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盛会吸引了超过80位AI领域的演讲嘉宾和千名AI相关从业者参与。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论坛、互动展览和晚宴派对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非凡资本为参与者打造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AI行业交流盛会。

本场圆桌会议以《AI应用:全球化破局与海外市场本地化突围》为主题,主持人是Intelick CEO 朱鹤,嘉宾包括:网旭科技 创始人&CEO 吴壬舟、MiniMax 国际业务总经理 Linda、EasySite AI CEO 栾晓锐Ray、零一万物 前海外增长负责人 齐薇。以下是圆桌讨论的核心内容。
1. AI产品出海策略与渠道选择:
· 多渠道融合:成功的AI产品出海需要结合多种营销渠道,包括广告、红人营销、SEO、SEM等,同时探索新兴渠道如Product Hunt、LTD(lifetime deal)和Facebook Group等。
· 渠道匹配产品:不同产品适合不同的营销渠道,例如生产力工具类AI产品更依赖搜索引擎广告,而娱乐类APP则更适合通过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进行推广。
2. 本地化与全球化:
· 本地化运营:进入新兴市场(如中东、日本)时,需要进行深度本地化,包括营销素材、定价策略、产品功能及模型优化等,以适应不同市场的用户需求和文化习惯。
· 全球化布局:尽管关注本地化,但仍需保持全球化视野,通过多语言支持、全球节点部署等方式,服务全球用户。
3. 产品价值与用户体验:
· 产品为核心:无论营销策略如何变化,优质的产品始终是成功的关键。强大的AI模型能力、创新的产品功能和卓越的用户体验是吸引和留住用户的基础。
· 用户反馈与迭代:通过早期用户反馈不断优化产品,快速迭代,以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4. 创新与效率:
· 创新营销策略:采用创新的营销策略,如利用Product Hunt发布新产品、通过LTD吸引早期用户、在Facebook Group中发起有价值讨论等,以低成本获取高质量用户。
· 高效运营:通过精细化运营,提高获客效率和用户留存率,例如通过SEO优化提升自然流量,通过精准广告投放提高转化率。
5. 第一性原理与持续创新:
· 第一性原理:在AI领域,传统的互联网产品方法可能不再适用,需要基于第一性原理进行思考,从产品本质出发,探索最适合的营销策略和推广渠道。
· 持续创新: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技术趋势,需要保持持续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新功能,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6. AI出海机遇与挑战:
· 机遇:AI出海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增长潜力,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国家,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AI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 挑战:同时,AI出海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本地化难度、市场竞争激烈、数据安全与合规等问题,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市场洞察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朱鹤:目前我在易点天下公司,担任AI产品孵化和AI行业客户服务的工作。接下来,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在嘉宾们。
