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确定和复杂的形势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加速渗透与创新升级,“绿”与“智”已经不足以概括中国制造的转型关键。被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底层技术全面重塑的工业生产体系,正在催生出新的生产要素、研发范式和商业模式。
作为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专家,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庞邢健指出,利用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实现提质增效以及低碳化的转型,已经成了企业的刚需。在转型的推进中,需求侧面临的挑战和诉求也开始变得更加具体和突出。
时隔两年重回线下举办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下称“工博会”),在世界的创新版图与经济结构重塑中,为全球制造业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契机,也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缩影。基于长期对工业转型痛点的充分了解与深刻洞察,也凭借多年来自身积累的实践与服务经验,原本强调“绿色智能”的行业引领者施耐德电气,在今年的工博会上率先提出了“未来工业”的概念,再次开启了颠覆性的自我变革,也为更系统、更全面,也更务实的制造升级举起了大旗。作为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业务在中国的掌舵者,在庞邢健的脑海里,“未来工业”的方向、路径和越来越清晰,蓝图已经绘就。
开放是打破桎梏的关键
如果说绿色智能制造是当下转型的主流路径,那么“未来工业”更像是一个美好且宏大的愿景。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践行者和赋能者,施耐德电气为什么在今年提出“未来工业”?又怎么理解“未来工业”?
庞邢健用几个关键词来定义“未来工业”的特征:开放、高效与韧性、可持续、以人为本。
其中,开放包括开放的下一代自动化系统、开放的架构、开放的心态,以及开放的生态合作。高效与韧性,则指借助数字化工具、不断提高生产与运营效率,增强供应链韧性,让业务更加稳健、灵活和高效。可持续是指通过软件、能源与自动化的融合,让工业企业更加灵活,且更具创新性,持续优化运营效率、实现智能化的能源消耗以及近零废弃。以人为本,即用技术赋能于人,强化人的能力,借助数字化的运营改变工业领域的工作方式,使其变得更安全、更高效、更具价值。
在庞邢健看来,开放不只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也是打破当下工业转型桎梏的关键。
据他观察,在过去几年的数字化进程中,快速发展的企业已经拥有了很多不同的系统,具备了从自动化到信息化的基础。可以说,现阶段的企业,虽然还没有完全达到工业4.0的状态,但已经不再处于早期的阶段,多数中企已经步入了工业3.0上下的阶段,并已具备了迈向开放自动化的基础和条件。
长久以来,IT领域从开放式操作平台中大大受益、激发出了活跃创新。相比而言,自动化领域的“开放”要迟缓很多。封闭、专用,这些特质长期以来为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保驾护航,但随着工业发展,它越来越成为一种负担:互不兼容的专有自动化系统、单一厂商软硬件深度捆绑的传统模式,让工业企业很难适应数字时代的挑战。
在庞邢健看来,市场上现有的工业自动化系统可以用“各自为政”来形容,不同厂商的设备及系统要进行融合的话,用户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存在技术演变的历史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各自动化厂商构筑了坚实的“护城河”,也就是说,用户一旦选择了某个厂商的系统,也就几乎固定了可用的软硬件、架构和技术路线,这种现象极大阻碍了工程开发效率和运营效率的提升。要真正实现IT与OT的深度融合,必须填平这道“护城河”,进行一场彻底的革新。今天是柔性化生产的时代,企业的产品换型越来越灵活、工艺流程的调整优化越来越频繁,用户对开放式自动化的呼吁和诉求也就日益强烈。
在2021年,为了更好地推动开放自动化的进程,非盈利的国际开放自动化组织UAO(UniversalAutomation.org)成立,汇集了工业及信息厂商、集成商、最终用户和学术机构等多方力量。而作为首批加入开放自动化组织UAO的行业先驱之一,施耐德电气目前正协同UAO组织致力推广标准、开放、通用的理念,帮助组织内成员进行创新,并创建可互操作的解决方案,从而促使我们的行业发生可持续且持久的积极改变。
庞邢健认为,“开放自动化”能从本质上释放工业4.0所展望的愿景,全面提高企业的效率、韧性、生产力、敏捷性和可持续性。而开放自动化的实现,主要依托于“即插即用”型自动化软件组件。这些组件均基于开放的IEC61499标准,因此无论使用哪一品牌的产品,它们都支持互操作性和可移植性。基于对开放自动化协作式合作的认可,施耐德电气近年来开创了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一个新类别,即推出了以软件为中心的全新工业自动化系统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在这个平台的支持下,大量企业实现了产能和效率的显著提升。以专注冷链物流和仓储的中国企业京科伦为例,受益于EcoStruxure的应用,其调试时间成功缩短了30%。
庞邢健透露,从开放自动化平台目前在中国业务进展情况来看,施耐德电气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实现了快速增长。而且,目前中国市场的工业自动化业务在施耐德电气全球的占比也是最高的。可以看到,整个生态圈已经对开放自动化理念有了更高的认可,其爆发式增长一触即发。
高效与韧性关乎生存
“越是到了平稳发展期,就越需要去做结构性的调整。”在投资愈加谨慎的当下,庞邢健感受到了企业的顾虑,也敏锐看到了其内在驱动的变化。
