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手机时,你是不是常被“惊天反转”的标题勾住,点进去却发现内容“注水”严重?对那些为博眼球编出来的“热点”,是不是越来越提不起兴趣?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6次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互联网普及率79.7%。海量用户让信息飞得更快,但内容生态也跟着迎来大考。
一场“流量冲刺战”打下来,好的内容在流量加持下,在短时间内带来关注;但也有只想获得大量关注,片面追逐流量,那么副作用也会加速积累。
“标题党”正在啃噬信任。点开“惊天反转”的标题,内容却没半点干货,甚至跟标题八竿子打不着——这就是“标题党”的日常。从标题刻意误导到内容完全失实,表面是耍小聪明,骨子里是一步步背弃真实性。长此以往,公众的信任会一点点被磨没。这不是吓唬人,而是媒体生态真实发生的“塔西佗陷阱”:一旦没了公信力,说真话也没人信了。
“情绪消费”把内容掏空了。流量思维下,信息生产者总爱选成本低、刺激强的内容。比如盯着热点跟风发,几十个号内容雷同“撞稿”;或者专挑矛盾冲突、极端情绪的话题,把复杂政策分析和深度议题丢在一边。结果呢?天天刷信息,刷完啥也记不住;看似“信息过载”,其实“价值空心”。内容成了情绪的调味剂,早丢了该有的公共服务功能。
从“假新闻”到“媒体失信”。有的账号为蹭热点、博关注,直接编造事实、剪辑视频、混淆真相。一开始只是“夸大其词”,后来干脆“无中生有”。某网红博主“在法国巴黎捡到小学生秦朗丢失的作业本”视频,全网传了数亿次,竟是场彻头彻尾的伪造。这种“伪热点”不光浪费公众注意力,更挤占了真实新闻的传播空间,会误导公众对社会现象的判断。这种“社会认知偏差”,影响的不只是媒体,甚至可能左右政策判断和公共决策。
某网络主播“学新闻学没出路”的感慨,本质上正是对这种生态的忧虑:若新闻可以放弃真实性、客观性,那么新闻教育所强调的“专业主义”“社会责任”,又该何处安放?
一个时代既需要流量的热度,更缺不了内容的温度。现在发声的门槛是低了,但想让人记住,标准反而更高了。真正能打动人的,从来不是花里胡哨的包装,而是扎在现实里的深耕。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fabua.ksxb.net/file/upload/202509/01/14254299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选题里的暖心底色。选什么题,不只是写什么的问题,更藏着站在哪看、为谁而说的心思。信息越杂,越要回应时代的关切、接住人民的需求。一个有温度、有价值、有担当的报道,自然能戳中更多人。2019年央视发的那个新闻,铁路司机郝康和女友——列车乘务员雷杰春节在站台就见了1分52秒,刷爆全网,大家都在为坚守岗位的人点赞,现在想起来还让人心里暖暖的。在渭南,我们也一直盯着“普通人”的光:“微光”“我和我的渭南”系列里,有乡镇干部、年轻创业者、非遗传承人……这些真实的故事里,能闻到泥土味,看到汗水,触到梦想的光。
好内容下足真功夫。优质内容不是堆数据、贴标签,关键在“准、深、实”三个字。1935年,范长江走遍川甘青,写出《中国的西北角》,打破封锁报道了红军长征真相,揭露了军阀劣迹,让国人看清西北的苦与革命的火。这位新闻前辈用脚量土地,用笔守真实,这才是对内容该有的较真。现在信息碎片化,更需要这样有分量的东西。从泥土里刨问题,从生活里找逻辑,新闻才能变成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器”。
《向新而行》剧照(图源:与辉同行公众号)
创新表达收获“年轻的共鸣”。优质内容,不等于刻板说教,灵活的表达,会让内容更“好看”、更“好懂”、更“好记”。短视频平台上,不少主流媒体就靠“小切口讲大主题”圈了年轻人的粉。人民网的微短剧《钱袋子保卫战》,用剧情演反诈,把警示教育和年轻人的距离拉近了,20集就收获400多万赞。新华社和董宇辉合作的《向新而行》,实地体验加深度记录,把风土人情和发展变革拍得真真切切。它们的成功,正是“主流表达”和“时代语言”搭了桥——内容内核没变,表达方式换了,内容的深度和流量的热度,本来就不是二选一的题。
我们或许都曾在这个信息洪流中被“带跑偏”,但喧嚣之后,更需要一份冷静的反思:互联网的流量加持下,内容何以为王?
内容构筑核心价值。“内容为王”不是空话,在流量的各种玩法里,只有内容能沉淀下真价值。它装着公共信息,牵着舆论走向,影响着大家怎么看世界。当身边都是“热搜冲浪”,更得有人肯下“慢功夫”;当大家看腻了千篇一律的娱乐化内容,就更需要有价值、有方向、有温度的好内容来校正节奏。
流量是好内容的翅膀。我们不反感流量,甚至可以说,好内容要被看见,流量少不了,不然真成了“酒香也怕巷子深”。但不能搞反了,要是一门心思跟着算法跑、追着热点赶,内容早晚会被流量带歪、带变味。理想的状态是,内容带着流量跑,流量帮着内容飞,让优质内容通过流量被更多人看见。
导向为魂引领航向。“文者,贯道之器也。”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报什么、不报什么、怎么报都包含着立场、观点、态度。媒体人不仅是“信息的搬运工”,更是“价值的守门人”,导向之于内容,如同航标之于船舶,是穿越风浪时不被偏航的关键。而健康的新闻生态,不能光靠媒体“自嗨”,还要公众一起参与。公众也可以成为“守门人”,对扎实内容多点赞、多转发;对真假不明的“爆款”多想想、多查查,用一次理性点击,一条真实评论,让优质内容“上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内容为王”是新闻行业的生存之道,而流量也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谁主导谁。可以少些“转瞬即逝的流量”,多些“打动人心的内容”;可以不靠“情绪刺激博关注”,但能用“温度与真实赢口碑”。因为最终定义新闻价值的,从来不是流量多少,而是那些写进时代记忆的故事。
(渭南市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