吴壬舟:大家好,我是吴壬舟,来自网旭科技。公司自2010年成立以来,一开始就专注于出海业务。直到2017年前,我们一直致力于海外市场,之后我们回到国内,现在国内业务占到三分之一。我们公司目前仍然专注于AIGC应用领域。我们曾开发工具软件,但自2019年转向AI后,我们现定位为AIGC应用场景的领先企业。我们的品牌Picwish在AZ16榜单上,去年和今年都位列Top 50。目前,我们有几款应用也发展得比较快。今天,我很高兴与大家交流。
朱鹤:确实,当我看到你们的产品时,我感到你们公司可能是上一波从APP工厂转型到AI APP工厂中最成功的之一。
Linda:大家好,许多在场的面孔可能并不陌生。我是Linda,负责MiniMax的国际业务。MiniMax是一家积极做底层模型公司,同时AI原生应用和B端平台也受到全球用户欢迎。在刚刚提到的A16Z榜单中,很荣幸我们领先可灵和Sora成为全球用户数最高的视频模型与视频生成平台—— Hailuo AI。此外,MiniMax也即将在视频、语音及音乐等领域的模型上做技术更新。最近,我们成为全球最先将视频、图像、语音等多模态集成到单一MCP server的公司之一。我们在海外的增长也十分显著。因此,今天我很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些见解。
朱鹤: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对AI行业没有那么了解。MiniMax有两款破圈的C端产品:Talkie和海螺AI。Talkie是最早在APP中获得大量收入和客户的AI原生应用,而现在的海螺AI也排在非凡出海榜单流量的第一位。此外,我注意到Talkie的web端也已经登榜。
Linda:我们还有许多其他产品。但是,相较于产品,如果在座的各位开发者在使用AI时最关注的点是底层模型的能力,我们拥有强大的模型能力,并且会第一时间将所有最佳模型开放给全球开发者。
栾晓锐:Hello,大家好,我是Ray,EasySite AI的CEO。我们专注于AI应用的开发。提到海螺,我经常收到它们的营销邮件,感觉很亲切。实际上,我们公司是2024年开始运营的,是一家成立一年半的新兴公司。在此之前,我在字节跳动担任二手车业务的负责人。我们开发了两款产品:第一款是NewOaks AI,专为海外中小企业SMB提供售前和客服机器人;第二款产品是EasySite AI,这是我们近期重点推广的一款产品,它与市场上流行的Vibe coding,即氛围编程相匹敌。大家可能比较熟悉Bolt New和lovable,我们其实是Bolt New和lovable的一个替代选择。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人在AI时代都能成为产品经理,能够一键生成自己的网站,甚至是APP。我们发布的另一个slogan是“ship AI APP that can ship revenues”,即我们的AI产品能够帮助用户实现盈利。。
齐薇:大家好,我的title与其他人不同,不仅长度不一,我还有两个title。因此,我认为AI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因为人类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我在过去两年中在一家独角兽公司工作,我们做的是生产力工具。在此之前,我曾在一些互联网大公司和创业公司工作过,包括快手和阿里猿辅导等。我主要负责海外渠道,例如social media渠道的投放和网盟等渠道,积累了很多经验。我的职责是确保公司的盈利。
朱鹤:今天的主题是想讨论一下,大家在台上都是在海外深耕在营销增长和产品方向的,他们也找到了自己的很多擅长的或者说ROI特别高的营销渠道。所以今天想重点讨论一下相对比较务实的话题。我知道齐最擅长的是社媒红人以及非英语的新兴国家,你可以介绍一下这些国家哪些渠道的经验,或者是ROI大概能有多少。
齐薇:虽然我无法透露具体数字,但整体逻辑是这样的:许多出海产品或独立开发者在出海时感到困惑和迷茫,因为海外的渠道众多,而他们往往不甚熟悉。例如,对于Twitter,很多人可能不清楚英语用户群体是如何划分的,包括博主等人群。同样,对于YouTube,尽管投入几千美金,但效果难以预估。此外,对于一些广告渠道,他们同样缺乏了解。有的人可能会慢慢尝试,比如通过Reddit发布内容进行营销,他们觉得有些许亮光。然而,当他们考虑扩展渠道时,却不清楚自己应该专注于内容创作、广告投放,还是进行SEO。另一种较为常见的错误做法是大厂的做法,即不加区分地使用所有渠道,先进行广泛覆盖,然后观察整体ROI。然而,根据我的经验,不同的团队有不同的策略,但都是基于对各个渠道的深刻理解。例如,我们通常会考虑的,比如付费广告与网红营销或内容营销,其实质都是通过内容形式触达用户。因为用户都在这些渠道上,我会看到广告,也会看到比如推特上的post,我也会去在youtube上看视频。
