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公司  快速  中国  上海    未来  企业  政策  教师  系统 

前清翰林被问,“袁、孙、蒋”三人哪个最好?答曰:毛泽东最好

   日期:2025-01-26     作者:ufo3f2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fabua.ksxb.net/mobile/news/7984.html
核心提示:光绪召见张元济出生于浙江海盐,早年间就考中了光绪年间的进士,为官期间,做过刑部主事,全权负责承发庶务。要说张元济在大清,

光绪召见

张元济出生于浙江海盐,早年间就考中了光绪年间的进士,为官期间,做过刑部主事,全权负责承发庶务。

要说张元济在大清,做过最有名的一件事情,莫过于“

戊戌变法

”了。

可能大家对戊戌变法熟知的是,康有为、梁启超,或者说“戊戌六君子”。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张元济在其中,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甚至说,他还被光绪皇帝亲自召见。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值各省举人来京会试,“变法先锋”工部主事康有为,也趁机在粤、贵等地,发表演讲。

张元济听完之后,回去曾经对人说过:

“其意在耸动人心,如何办法,却不能告人。”

虽然起初,张元济对康的印象不太好,但是他对康提出来的“变法”,十分赞同,虽然张元济已经被传统文化浸润多年,但他并不抵触西学,反而兴致勃勃。

在为官的时候,张元济就曾经自学英语,还找人一起建立

通艺学堂

,为国家培养,拥有西方新知识的人才。

戊戌变法开始时,他便加入其中,而正是这年,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向光绪皇帝,保荐了他。

在张元济后来的回忆录中,他清晰地提到了这一段过往。二十八日(1898.6.18),天还没有亮,张元济等人就到了西苑,在朝房老老实实地等候。

朝房里除了他们几个变法之人,还有“

身兼将相,权倾举朝

”的内务府大臣荣禄,以及两个去外省做知府的官员。

荣禄架子十足,一副生人勿近的样子,但康有为却毫不在意,上前和他大谈变法,但荣禄只是有一句没一句地听着,似乎不置可否。

两人交谈了一会后,二位新知府依次进去,后面就轮到了康有为,他进去之后,大概有一刻钟的光景,就出来了,张元济是第四个进去的,那是勤政殿旁边一个小屋子,只有光绪和张元济两人。

光绪那天问了张元济很多,学堂的情形、以及学生人数、所学科目等细节,听完张元济的回答之后,光绪脸上难得有了笑意。他勉励张元济,一定要让学生好好地学,将来是可以为国家贡献的。

除了这些,光绪又提及一些近来总理衙门的事。

张元济在最后提到:

“问话语气,极为温和,但看他面貌,却殊欠刚健。”

……

张元济被光绪召见之后,对这次变法信心满满,但他却不知道,这次变法早就注定了结果。

戊戌运动还没开始多久,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便轰然发动攻势,以强硬的姿态,直接把这变法给扼杀在了摇篮中,光绪帝被囚禁,康、梁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而谭嗣同等6人在血泊中,惨然倒下。

就这样,这场只有一百零三天的变法,草草落幕。

后来,张元济反思道:在当时的环境中,戊戌之变法,失败是必然的,绝对没有成功的可能。可笑的是,当时他们这些人,斗志十足,HIA想要用变法来拯救国运,原来,这都只是梦想,是妄念……

拒绝孙、袁

戊戌政变后,虽然与康、梁等人并无深交,但张元济因为在维新阵营里,所以也受到了波及,最后被大清朝廷,打上了个“

革职永不叙用

”的罪名。

之后,通艺学堂被迫关门,并入了京师大学堂,而心灰意冷的张元济,离开了京城,前往了上海谋生。

在这个过程中,李鸿章的亲信,时任南洋公学督办的盛宣怀,找到了张元济,请他担任书院院长。

张元济看着这个邀请,心情复杂不已。他离开京城的时候,李鸿章就曾经派人找过他,张元济想到当时李鸿章也十分不顺,同样在人生低谷中,所以也就没有请他帮助。

但没想到的是,李鸿章最后还是帮了他。

张元济在南洋公学译书院留下后,开始负责翻译各国的书籍,

也正是这个机会,张元济开始了他传奇的出版业生涯。

1901年,张元济做起了代理公学总理。这时候,他仍然没有忘记办通艺学堂的初心,在他的促进下,一个公学“特班”应运而生。

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特班的资源,当真是有点“吓人”了,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蔡元培,出任了这个特班的总教习。

而这个班级的成员有哪些呢?

