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省市开启“两会时间”。
两会作为各地谋大事、定大事的重要平台,是外界了解经济走势及相关政策的窗口,从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清楚得见城市的过去与未来,其中的新词、热词是观察城市机遇的重要风向标。
同样,站在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交汇点,西安城市能级正不断提高,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政府工作报告承载着诸多呼应:
作为联通欧亚的核心枢纽,西安如何应对全球经贸格局之变?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痛点”“难点”何在?“亮点”和“增长点”能否点燃?发展机遇及前路走向在何方?凡此种种,世界均期待着西安答案。
2023关键词:工业与升级
2024年西安两会上,经济议题绕不开。
回顾2023 年,西安GDP迈上1.2万亿元新台阶,同比增长 5.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25.20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4146.92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7538.64亿元,增长4.7%。
相较于数据本身,经济总量增长背后的结构升级、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城市治理、高品质生活等诸多方面成效或许更值得关注,反映出西安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出现的新特征。
观察2023年经济运行数据,工业增长值表现绝对亮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为西安市经济发展提供了硬核支撑。
其中的占据“C位”的是制造业,汽车、半导体、光伏等起到核心拉动作用,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增长32.4%;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增长30.0%;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3.6%,隆基、比亚迪、奕斯伟等“明星”企业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从C919国产大飞机到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重点支柱产业产业链上随处可见“西安制造”力量。
图片来源:西安发布
制造业之外,信息服务业增加值927.74亿元,增长7.5%、科技服务业增加值770.86亿元,增长5.4%同样值得关注,背后或代表西安数字经济的起势壮大,“西安软件”“西安数据”有望成为西安产业接续力量,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上述结构调整,最终指向的是西安产业转型之变。
2023年,西安产业换轨升级明显,主导产业聚集效应显现,六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增长10.1%,五大新兴产业营收增长6.1%,以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主构成的“实力盘”占GDP比重达3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3%。
可以说,2023年西安经济成绩单既回应了“量的合理增长”,更清楚阐释了“质的有效提升”,在经济体量、城市能级同步跃升之余,西安工业重振是里程碑式的关键节点——关乎工业的新载体、新事物、新要素正蓬勃生长。
2024关键词:创新与转化
诚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西安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譬如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与国家定位要求还不匹配,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等,经济发展仍需奋力一跳。
政府工作报告中,西安2024年增速目标定为“6%”左右,而这“6%”背后有怎样的发展逻辑?西安的增长动力又从何而来?
观察政府工作报告,“创新”是着墨颇多的一笔,西安的重视程度溢于言表。
2017年举起硬科技大旗、将高质量建设“双中心”作为立市之本、政府工作报告中数个篇幅详述创新路径......可以说,创新已经成为驱动西安重返工业强市的底层逻辑,亦是西安立足城市竞争中的坚实底色。
“创新”同样积极回馈着这座古城,2023年,西安从“顶天立地”到“铺天盖地”均实现强势跃迁。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57.52万户、同比增长31.3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25万家、1.5 万家,“投资人在西安排队找项目”一度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同时,诸如秦川机床、陕西煤业、陕有色等老牌企业不断“老树发新枝”,助力西安悄然完成产业基础的再造、迭代。
图片来源:西安高新官微
以“硬科技”与“创新”为特色背后,西安的底气来自于创新底蕴及创投生态。
众所周知,硬科技产业对高端理工科人才的依赖度很大,而这正是西安“对口专业”。“我们常常来西安的高校找教授聊项目,深入到西安的科研院所和实验室来寻找合作的机会。”此前北京一家知名投资机构合伙人曾分享。
同时,西安先后出台多份文件,聚焦打破科技、产业“两张皮”问题,切实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将“以新促质”贯穿从研到产的整条线,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5.23%,居副省级城市第2。
实际上,无论是创新平台的打造,还是以创新为引领的产业结构调整,最终指向的还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依赖,驱动产业变革,进一步赋能西安高质量发展。
西安的新质生产力
横向观察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半数左右的省份明确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显然已“火遍”各地两会。
新质生产力缘何受各省市如此“厚爱”?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其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是接续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新产业及竞逐未来的底气所在,通俗点讲就是——城市通往新世界的“船票”。
这场未来之争,西安自然不能落于人后。
西安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实施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加快人工智能、增材制造、光子等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开辟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新赛道,前瞻布局生物技术、前沿新材料、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
图片来源:航天基地官微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布局新质生产力,就是要结合当下资源禀赋,站在5年甚至10年的周期去谋划未来产业,而西安选择的未来“船票”,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
一为与西安现有产业延展性极佳,普遍都有一定产业基础,且与本地高校优势学科贴合,更便于科技成果转化。
二为上述产业普遍直接关系到关键“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和国产化,关系到科技强国建设,而这也直接呼应了西安“双中心”建设的要义所在。
这也反映出,西安已步入新旧动能转换期、战略机遇叠加期,城市能级快速提升的同时,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随着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及国内国际双循环,一个承东启西、联通亚欧的枢纽正在形成,中国-中亚峰会的举办,更使西安再次被推至世界舞台中央,迎接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关切目光,世界正愈发期待着西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