到某种艺术作品。尽管这种感觉看似无聊,但它充满了趣味。
陈良作品《街头万象》系列之一。
在学习摄影之前我就有这样的观察习惯,只是那时还没有意识到这可以成为一种拍摄思路。
一个人的性格对他的摄影作品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个内向木讷的人可能不会去拍摄那些充满幽默感的照片。
我以前有点内向,但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我的性格逐渐变得外向了一些。现在,我很喜欢自己这种性格——既不过于张扬,也规避了以前那种过于老实的短板。
这种性格让我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好玩有趣的元素,给生活增添一些乐趣和色彩。
陈良作品《街头万象》系列之一。
生活本身有时是很枯燥的,但当你能够发现并记录这些有趣的东西时,它会让你会心一笑,甚至延展出更多的意义。我很感激自己拥有这种能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我是一个有表达欲的人,既热爱文字,也热爱摄影。这两种媒介恰好都能满足我对外表达的需求。
03
你的作品《街头万象》中大量运用“错位”构成幽默与超现实感,与勒内•马尔特、艾略特·厄维特等摄影师在街头捕捉的幽默场景存在形式相似性。是纯粹的美学传承,还是有新的隐喻升级?
陈良作品《荒诞世界》
在参加摄影工作坊之前,我已经在拍街头的照片,但那时并没有接触过像勒内•马尔特和艾略特·厄维特这样的摄影师。
毕竟不是科班出身,我的阅读量和观察力可能有所欠缺。但在接受了系统的摄影教育之后,我逐渐接触到国内外许多优秀摄影师的作品以及摄影理论,这才意识到我的作品与他们的某些方面有些相似。
不可否认,这些大师的作品确实非常出色。我觉得自己难以超越他们,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因为我缺乏野心或信心,而是因为他们在美学上的成就已经非常高。我也曾稍微涉猎过摄影美学的历史,深知要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摄影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时。
然而,我的目标并不是要超越前人,而是通过摄影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想通过我的作品,反映当下这个时代的特点和社会语境。或许有一天,我能拍出符合这个时代精神的好作品。
我认为每个时代的摄影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否真实地记录和反映那个时代。
不断积累经验和思考,我相信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持续的努力,我希望能够在摄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并创作出具有独特意义的作品。
04
勒内•马尔特的摄影常被诟病为"中产阶级的自我消遣",当你将街头人物定义为“戏剧元素”时,是否担心重蹈马尔特曾被诟病的"中产阶级凝视",即以中产阶级的审美去观察社会,导致对现实的简化?
我觉得任何一种观察其实都不可能完全客观。所有的艺术表现本质上都带有主观性,即使是记录摄影这种看似客观的形式,你选择的角度、拍摄的内容以及选片的偏好,其实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对吧?
我可能会截取某个画面,但这很可能是以偏概全。
这种情况引发了一个问题:我们看到的画面只是一个层面,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究这些画面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什么。
这正是我希望去深入探索的方向。
05
数字时代人人都能捕捉“荒诞瞬间”,你认为自己的作品与社交媒体海量UGC(用户生成内容)的相比,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出租车里的宠物犬。 陈良 摄
我认为我的作品与社交媒体上的海量UGC内容主要有两大核心区别。
首先,我的拍摄方式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
我每天都会携带一台卡片机(例如理光GR系列),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进行系统性的、长期性的拍摄,而不是仅仅捕捉某个偶然的瞬间。
相比之下,社交媒体上的许多照片往往是随机抓拍的结果,缺乏系统的规划和长时间的积累。

私家车里的宠物犬。 陈良 摄
其次,我希望我的作品具备深刻的思想内涵。
每一张照片不仅是为了记录一个瞬间,更是为了传达某种深层次的意义或情感。
我认为,只有具备了这种思想深度,我的作品才能真正区别于其他UGC内容。

坐在街边休息的环卫工人和坐在店门口休息的青年。 陈良 摄
通过这些努力,我希望能够在记录生活的同时,也能传递出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06
作为省级"新峰人才"中的年轻入选者之一,你如何平衡官方认可的美学范式与自己创作风格的独特性?

景观树。 陈良 摄
这其实是很多摄影师面临的问题。对我而言,首先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摄影比赛和评选活动,去参加比赛,无非是希望获得某种形式的认可。
但即便获得了这种认可,它对我们创作的实质影响其实有限。
最关键的是要问自己: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内心是如何看待摄影的?
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行道树。 陈良 摄
某个机构的认可不应成为我们创作的唯一的、核心的驱动力。
当然,现在官方平台作为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权威场所,也在为大众、摄影师和艺术家提供一个包容的环境和创作平台,尽可能容纳更多不同理念的人参与进来。
我们必须守护好自己的初心和想法,不能违背自己的初衷,应坚持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07
此前是否参与过公益影像项目?你的公益观是怎样的?
在公益方面,我其实有些遗憾。
几年前,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某平台举办了一个与公益相关的“感光计划”,我当时已经报名并进入了培训阶段,但由于工作繁忙,最终没能参加。等后续工作稍微轻松一些,回头想再参与时,项目已经结束了。
关于我的公益观,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句话适用于任何领域和层次。
比如在摄影方面,以前我不太会摄影时,我只是用手机拍照记录自己的生活。但现在,我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摄影技能,我希望通过这项技能为他人带来一些益处。
08
你如何规划自己的“像素人生”?
摄影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爱好,它已经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成为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的存在。它不仅是我记录个人生活轨迹的载体,更是我表达自我和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
我常常对妻子说,如果这辈子能够拍出哪怕一张真正的好照片,我就觉得这一生没有白费。
这种想法虽然简单,却非常真实。我的妻子也非常支持我,有时甚至会打趣说我已经被摄影“迷住了”。
目前,我的职业是在一家集团公司负责企业文化的推广。
这份工作依然与摄影密不可分,因为企业文化宣传需要大量的视觉素材。摄影在这里不仅是工具,更是展现公司文化和价值观的关键手段。
通过摄影,我不仅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还能继续追求自己对摄影艺术的热爱。
摄影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不仅帮助我在工作中取得成功,还让我有机会不断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摄影技能,丰富我的“像素人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