他认为,在全球化时期,企业强调效率,受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企业如今不得不更加关注供应链的稳定和韧性,这促使他们开始重新思考和规划。拼速度未必是最佳的生产方式了,而用精益的方法论去看企业的各个环节,才能看到哪里能够减少浪费、提高使用效率。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坚定地在提质增效和减碳领域投资,也更需要用精益的方法论去考虑未来的发展。这直接关乎企业能否穿越周期以及如何更好地活下来。
没有一个严冬不会过去,也没有人能完全逃离大势的影响。顺应趋势,在数字化和AI技术的快速迭代中拥抱创新,才是与时俱进的选择。
庞邢健提出,施耐德电气过去几年在能力和业务布局方面持续发力,已经具备了基于运营信息管理的数据底座和能力,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数字孪生解决方案,以避免其建设阶段的粗放型规划和投资理念。无论是用户针对目前的改造,还是针对未来的新项目,通过更早地规划,可以更深入地把未来对于IT的需求融入到OT环节,这是当下工业企业需要携手赋能者共同实现的目标。
在今年的工博会上,施耐德电气构建的工业数字孪生AVEVA软件也全新升级,有望帮助企业探索从设计、建造、到运营与维护全生命周期的优化潜力,不断提升生产力与效率,从而充分展现工业自动化领域“软硬兼施”的价值。
这些持续迭代的创新技术,正在一个个具体的企业案例中落地应用、交出答卷。在上海华谊,施耐德电气为其数字化工厂打造了一个与现实同比例的3D模型,还灌输了整个装置各式各样的工程资料,实现从需求分析、规划设计、动工实施到生产运营全过程的数字化。借助这样的数字孪生技术,上海华谊实现了对产能、质量、设备、能源等高质量数据的采集和管理,让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变得可观测也可预测。
此外,施耐德电气也在推动人工智能、5G技术等领先数字化应用,在工业领域里生根发芽。借助AI技术,目前已能深入挖掘大数据价值,从质量与产量预测、预测性维护以及人机协作等维度实现高度智能的工业自动化,提高生产运营效率,从而帮助客户在电气化、自动化和脱碳等领域做出敏捷决策。
而随着5G的成熟和普及,施耐德电气看到了更远的未来。通过积极推进5G+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创新,施耐德电气率先实现了“5G+PLC”在离散制造业的成功应用——在其自身工厂中,80%以上的场景都采用了5G技术来满足生产管理的自动化控制需求,通过“5G +PLC”技术的融合,把原本的有线变成了无线。“但如今,我们已经不局限在硬件层面,施耐德电气下一步要拓展的是5G+开放自动化。”庞邢健表示,“我们希望未来的工程师和用户,不用去思考要在自动化产品如何做开发,而是聚焦于能达成哪些功能,无论是针对资产,或者某个管理功能,这是企业用户真正应该聚焦的”。
可持续是结果也是过程
关于未来工业的驱动力,庞邢健想得很清楚,必定是“数字化加速”和“可持续发展”的双引擎,才足以推动整个中国制造加快迈向未来的步伐。
与借助数字化、AI和5G技术所实现的高效与韧性不同,“未来工业”的可持续既是结果,也是过程。国际数据公司IDC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战略上追求可持续发展,长期投入相应资金,致力于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工业企业将具备更高的市场竞争力。
庞邢健提出,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提升组织机构的敏捷性和创新性,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组织机构将极大提升运营效率、实现智能化能耗管理以及近零废弃。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软件、自动化系统和能源管理缺一不可,这是实现可持续运营的三大要素。其中,借助工业软件,可以实现工艺流程的优化和能源效率的提升;而在自动化系统的助力下,优化流程、能源和资源利用都将有的放矢;能源的精准管理、优化和脱碳,则将创造可观的生态效益。
数据显示,通过将工艺性能和电能消耗进行整合管理,企业的资本支出将减少20%、停机时间减少15%、碳足迹减少7%~12%,同时盈利能力增加3%。
一个直观的例子是,通过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AVEVA软件解决方案、智能配电系统,能源管理解决方案EMS+,以及预测性维护顾问PMA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为打造了集数字化管理、生产管控决策于一体的铜冶炼示范基地,不仅提升了生产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以保持平稳运营,确保变量控得住、控得稳,而且还最大程度地减少能源损耗。正是这样自动化和能源管理并重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创造了传统企业数实融合的典范。
以人为本乃终极要义
对于“绿巨人”施耐德电气而言,制造的未来从来不是追求纯粹的无人工厂,而是以人为本,让人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从事更有价值、更高效也更轻松的工作,同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既基于企业运营的投资账本和现实考量,也是中国智能制造乃至全球科技演进的漫漫途中,亘古不变的终极要义。
新型工业化是“以人为本”的工业化。这与施耐德电气长期强调“赋能”,而非简单的机器替代人工的理念不谋而合,也是“未来工业”不可或缺的特征。
庞邢健认为,尽管有人担忧技术发展会大幅减少工业领域的岗位,但实际上数字化技术有望为未得到充分利用和未充分就业的工业人才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机会。数字化运营改变了工业领域的工作方式,让它们变得更安全、更高效,也更具价值。
根据人社部、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当下的数字孪生、操作员培训模拟软件等新兴技术,正在赋能工业从业者。他们将以“数字原住民”的身份,摆脱重复性操作,从事更安全、更高效、更具价值的工作,建立更具活力、更具前瞻性的运营模式,更轻松、更有价值地实现业务目标。
在庞邢健看来,关于未来工业的思考,对应的实质是“如何提升整个工业制造竞争力”的更大话题。因此,这必然需要产、学、研、用等多方共同的参与,才能走出一条“迈向未来工业、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