李叔同

、邵力子、黄炎培……

随便拿出一个,就可以让中国文学、教育界震荡一番。

不仅在培养国家人才上,张元济用了心,而在国家的印刷出版事业中,他也有极大的成就,以至于,后世人都称他为“中国出版第一人”。

那这番转变是怎么开始的呢?

在南洋公学译书院出来后,张元济便加入了

商务印书馆

说来,这件事情发生后,张元济的朋友都大吃一惊。张元济是谁?那可是前清的翰林,再怎么不济,在任何一个学院当个院长,那也是极为容易,怎么就去了个印书馆呢?

但张元济明显不这么想,他教书确实可以培养人才,但他做出版,却能影响更多的人,就像他曾经对蔡元培说过:

“出版之事可以提携多数国民,似比教育英才为要。”

……

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废除科举,发布了新学制。一时间,各地学堂纷纷涌现,张元济敏锐地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新学出现,最为急切的就是新教材。他现在能写教材,而且又能出版教材,那他一直想要教育国民的想法,不就可以实现了吗?

张元济立即组织专人编写教材,并且请了几位学识渊博的好友,一起推出了修身、历史等新式教科书。

这套教科书中,不仅彻底摒弃了所谓的封建伦理,而且还注入了张元济多年对西学的思考,在当时来说,张元济的这套教科书,可谓

开创先河

,非常难能可贵。

除了教科书之外,在他的带领下,商务印书馆还大量地出版了西方的书籍,以及西方的一些杂志。对当时被封建固化了许久的中国来说,可谓是一次极大的冲击。

书在传播知识上,有很多不可替代的功能,这也是张元济一直坚持做的事情。

国内第一部新式辞典——《辞源》;古籍《百衲本二十四史》、《四部丛刊》;严复的《天演论》,反正能够震撼国人心灵的东西,张元济统统都要出版。他要这把“野火”,彻底在国人的心上,烧起来。

而事实也证明,张元济做到了。他真的凭一己之力,影响了一个国家,戊戌变法中那个“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梦想,在此刻便终于不是泡沫了。

但这时,有两个让他十分意外的人,找到了他。

一个是当权者袁世凯,一个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

袁世凯找他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慈禧在70整寿的时候,来了一出“大赦天下”,因此张元济被断掉的仕途,又重新接了回去。

所以袁世凯就想把他找回来,但是张元济觉得,在这个时代当官着实无趣,还不如编一本小学教材,要来得舒心,于是便拒绝了。后来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再次请他出山,担任教育总长。

不过张元济,仍然是婉拒了。

……

至于孙中山,他倒不是为了请张元济出山,他此番前来,是为了自己的新书。

彼时已经是1919年。辛亥革命结束了8年之久,而以前那个如新生儿般稚嫩的商务印书馆,也已经变成了出版界的“巨人”。

此次孙中山找到张元济,就是为了请他,出版自己所著的《

孙文学说

》。自革命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孙中山就一直在撰写《孙文学说》,从整个书的内容来看,可以认为,它是其哲学思想的集中融合。

主要阐述的道理就是——“行易知难”。

不过,面对孙中山的请求,张元济却断然拒绝了。

本来像孙文这样如此传奇的人物,他的呕心之作,是没有一个出版界会拒绝,但张元济不知道为何,却拒之门外。

按理说,张元济和孙中山是有交情的,张元济出资资助过孙,而孙中山后面还和他一起,吃过饭。但就是孙中山央求他出版《孙文学说》的时候,遭到了他的一口回绝。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时的出版社部长高梦旦,觉得一旦给孙文出版了,那么商务印书馆肯定会被当时军阀政府找麻烦,所以他找张元济商量后,张元济便决定推却。

被拒绝后,看着自己的心血之作,孙中山的愤怒可想而知,他认为商务印书馆保守、反动,甚至是故意阻碍自己学说的传播。

于是,他在1920年发表的《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中,特地地斥责了一事情。连带着张元济,他心里也有些怨言。

但张元济也有难处,首先他希望商务印书馆能“

纯粹

”一点,能避开政治,就千万不要卷入其中。

其次,张元济也并非找借口,五四前夕,军阀当局对进步思想压制的手段,十分酷烈,而孙中山当时正遭到南北军阀的极力排斥,如果商务印书馆,这时出版了他的学说,那就真的是两头都得罪了……

劝降蒋介石

要说起张元济与老蒋的关系来,可真是有些趣味了。

淞沪抗战的第二天,出版界的“航空母舰”商务印书馆,便在日军轰炸下,变成了一堆废墟。

很难相信日本人,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

“轰炸几条街区没什么意义,消灭商务印书馆这样的文化重镇,才是重中之重。”

毕竟,在很多国人的心里,这日军和野兽没什么区别,怎么现在也懂得文化这种事情了?

