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先秦说理散文
说理散文,又称诸子散文,也叫哲理散文,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思想各据一端,精彩纷呈。因为它是随着争辩的风气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趋向是从简约到繁富,从零散到严整。愈是后期的著作,篇幅越是宏大,组织越是严密。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春秋末期-战国初期:
主要作品有《论语》,后有《老子》《墨子》。特点是以语录体为主,语言警辟精炼,有格言性质,富有哲理性。
②战国中期:
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等。语录体仍旧通行,但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也不限于个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形式。主要特点是辞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
③战国后期:
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这一时期,诸子散文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鞭辟入里。
1.4.1 孔子与《论语》
关于孔子
一、孔子的家世出身(相关资料片 http://kejiao.cntv.cn/special/kz/index.shtml)
1.孔子的出身:
孔子是宋国王室后裔,其六世祖名叫孔父嘉。孔父嘉是春秋时期宋国人,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弟弟微仲的八世孙,宋国国君宋闵公的五世孙。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就是孔子之父。
叔梁纥曾任鲁国陬邑大夫,武力绝伦,曾力举城门,是当时著名的大力士。《左传·襄公十年》记载,孟献子称赞他是“《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即像老虎般有力气的人。叔梁纥的正妻施氏为他生了九个女儿,但是没有儿子。他的妾虽为他生了个儿子(名叫孟皮)却患有足疾,依当时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叔梁纥又向颜氏求婚。颜氏有三个女儿,颜父问三个女儿说:陬邑大夫叔梁纥是宋国先王的后裔,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我很喜欢他。虽然他年纪很大且性格严厉,但不必为此犹豫。你们三个谁愿意嫁给他?大女儿和二女儿都不说话,唯独小女儿颜徵在说:“愿意听从父亲的安排”,于是颜徵在嫁给了叔梁纥。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叔梁纥已逾古稀(其生年不详,有文献称当时叔梁纥已72岁),而颜徵在尚在妙龄(18虚岁),颜徵在主动提出嫁给大自已五十多岁的叔梁纥不合情理,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存疑。另一方面,当时的叔梁纥已超过适婚年龄(16岁至64岁),再娶颜徵在便于礼不合,故司马迁称其为“野合”。
颜徵在嫁给叔梁纥后,因叔梁纥年纪太大,颜徽在担心其不能生育,因此私自上“尼丘之山”祈祷,之后竟然怀孕生下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取“尼丘之山”之意。不得不提的是,《孔子家语》中的叙述往往有美化孔子之意,不可尽信,司马迁的说法可能更加可靠,其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圩顶(音鱼鼎),其本意是“中低而四傍高“,即头顶凹陷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出生时头顶凹陷,所以取名为丘。那么,头顶凹陷和丘又有什么联系呢?《说文解字注》中称:”四方而高曰丘“,可见,丘是代表四方高中间低的地势,与头顶凹陷(圩顶)正相吻合,故取名为丘。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现在看到的孔子像也是头顶凹陷的形象。为何字仲尼呢?按照《说文解字注》的说法,“尼”是“屔”的假借字,“屔”的本意是四周高、中间低、可以蓄水的山丘,正与代表四方高中间低之地势的“丘”字吻合,故名丘,字仲尼。
司马迁还特别提到,“姓孔氏”,其实孔子是子姓,孔氏,其祖先孔父嘉是宋国王室后裔,是子姓,宋氏。孔父嘉被华父督杀害时,其子木金父(孔子四世祖)年纪尚幼,被家臣抱着逃到鲁国的邹邑,从此不再以“宋”为氏,而是以其父(孔父嘉,名嘉,字孔父)的字为氏,即“孔”氏,故《礼记》中有“五世而迁之宗”的说法。这种更改氏的方法是以父亲的字为氏,即所谓的“以王父字为氏”。
孔子三虚岁时,其父叔梁纥就去世了,埋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东部,然而其母颜徵在并没有告诉他父亲埋葬在何处。孔子十七岁时,其母颜徵在亦英年早逝,由于不知其父葬在哪里,出于慎重,孔子就暂且将其母的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后来才把母亲迁往防山同父亲葬在一起。至于颜徵在为何没有将叔梁纥的葬处告诉孔子,史籍中未明言,司马迁亦一笔带过,只说“母讳之也”,似亦有难言之隐。
2.孔子的家世:
孔子是周朝宋国王室后裔,其第十五世祖是宋国第二任国君微仲,子姓,名衍。微仲历几代传至宋闵公,宋闵公是孔子的第十一世祖,从宋闵公开始,其家世如下:
宋闵公,孔子第十一世祖。子姓,宋氏,名捷。宋国国君。
弗父何,孔子十世祖。子姓,宋氏。宋国上卿。
宋父周,孔子九世祖。子姓,宋氏。宋国上卿。
世子胜,孔子八世祖。子姓,宋氏。
正考父,孔子七世祖。子姓,宋氏。
孔父嘉,孔子六世祖。子姓,宋氏,名嘉,字孔父。官任宋国司马,由于孔父嘉妻子“美而艳”,被华父督觊觎,终被华父督借安定人民为由杀害。
木金父,孔子五世祖。子姓,孔氏,人称木金父。其父孔父嘉被害之时,木金父年纪尚幼,被家臣抱着逃到鲁国的邹邑,从此不再以“宋”为氏,而是以其父的字为氏,即“孔”氏,故《礼记》中的“有五世而迁之宗”说法。官任鲁国大夫。
祁父,孔子四世祖。子姓,孔氏,人称睾夷父。官任鲁国大夫。
防叔,孔子高祖父。子姓,孔氏,人称防叔。官任鲁国大夫。
伯夏,孔子祖父。子姓,孔氏,人称伯夏。官任鲁国大夫。
叔梁纥(?-前549年),孔子之父,子姓,孔氏,名纥,字叔梁。官任鲁国大夫。
孔子(约前551-约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官任鲁国司空,司寇,后行摄相事。
孔鲤(前532-前483),孔子儿子。子姓,孔氏,名鲤,字伯鱼。因其出生时鲁昭公赏赐孔子一尾鲤鱼以示祝贺,故孔子为其取名为鲤,字伯鱼。孔鲤比孔子先故,一生没有建树,所以有个笑话,孔鲤对儿子孔伋说:“你父不如我父”,又对其你孔子说:“你子不如我子”。
孔伋(前483-前402),孔子之孙。子姓,孔氏,名伋,字子思。孔伋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四书之一《中庸》,与孔、孟、颜、曾共称为五大圣人。
(我承认我划水了QAQ,资料来源: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904397090.aspx)
