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星云大师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人以古今圣贤为效法的典范,有的人以一句话作为自我励志的格言。在佛教经典中,所谓持诵四句偈的功德,胜过布施恒河沙的珍宝。原因就是,一句一偈,可以让人得度,从迷到悟,从黑暗到光明。佛教的经典浩瀚无边,当然有许多至理名言,都是佛陀智慧的言教,值得作为我们省思、奉行。
我列举四部经里的偈颂,提供大家作为待人处世的参考,简述如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一、《华严经》的「不忘初心」
《华严经》说的「不忘初心」,就是要我们不可忘失最初的心意,这是菩萨学道最需具备的精神。有的人虽然发心立志与圣贤看齐,一遇到困难却又畏缩不前,退失信心。如现在经济萧条,经商不易就改为务农;作家收入不定,就改当公务员。人生一直在换跑道,一直从头再来,浪费时光,到最后一无所成。
如果我们能够不忘最初的发心,自然就会有一股力量,鼓励你向上、向前;如果忘记了最初的发心,则很容易被境界打倒。若能发愿,不达目的死不休,誓言学不成功誓不回,如此坚持下去,再远的路总会走到目的地。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二、《维摩经》的「不请之友」
一般人都是需要别人请托才肯帮忙;受人请托,给予助缘,这很正常。其实,在世间生活,很多时候我们都要靠父母、亲戚、师长、朋友,乃至社会大众给予我们的支助,才能冲过重重的难关,因此我们也应该学习《维摩诘经》所说的「众人不请,友而安之」,做一位「不请之友」,不必等人家来请托,只要我有力量,就随喜随缘的奉献、帮助,给予人间一些因缘。
佛教常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懂得广结善缘,才会有人缘,才能得道多助。诸佛菩萨为让众生得度而做不请之友,众生也应该效法诸佛菩萨的精神,主动走向社会,做大众的义工。所谓「助人者,人恒助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若平时不愿意先主动付出,乐于做「不请之友」,等到你需要人家帮助,怎么会有因缘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三、《八大人觉经》的「不念旧恶」
朋友当中,善善恶恶、好好坏坏,都是难免的。但是一般人的陋习,记坏不记好,记仇不记恩。有德之人,如唐雎跟信陵君说:「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吾人受恩德于人,要铭记在心,并且知恩图报;反之,别人偶有对不起我的地方,不可记仇。
《八大人觉经》说对朋友要能「不念旧恶」,因为我们的亲戚好友,都不是圣贤,为人处事总有不周之处,我们应该宽厚原谅,因为自己也会有得罪于人的地方,如果每见他人之过,即念念难忘,则心底何能清净?要学习佛教讲「比丘没有隔宿之仇」,所以不要把仇恨带到明天。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四、《大乘起信论》的「不变随缘」
所谓「随缘」,就是要随顺因缘。世间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存在,每个人都离不开因缘法而存活;同样的,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也会成为影响别人的相互因缘。因此,人与人相处,应该要随顺好因好缘,要有「结缘总比结怨好」的观念,能够随缘,才能成事。但是重要的是,在利害得失之前,则要能如《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不变随缘」,凡事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随缘」并不是没有原则、没有规矩,也不是要你随波逐流、随世浮沉;「不变」也不是要你墨守成规、泥古不化。过分坚持原则,不能融通,反而成为执着,丧失人缘,也会使事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其实「不变随缘」,就是在真理之前要有不变的原则,但在人情世故上,也要能有随缘的性格;做人做事方法要圆融,但心中不能没有原则。也就是说,大原则应该坚持,小地方则可以方便权宜行事,这就是「人圆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