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四届人大常委会二十七次会议就《重庆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
在审议草案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形成共识:草案事关市民生活、身体健康,以及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草案对小作坊、小摊贩的从业人员也有规范和提升的作用,盼望草案能及时出台并早日实施。
常委会组成人员古富香认为,该条例一旦实施,有助于促进食品小作坊、小摊贩诚信体制的建设,诚信机制的形成。让这些经营者切实树起诚信自律的意识。说细点,对大家今后夜生活时,吃什么喝什么都有很大帮助。
常委会组成人员韩鸣说,此时讨论这个草案非常有意议,牵涉到千家万户,“我的孩子们都是吃烧烤长大的。”虽然大家都爱吃,然而又担心烧烤的卫生条件,非常矛盾。希望尽快出台实施这个条例,“我还担心两点,对食品从业人员要加强宣传引导、管理执法也一定要到位。”
常委会组成人员龙华说,老百姓经常说,摊摊做出的东西才是最好吃的。这种小作坊、小摊摊虽然没有办理各种证件,但因其美味可口,有很强的生命力,受市民喜爱。可是面对“又脏又好吃”的摊点,市民内心其实是矛盾的。这些摊点也确实需要规范,保留美味远离脏乱差。条例在此时应运而生,非常及时和必要。本报记者 杨野
调查
街边小摊没挂健康证,无防尘措施
昨日,记者在沙坪坝、渝中区、南岸区随机选择多个地点,对街边食品摊贩进行实地查看。如果按草案的要求,这些摊点多数不达标。
在记者走访的经营场所中,卤菜类摊贩防蝇防尘等设施比较到位,摊下会点然蚊香,桌面上卤菜用防蝇罩罩住。摊主在接触卤菜时,会戴上手套。
而一些凉面、凉虾以及早餐摊点则基本见不到这些设施,有的只简单用一张毛巾盖住凉面。在江北某地铁站口与公交车换乘站,三四个早餐摊分别卖稀饭、包子、油茶等,但卫生状况堪忧,离摊点几米远就是车水马龙的公路,汽车飞奔而过卷起灰尘,但这些摊点并无防尘措施,装稀饭的大锅、各种一字排开的咸菜盆,均不见遮盖物。
在渝中区解放西路附近的两家烧烤摊点,生意较火,但依然见不到防尘措施。各种生鲜菜品裸露在盘中,苍蝇时而停留在菜品上。“没事,这些是生的,还没烤,一烤就高温消毒了。”面对记者的质疑,摊主轻描淡写地说。
针对草案第二十九条第三项要求“从业人员保持个人卫生,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经营的人员持有健康证明”这一条,大多数摊点无法满足要求,个别摊主表示有证但未随身携带。
而在南坪万友七季城附近,一家幼儿园门外的广场上,有两三名挑着担子的食品摊贩卖凉虾、冰粉、稀饭、凉面,而他们与幼儿园大门的直线距离不足50米。对不得在学校周边50米范围摆摊的说法,几位摊主表示不知情,“如果有要求,我们会照办,不进入50米内。”但他们也提出:“这个要求是否分时段?比如晚上学生放学后或暑假期间,根本没有学生,我们也不能在这里摆摊吗?”另一位摊主表示:“我们如何确定距离有50米,我还要随身携带皮尺吗?”本报记者 杨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