二、孔子的生平经历
3岁时父亲去世,17岁母亲去世。
19岁时,孔子取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赐鲤鱼表示祝贺,故孔子为其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那时孔子因为好学而且知识渊博已经小有名气。
20岁时,孔子开始当季氏大夫家的“委吏”,管理仓库。第二年孔子开始当“乘田”,管理畜牧。
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声誉。
35岁时,鲁国内乱。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鲁昭公,鲁昭公败逃。孔子离开故乡到了齐国。第二年,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齐景公欲以尼西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第三年,齐大夫因怕孔子被重用,欲谋害孔子,孔子逃回鲁国。
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中都宰”,政绩卓著。第二年孔子升任小司空,管理司法部门。后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夏天孔子随鲁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第三年,在孔子的治理之下,鲁国大治。第四年,为巩固鲁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三桓的势力,孔子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欲拆毁三桓都城的城防。第五年春季,齐国因鲁国任孔子为大司寇而大治,故采用美人计,鲁国君臣迷恋歌舞,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合。
公元497年,孔子55岁时开始周游列国。这年春天,孔子到达卫国,十月,孔子受谄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孙氏叛卫,孔子师徒又遭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57岁时,孔子返回鲁国。五月,鲁定公死。鲁哀公上位,并不重视孔子。
59岁时,孔子见不能得到重用,又离开鲁国,再次来到卫国。孔子与卫灵公政见不一,只好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到达宋国。宋国司马桓魋(音颓)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于孔子,孔子微服而逃。
60岁时,孔子经过郑国到陈国。61岁时,孔子离开陈国前往蔡国。第二年孔子离开蔡国往叶,后又离叶反蔡。63岁时在陈蔡之间,孔子师徒被围困绝粮,许多弟子因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到达楚国,楚君欲重用孔子,并欲封500里地给孔子,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67岁时,孔子夫人亓官氏死。
68岁时,孔子回归鲁国,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至此结束 。
三、孔子的评价
(一)自我评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二)历史地位
1.孔子是中国古代首创私学的伟大教育家。
2.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孔子有过重大的贡献。
3.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四、孔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复周礼,希望借助周礼重建井然有序的统治制度。孔子最大的创新是纳仁入礼,他讲“礼”,以“仁”为思想基础;他讲“仁”,以“礼”为政治原则,要求个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
2.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3.文艺思想: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和善的统一,而又把善放在首位;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概括——兴、观、群、怨;对“诗教”的提倡;重古非今的倾向。
五、孔子的日常
例: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乡党10·3》)
译文:鲁君召孔子去接待使臣宾客,他的面色庄重矜持,步伐轻快。向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向左向右拱手,衣裳随之前后摆动,却显得整齐。快步向前时,好像鸟儿舒展开了翅膀。宾客告退了,他一定向君王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10·20)
译文:君主下令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过去了。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10·26)
译文:孔子上车时,一定站立端正,拉住扶手的带子登车。在车中,不向里面环顾,不快速说话,不用手指指画画。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10·43)
译文:原壤叉开两条腿坐着等孔子。孔子说:“你小时候不谦恭不敬兄长,长大了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老了还不死掉,真是个害人的家伙。”说完,用手杖敲击他的小腿。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10·8)
译文:粮食不嫌做的精细,鱼肉不嫌切得细致。粮食(放久了)变臭腐败,鱼和肉腐烂了,不吃;食物颜色不鲜美,不吃;味道闻起来难闻,不吃;烹饪的不好,不吃;不是恰当的(进食时间),不吃;没有(按照祭祀要求)切割方正的肉,不吃;没有妥当的蘸酱,不吃。(饭桌上)肉虽然多,但不要(吃肉)超过了吃饭的量。只有饮酒可以不限量,但不要随意喝醉。从市井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干,不吃。餐桌上不要撤除生姜,但不要多吃。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10·16)
译文:季康子馈赠药给孔子,孔子拜谢后接受了,却说道:'我对这种药的药性不了解,不敢尝用试服。”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10·18)
译文:国君赐给食物,孔子一定会摆正席位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他一定会煮熟了,先给祖先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他一定会养起来。陪侍国君吃饭,当国君进行饭前祭祀的时候,他先取国君面前的饭菜为他尝食。
