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参加完蓝厂的X系列蓝图影像技术沟通会。嗯,现在各家厂商似乎都很重视这种在旗舰新品发布会前的“技术预热发布会”。是的,考虑到此类产品的技术要点实在非常多,如果全都放在产品发布会上一股脑儿输出难免会有“把发布会当成讲课”的嫌疑。提前一点针对关注垂类的用户开这种技术预热型发布会,既能更有针对性,也能有足够的时间对技术细节进行展开。对此,我是支持的!
事实上,作为一名从传统数码影像器材转向移动影像设备的从业人员,我始终坚信无论哪种设备都是创作者的眼睛延伸。当移动影像设备逐渐模糊手机与相机的边界,vivo X200 Ultra用三颗「全主摄」镜头带来的全焦段创作自由,不但是顺理成章的,甚至是“理所应当”的!真正打动我的,正是这款手机对焦段系统的深度思考。
当多数厂商执着于主摄参数的军备竞赛时,vivo用14mm+35mm+85mm的「大师镜头组」构建了完整的创作生态。那颗全新14mm超广角带来的震撼,不单是181%的进光量提升,而是真正让超广角摆脱了「边缘焦段」的尴尬。我期望在未来的实拍中,等效2°的OIS防抖配合鹰眼算法,让手持拍银河不再是冒险尝试;在潍坊的海滩边仰拍漫天“皮皮虾”(风筝节的个性风筝)时,超大底传感器保留的暗部细节,使半空中的各种“克苏鲁神话生物”都纤毫毕现;
毫无疑问,三颗镜头里最令我惊喜的还是35mm人文镜头。
尽管它并非首次在移动影像中出现,但35mm焦距依旧完美诠释了「所见即所得」的纪实哲学。不同于普通手机常用的23mm广角可能带来的“视角太广”以及“画面变形”的困扰,这个更经典且与人眼视角更相近的焦段,让街拍时不必刻意后退就能框取恰到好处的环境叙事。
在我在老南市的里弄或者外滩的时髦街区里捕捉人间烟火气时,我相信蔡司T*镀膜将逆光下的都市光影处理得干净利落,而CIPA5.0级防抖让我能在慢速快门下记录自行车驶过弹格路的动态轨迹。这种既保留临场感又不破坏真实度的平衡,正是人文摄影最难能可贵的表达;
至于那颗负责长焦的85mm「人像镜皇」,则展现了移动影像对专业领域的渗透决心。
前所未见的f/2.27大光圈配合浮动镜组设计,在静安雕塑公园的樱花雨中(如果还能赶上最后一批晚樱的话)实现了堪比135mm镜头的虚化层次。更值得期待的是即将推出的2.35倍增距镜——这意味着蓝厂手机长焦首次真正跨入光学200mm等效焦段时代。
虽然我对这枚增距镜的画质(有蔡司加持)和防抖稳定性(据说是和机身同时开发)仍存小小的疑虑,但一想到从此能用手机背包取代沉重的长焦镜头包,这份期待已足够让人心动。当然了,这套组合也被我戏称为“演唱会神器的终极解决方案”。
想来等其上市后,会有许多追星的朋友从此扔下租赁的小白小小白(几款知名的佳能长焦镜头),换上更为轻便的vivo套装赶赴山顶位?
对了,在影像处理层面,蓝厂新旗舰的双芯架构带来的恐怕不仅是算力跃升,更是创作流程的革新。V3+与VS1芯片的协同,让RAW域处理不再是专业相机的特权。我希望在未来的拍摄测试中,新增的经典负片风格对高光阴影的微妙过渡,能够呈现出电影胶片般的叙事张力。而vivo引以为豪的人像算法再次加强对发丝边缘的精确识别,以假乱真的完美虚化效果甚至能让我正在使用全画幅乃至中画幅相机的错觉——当然,要验证这种算法能否经得起逆光发丝的终极考验,还需等待更多实拍样张。
事实上,当我未来拿到真机后,我想用几组拍摄验证它的实力:
用14mm超广角挑战一次星轨或是海边日出之类的大场景,借35mm焦段记录上海石库门里弄的古建新生,而85mm长焦将成为我司影像编辑@逗比烽火戏诸猴 同学Coser人像创作的秘密武器。
至于视频么...虽然iPhone的影像统治力不容小觑,但X200 Ultra全焦段4K120fps和延时摄影的硬参数,或许真能改写移动视频创作的规则书?
我很期望我们未来的部分视频拍摄工作(比如拍摄新车体验)的主力设备可以从iPhone换成vivo X200 Ultra了!
当蓝厂手机开始用相机思维重构影像系统,当vivo的计算摄影开始理解光学美学的本质,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