惊讶归惊讶,商务印书馆损失惨重是千真万确的。这场轰炸,使得商务印书馆有1630万的经济损失,这在当时来说,可谓天文数字。

所以张元济对这些个日本人,是恨得牙根痒痒,所以在蒋介石政府消极抗日的时候,他亲上庐山,面见了蒋介石。

蒋虽然慷慨陈词了一番,但张元济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也就是那时,张元济开始对国民政府有了抵触的情绪。

而到后面,张元济与蒋介石的关系也变得十分微妙。

据历史记载,他曾经给胡适写过一封信,信中他说,蒋等新兴权贵其实就是“一班屠狗卖缯的”,打着革命旗号,却想要玩专制的把戏。

而最有名的,莫过于张元济在1956年,给躲在台湾的蒋,写下的劝降信。张元济让他别陷在过去,要多期望期望未来,默察时局,最好能放弃独立,早点归顺中央。

……

与毛主席同游天坛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在即。

毛主席特别邀请了张元济,来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这位近代杰出出版家,更是教育家的张元济,不仅经历了中国好几个政权的更换,更是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整理,做出了卓越贡献。

所以,

毛主席

早就想见他,现在战事已定,就是见面的最好机会。

就在毛主席满怀期待的时候,张元济也是无比忐忑。

他虽然一生见过不少当权者,政治家,以及国家首脑,但好像都没有如此紧张过。

在张元济抵达北京的时候,毛泽东先请他去游了一次天坛,与之同行的,还有陈毅、刘伯承等元帅。

一路上,大家倒是也相谈盛欢,突然休息的时候,毛主席问道张元济,早年在大清王朝做官的时候,是否来过这?

张元济看着雄伟壮观的天坛,似乎陷入了回忆,不过很快,他就爽朗地笑道:

“这里是皇帝敬天的地方,我这个小官,可来不了哩!”

毛泽东听了他的话,也是会心一笑:

“现在好哩,咱们都能来看了!”

后面毛主席,又提到了戊戌变法,以及光绪和他见面的情况,张元济一一作答,回答的时候,还补充了些,很少人知道的细节,毛主席听完之后,也是不断点头。

最后大家共同谈到了,商务印书馆,这个出版界“执牛耳”般的存在。

毛主席说,商务印书馆的书,都是一些极有益于人民的书,他曾经就买过商务出版的《科学大纲》,获益颇多啊,而且毛泽东还说,那本出版的《辞源》,他总是放在案头,时常翻阅。

听着毛主席的一字一句,张元济心里突然有了一种很特别的冲动,像是骄傲,又像是感动。

10月1日下午,张元济在毛主席的安排下,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

望着下面的人山人海,听着声震云霄的山呼海啸,张元济被大大地震撼了,这是他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的景象。

往事如跑马灯一样在张元济的脑海里,飞旋而过。戊戌变法的挫折、仕途的不顺、国家饱受的欺凌,这一幕幕涌上心头。

在回去的当晚,张元济

披衣而起

,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信中写道:

昨日会推元首,我公荣膺之选,为吾国得人庆也。英伦三岛昔以鸦片强迫售我,林文忠(注:林则徐的别名)焚毁,乃愿辄于半途,酿成辛丑条约之惨。桎梏百年,贫弱日甚,后虽设禁,终多粉饰。我公发愤为雄,力图自强,必能继前贤,铲此烟毒,一雪此奇耻。

……

而在后来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到新中国前,“袁、孙、蒋”仨人,哪个最好?

张元济想也没有想,答曰:

“毛主席最好!”

“我曾见过光绪,见过袁世凯,也见过孙中山,还见过蒋介石。光绪太懦弱;孙文虽有理想,但却还不够;袁世凯只能算是枭雄……

毛主席有学问,更有气魄,看到了毛主席,我才看到中国的希望。

本文地址:http://fabua.ksxb.net/news/7984.html    海之东岸资讯 http://fabua.ksxb.net/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3022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