六、孔子形象
1.志向远大,坚持不懈。
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2·4》)
2. 温厚从容,坦荡率真。
例: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7·38》)
译文: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谦恭而安详。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5·10》)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孔子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因宰予的表现而改变了对人的态度的。”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17·21》)
译文:宰我问:“父母死了,服丧三年,为期太久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一定会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荒废。旧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取火用的燧木已经轮换了一遍,服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丧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穿锦缎,对你来说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做吧!君子服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安宁,所以不那样做。现在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 宰我出去了,孔子说:“宰我不仁啊!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难道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怀抱之爱吗?”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耳。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7·24》)
译文:孔子说:“你们大家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不教的吗?我没有什么隐瞒不教你们的。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17·4》)
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7·11》)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13·24》)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乡亲们都喜好它,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不可以.”子贡又问:“乡亲们都讨厌它,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不可以.这两种情况都不如乡亲们里品德好的人喜好它,品德不好的人讨厌它.”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17·20》)
译文:孺悲要求见孔子,孔子不肯见,推辞有病。传命者走出户,孔子即取瑟弹之,又自和而歌,使将命者听到,知道孔子没有病。
3. 兴趣广泛,品味高雅。
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闲,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闲,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闲,〔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世家》)
译文: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 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 啊."
关于《论语》
一、名称、编者及成书时间
《论语》主要是孔子语录,也兼记弟子和时人的言行,是先秦文学中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汉书·艺文志》
《论语》的注本:
1.魏·何晏的《论语集解》是目前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2.宋朱熹的《论语集注》重在阐释儒家义理,言简意赅。
3.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详于名物训诂,但失于繁琐。
4.近人杨树达的《论语疏证》和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都可参考。
二、《论语》的文学价值
(一)语言的艺术性
《论语》以当时通俗平易、明白晓畅的口头语言为主,又吸收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炼、典雅严谨的长处,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词汇丰富、新鲜、生动、活泼,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大量出现。句式灵活多变,舒展自如,长短不拘,有很强的表现力。
1.语言的形象性。
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明喻: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暗喻: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阳货》)
3. 语言的抒情性。
例: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二)人物的个性化
例: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三)文体意义
汉·扬雄《法言》
隋·王通《文中子》
宋·程颢、程颐《二程粹言》
朱熹《朱子语类》
明·王守仁《传习录》
清·李光地《榕村语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一篇极富文学性的对话体散文。在思想上,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也体现出孔子复杂的人生理想和志趣。在艺术上,语言简练而涵蕴丰富,人物对话精妙而传神,叙述节奏张弛适度,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在一定程度上,这篇文章代表了先秦诸子散文由语录体向对话体演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