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家

·吉米在上海游玩。
他在上海武康大楼前“打卡”,还一口气办了好几张中国视频网站的会员卡,想通过看剧来更深入地学普通话。他希望从语言、饮食、生活方式上去了解中国,如饥似渴地“补课”。“我对过去20年的中国流行文化、社会进程几乎一无所知,像个一年级学生。”吉米说,他给自己定下了把中文说得更流利的任务,“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对话,理解这里的文化。”
“我们不是个个都会功夫”
1987年,吉米出生于香港。13岁那年,家人移居美国,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童年时期的吉米(右一)与爸爸、妈妈、哥哥。
初到美国,他像大多数中国移民的孩子一样,经历了语言不通的尴尬。一次,同学跟他打招呼:“What's up?”(英语问候语,字面意思为“上面是啥?”)他就抬头看,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错了。还有一次,他听到远处有人高喊:“Heads up!”(意为小心,字面意思为抬头),以为这也是打招呼,刚想转头回答,却被飞来的橄榄球迎面击中。后来吉米回忆说,当时他觉得很丢脸,但现在这些经历都成了脱口秀最好的素材。
为了尽快融入美国文化,吉米开始通过电视学习英语。勤学苦练两个月后,他发现自己看的是西班牙语频道。接着,他换了个说唱节目频道,学着用押韵的俚语说话。结果,吉米在学校里一开口,同学都朝他翻白眼。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受够了嘲笑的吉米面对同学的恶意,摆出李小龙的姿势,来了个回旋踢,把同学们都吓住了。“他是李小龙!”同学们被吉米的招式震慑,从此不敢再惹他。
一开始说脱口秀时,吉米根本挣不到钱。为了维持生计,他做过各种兼职工作:卖二手车、开网约车、在俱乐部当DJ。通过这些经历,他学会了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他认为这与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做过至少3年‘开放麦’(非正式演出),不仅一分钱不赚,还要倒贴5美元才能上台讲5分钟。”吉米在自传中写道。为了获得更多的表演机会,他经常开车到加州最南部的圣地亚哥,有时甚至到了美墨边境,只为能在当地的酒吧演上几分钟。有时候,一场演出的报酬只有一个汉堡或者一碗玉米片,但他依然乐此不疲。
“舞台时间,舞台时间,舞台时间,舞台时间是最重要的事情,在我刚开始做脱口秀的时候,它比钱更重要。”吉米认为只有通过不断表演,获得观众的即时反馈,才能精进演出效果,“我上台讲个笑话,如果效果不好,第二天就能带着一个更好的版本回来。”
2014年是吉米的人生转折点,他参加了电视剧《硅谷》的试镜。吉米要演的角色是一个越南裔美国人,原本的角色设定平淡无奇,他在试镜时决定按自己的方式来表演。
在华人家庭长大的吉米,觉得自己按照华人的方式来演更真实自然。最终,他的独特表演让选角导演和制作人眼前一亮,他们觉得这个版本既有趣又真实。最终,片方不仅决定录用吉米,还把角色从越南裔的“邓恩·阮”改成了华裔移民“杨简”。
·吉米(左)出演美剧《内景唐人街》。
除了脱口秀,吉米还积极把中国元素带入到多部影视作品里:他出演了杨紫琼主演的电影《摘金奇缘》,还出演了热播剧《内景唐人街》。2020年,他的首个喜剧专辑《好买卖》在亚马逊流媒体视频网站上线。凭借这些努力与成就,他成功跻身好莱坞知名亚裔演员行列。
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中国
对此,文化评论人韩浩月对环球人物记者表示:“吉米的幽默具有文化缓冲性,能够化解冲突,制造共鸣。他的表演具有很强的衔接性,可以让本土情绪的文化表达在公共地带实现碰撞与交流。”
·吉米(左)与父亲在美国夏威夷同台演出。
现在,吉米还希望自己能成为东西方文化产业的“连线人”。“我觉得我有责任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吉米说,“不是那种刻板印象中的中国,而是现代的、多元的、充满活力的中国。”
于是,他不断地在作品中融入中国见闻,从上海的便利生活到中国的科技产品,用幽默瓦解偏见。他还在美剧制作中力推亚裔团队入驻,以此推动美国影视圈打破对亚裔群体的刻板印象。
近年来,目睹中国脱口秀的“爆发”,吉米表达了强烈的参与愿望:“如果我能用15年的舞台经验帮助到年轻一代的喜剧演员,和他们一起打磨专场,推动这门艺术更上一层楼,我会非常开心。”
韩浩月表示,吉米的故事折射出了新一代华人移民的文化觉醒、身份认同乃至文化自信。“对于美国华人来说,在‘回归’与‘输出’之间,需要艺人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深刻认知,并且能够把这种认知进行高度提炼,有效地传达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