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一条,是说“10年内,人类工作时间会减少到4天”。这很振奋人心。但是,每周工作4天的言论,几乎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为什么偏偏这一次,突然火出了圈?
视频,我给你找来了,放在下面。请看。
另外两条,分别是“3年内,APP会减少一半”,以及“20年内,人类平均寿命会到100岁”。看完卫老师的预测,网友们反应很热烈。有人赞叹说,真好啊都是好消息。有人担心,这些好消息只会惠及少数人。
也有人好奇,为什么这么预测?如果这些预测真的发生,我们能怎么办?但是,没有再听到回应过。
前天,你猜怎么着?太巧了。我出差去三亚,在机场碰到了卫哲。
更巧的是,我们俩乘坐的是同一个航班,上飞机后竟坐在彼此旁边。这个机会怎么能放过呢?赶紧把卫老师逮着,跟他好生请教一番。
聊天中,我得知他去三亚是参加一个由第三方机构清科组织的投资人大会。我问这个大会规模是否很大,他肯定地回答说,这个大会已举办十几年,每年都会发布中国投资人百强榜。而他,正是百强之一。
我接着问卫老师,前两天他那个预测火出了圈,能不能跟我多讲讲,我也学习学习?卫老师很慷慨,跟我展开分享了起来。
3年,10年,20年。APP减半,每周工作4天,人均寿命100岁。
关于这三个预测,我们聊了半个多小时,收获很大。今天也整理了出来,和你分享。
就从,第一个预测聊起吧。
网传的视频里提到,“未来3年内,我们手机里的APP数量将减少一半”。
卫老师解释说,APP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产物,比之前的网站好用很多。但是现在的大部分APP,像一座座独立的信息孤岛。
比如你出一趟差,一路上可能得打开七八个APP。打车的,订酒店的,看航班信息的,找美食的,导航的......这还只是一个使用场景。平日里,使用场景更多,诉求也多。安装好几屏的APP,就疯狂占用手机内存。
但是AI出来后,你只需要对AI提诉求,它就能给你全部安排好。
这很有意思。的确,现在已经有AI智能体,在做从APP之间不断调用的事。那么很多这样的孤岛APP,就不需要存在了。也就是说,APP可能就退到了后面去,前面就让“手机端AI助手”这样的形态,占走一半的流量。
在AI推进的过程里,你可能渐渐会卸载掉没用的APP。甚至都不需要卸载,只是默默降低打开频率。这对于视“日活”为命的APP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了。
变化背后,往往是危机和机遇并存。那么,谁会从中获得机会呢?卫老师说,有三类公司能赢:1)手机硬件厂商。2)有支付端的。3)有社交属性的。
因为这种通过AI助手一键安排的诉求,并不需要大模型,也不需要传去云端,只需要硬件直接装芯片。芯片和10亿到40亿参数的小模型结合,就能完全解决。那么手机硬件厂商比如苹果、小米、OPPO、VIVO,就有机会。
拿苹果来说,它还有自己的支付方式,能形成“硬件-支付”的闭环。苹果手机,数据是不能离开手机去到云端的,支付端的数据已经建立了信任。
这么说可能还有点抽象,卫老师举了个例子。比如两个人一起约去三亚吃饭,手机就不会乱推荐餐厅。因为根据两人平时的支付数据,知道他们的标准,比如人均300元。那么,它就不会把人均3000元的餐厅推到前面,也不会推30元的。
很有意思,那么第三个呢?AI性能快速提升,对搜索引擎是个挑战,但是社交很难被AI替代。背后的逻辑在于,广告。
比如文心一言开源了,但是你搜索后,其实会不断跳转到别的网页去。这里面就很难嵌入广告,商业模式就会受到挑战。
但是社交不一样。就比如微信,比如国外的meta,就可以嵌入AI的智能体或者一些优化场景。不断有用户有社交需求,有人用微信,那么就会不断有流量过来。这样,你嵌入广告,或者通过AI功能收费,才有人买单。
硬件。支付端。社交。明白了。
但是卫老师话锋一转,说,其实这些,还只是AI对人类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贡献,重点是第二个预测。
“10年内,每周工作4天,甚至更少”
第二个预测,原话是说:“10年内,人类每周的工作时长将从5天降至4天甚至更少。”
这是在,没有帮手的情况下,我的一个假设。但,如果有帮手呢?
每周5天工作制,是“时间换财富”的逻辑。卫老师说,随着AI机器人的发展,其实人类并不需要花这么多时间去创造财富了。5年左右,人形机器人出现在我们身边。10年左右,大规模把人类工作时间降下来。
哦?我问卫老师,为什么对人形机器人这么看好呢?卫老师毫不藏私,分享了他作为投资人,这些年看到的机器人发展的两条训练路径。
第一条,用视频训练。
这一种方式,在美国比较普遍。
如果说,以前对于机器人的训练,是通过编程控制机器活动,然后不断调整参数和机械配件,从而让机器人做到平衡。有一个词叫“专家系统”。
也就是说,你不会走路,来,我们先迈左腿,再迈右腿,跳的时候得这样控制平衡,这样一个一个动作去扣,一个个去调整。这个技术阶段,训练4足比两足,更容易。
而现在的训练,则更依赖算法的“强化学习”。摔倒了,负分。走对了,正分。你直接可以在计算机里,模拟训练机器。
在这样的基础上,就可以用视频,去训练机器。如今人类的大量活动,已经被视频记录了下来。所以现在这个阶段,用人的视频去训练“人形”的机器人,比训练非人形的,比如四条腿的机器狗,要快。
第二条,就是真迹采集。
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很多感应器安置在你身上,采集你的数据。你做什么动作,机器人就跟着你做什么动作。
这第二条路的算力要求,比起第一条要低不少。卫老师更看好这一条。
所以你就能明白,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人都直接跳到2足开始研究,而不是4足了。
那么,随着大规模的采集、训练,机器人的发展,就加速了。有了机器人,整个社会生产效率提高。那么人的工作时长,也就不需要那么长了。
卫老师认为,人类经济想要增长,得靠休息时间。你都不休息,你哪里来的时间买买买?消费,就上不去。
你可能会有疑问了。提效方面,那你看看当年的蒸汽机?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效率,也没见我们少工作了啊?父母那辈还朝九晚五,怎么到我们反而开始996、007了呢?
这是因为工业时代,物质还是匮乏的,还没解决短缺经济。那么,提效是提效了,还是需要更多人来不停地生产。
卫老师说,未来可能就不一样了。因为,人类对物质所求的总产量,基本上能满足,而且是相对稳定的了。
我有个小疑问,于是提问道:那如果人的需求变了呢?
以前喝不上咖啡的时候,给我一杯速溶,就很高兴了。现在很容易获得咖啡,我可能就会要求一天三杯,而且要求更好的豆子、水质的咖啡了。
卫老师回答得很妙,那就多加点机器人。
而且,也并不是完全不需要人工作了。如果想要多劳多得,那也是个人选择。
只是说,基础的物质需求,因为机器人的发展,提升了总体的生产效率,就不需要通过人类去工作那么多天来满足了。
所以,工作日可能就能像以前从7天减少到6天,然后到现在的5天,以后的4天,甚至更少。
明白了。那,最后一个预测,跟每个人更息息相关了。卫老师是怎么推出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