区别仅在于,应根据不同渠道选用适宜的信息和内容来触及不同层次的用户。例如,我们过去的产品作为生产力工具,面向外部用户,故首要的渠道便是搜索引擎,尤其是Google的SEM,成为我们的主流渠道。而娱乐类APP或网页版产品与之显著不同,其用户不太可能通过搜索来寻找产品,而是更倾向于在刷短视频或浏览小红书时发现有趣的产品。因此,选择的渠道存在显著差异。早期,我们确实通过搜索引擎获得了流量。在考虑扩大流量的过程中,我们曾考虑过使用展示广告。然而,我们发现两年前的展示广告,通过5秒钟或者是图片这种形式,并不能有效地传达相对复杂的AI工具产品的信息。因此,我们认为需要信息密度更高的渠道,例如YouTube、Twitter和TikTok。尽管这些主流搜索渠道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性。例如,TikTok以娱乐性为主,用户通常只关注十几到几十秒的视频,甚至越来越短,只有10秒以内。例如,Twitter上的帖子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两到三天,之后就不再具有显著的效果。而YouTube则是一个更长期的渠道,能够实现良好的长尾效应。你可能在两年前,甚至八年前上传的一个视频,由于它与Google的搜索系统相关联,所以当用户搜索时,它能像SEO一样,长久地为你带来流量。因此,我们早期观察到这些渠道具有差异化,并结合我们自己的web端产品,我们选择从SEM开始,再去做一些我们认为能够有效果的、可以带链接的渠道。例如,我们投入资源于YouTube和Twitter,而没有在TikTok上大规模投入,因为TikTok无法监测到流量数据。尽管如此,它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渠道。
朱鹤:Ray的擅长的渠道与你完全相反。我认为你擅长的还是三个比较主流的获客渠道:广告、红人、SEO,而Ray另辟蹊径,找到了三个非常小众的渠道,并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效果,分别是LTD和Facebook Group。请Ray分享一下。
栾晓锐:实际上,我想分享的是之前齐讲的很好的一点,他就是把主流渠道都做出来。然而,主流渠道存在一个问题:对于大厂或资金充裕的企业,砸钱效率是最高的。但对于我们这种初创型的应用型企业,我们采取的是bootstrap模式,即不拿一分钱。我的另一个策略是,即使不投入一分钱,也要获取流量和用户,甚至让用户愿意付费。因此,我们几乎在两款产品NewOaks AI和EasySide AI上只花了极少的宣传费用,大概总共不到一千美元。我的总结是采取了一种相当节俭的混合渠道策略,专注于自然流量,完全避免付费推广。尽管大家都知道这些渠道,但我自认为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我的产品发布首先会利用Product Hunt,这是一个新产品发布平台。无论产品好坏,第一时间让大众知道你的存在。第二,我认为渠道的前提是产品。因此,在产品定位明确之后,我选择通过Product Hunt来吸引第一批早期用户,他们不断为我们提供反馈,使得产品能够不断完善。直接投放自己的产品,根据我的经验,这种方式的效果通常很差。最近我们开始测试投放,发现通过投放获得的用户比自然用户转化率低很多。可能是因为我们规模较小,还未达到平衡点。我认为我的经验更适合早期产品。对比我们的第一个产品,在2024年,我在Product Hunt上发布了三次。。
朱鹤:分别是第三名、第二名和第一名。
