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团要揉得软硬适中,捏花瓣时要轻巧,这样蒸出来的花馍才饱满好看。”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软件园社区,每周四、周五下午的“幸福工坊”总是十分热闹,花馍制作培训课上,社区“蒸蒸日上”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李大姐正手把手教居民王阿姨制作寿桃造型的花馍。王阿姨笑着点头:“从觉得自己‘手笨’到能做出像样的花馍,这变化我自己都惊喜!”粉白色的面团在她的指尖逐渐成型。
在这里,传统非遗美食不再是简单的果腹之物,而成为连接党群关系,激活社区治理的纽带。
软件园社区党委立足居民对文化传承与生活服务的双重需求,创新推出“城东味道”幸福工坊,以黄河口传统美食为纽带,通过手工制作花馍、水饺等特色食品,既唤醒居民对“家文化”的情感共鸣,又为社区治理注入可持续动能。
社区每周两次的花馍培训不仅传承了非遗技艺,更搭建了一个居民互助的平台。“蒸蒸日上”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李大姐本就是社区里的热心人,现在还成为了花馍制作“老师”。“以前总觉得退休后没事做,现在能教大家做花馍,不仅多了很多‘面点搭子’,日子也比从前热闹多了!”李大姐说道。
让社区党委书记王丽丽惊喜的是,已有学员开始尝试将手艺变现——居民刘小梅也是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她现在已经熟练掌握花馍制作技艺,正筹备开设手作店铺。“从零基础到能独立完成一笼花馍,幸福工坊不仅教会我手艺,也让我找到了创业方向。”刘小梅的经历,恰是幸福工坊带动就业的生动展现。
据统计,“幸福工坊”成立至今已累计举办90余场活动,吸引众多居民参与。
社区将“幸福工坊”精心打造为“家门口的公益基地”——不仅是居民学习面点技艺的课堂,也是传递温暖的“爱心驿站”。工坊常年为80岁以上老人寿辰、残疾人生日等赠送花馍蛋糕,累计惠及125户家庭。“去年我们为80岁以上老人免费送了56个花馍蛋糕,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王丽丽感慨道。
从一团面到一笼馍,从培训到治理体系,“花馍”不仅温暖了居民的胃,更凝聚了社区的心。
软件园社区的幸福工坊正是开发区基层治理创新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中泛起层层涟漪。在开发区,一团面、一根针、一场协商会等平凡物件与场景正成为解锁社区治理难题的金钥匙。从“舌尖上的党建”创新到社区“微阵地”贴心服务,从“积分兑换”激励机制到“数字赋能”智慧治理,开发区正以文化为纽带、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党建与治理深度融合。
蒸笼里的花馍即将出锅,香甜中藏着基层治理的密码,当非遗技艺成为居民共同的记忆符号,当志愿服务从“一份工作”变为“情感联结”,在这里,每一份参与、每一次协商,都在为幸福生活“加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