栾晓锐:确实,我们团队都经历过从第三名、第二名、第一名,可谓经历颇多。首次获得第二名后,随着新产品的发布,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关键,结果六个月后发布新需求时,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懂了,但实际上却只拿到了第三名,还不如第一次发布时的排名。这是第三次,也就是两周前,我们痛定思痛,决定彻底梳理整个流程,精心制作所有营销视频。因此,最终我们成功获得了第一名。大家可能会说,Product Hunt上印度竞品数量太多,对吗?我们是中印两国在互相PK,可能实际上并没有多少真实用户。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你只要做好充分准备,明确产品定位,就能吸引到优质用户。
朱鹤:我来帮你暴露一下他。两周前,他赢得了日榜第一,当天就吸引了1500个注册用户,还获得了将近20个付费客户,这是个相当出色的表现。
齐薇:是否发现PH的付费率高于大盘的付费率。
栾晓锐:可能是因为他是早期用户,也就是早期使用者。如果他们喜欢你的产品,他们很可能会愿意付费。但我想强调的是,这背后实际上是产品本身的价值。实际上,我开发的前两个产品中,第一个产品耗费了我最长的研发时间,大约三个月。
朱鹤:上线之后。因此,我想提出关于PCF的问题。因为EasySite是一个AI快速建站工具,而Product Hunt上的用户主要是全球范围内的产品经理和marketer,他们正是最需要建站的人群。所以,当你的产品与这个渠道匹配后从而取得了这样的成绩。
栾晓锐:没错。对于我们这种B2B效率工具来说,获客成本通常非常高。我自己在谷歌上为SEM投放了几百美元,但一个注册用户都没有。然而,EasySite AI发布当天就吸引了1000个注册用户。我的第一个产品花了整整一年才达到这一数字。当产品和渠道相匹配时,你会发现转化率会显著提高。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渠道。当我们获得第一批早期试用用户后,实际上还需要通过付费验证。我们发现了一个效率较高的付费用户获取渠道,即LTD,也就是 lifetime deal。LTD与硬件众筹有些相似,都有一群热衷于新产品的支持者。通过我们的第一个产品,我们成功地建立了LTD渠道,初期单个用户的平均价格是49美元,且终身免费使用。然而,经过三个月的运营,价格提高到了1000美元,而且用户的付费意愿仍然强烈。
朱鹤:大多数人可能对“lifetime deal”这一概念并不了解。
栾晓锐:所谓的lifetime deal,即一次性付费后可永久使用该产品,它与订阅制不同,订阅制需要每月支付。许多早期使用者倾向于占便宜,他们认为这就像拼多多一样,能够以极低的价格购买到性价比极高的产品。因此,lifetime deal的核心用户群体是对技术有一定了解,喜欢尝试新产品,并愿意为服务提供反馈的消费者。实际上,lifetime deal的最大价值不在于通过它赚取多少利润,而在于吸引了一批对产品极感兴趣的用户,他们每天都会提供反馈,帮助我们改进产品。
朱鹤:确实,之前听你提到他们之所以频繁反馈,是因为购买了终身服务,担心如果停止更新,他们将无法继续使用。
栾晓锐:我们的客户非常担心我们会跑掉或倒闭。他们经常问我是否会出售公司。我明确表示不会。他们进一步询问我未来有什么打算?我的商业计划书是怎么写的?我回答说我们计划上市,这让他们放心,相信公司不会被出售。最后一种方法是利用Facebook Group。齐也提到了,不同的渠道适合不同的人,有的人擅长做YouTube,有的人擅长做TikTok。我们发现,由于我们的用户主要是中小企业,他们大多在Facebook上活跃,很少使用linkedIn。因此,我开发了一套FB Group的增长策略,通过在Facebook Group中发起讨论来吸引用户的关注,并引导他们注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
朱鹤:那怎么找到合适的group,发帖有什么要注意的?
栾晓锐:我认为找到合适的小组的关键在于明确产品目标用户,并确定他们常活动的场所。例如,我们的产品针对的是那些希望利用AI技术开发APP的用户,因此我们经常在相关小组中进行交流。但关键是要避免一上来就推销产品。我通常会先在小组内跟群主打招呼,寒暄一下,然后我会贡献有价值的内容。我发布的帖子都旨在为用户提供实用信息,而不是直接推广我们的产品。我最受欢迎的一个帖子是关于使用EasySide生成Ghibli风格网站的,我分享了网站截图和prompt,该帖当天获得了数百个点赞。
朱鹤:反而是没有直接给出网址,而是说明如果参与,应解决何种问题。
栾晓锐:确实,我发现不同group中的人们普遍缺乏的不是AI产品知识,而是如何恰当地利用AI prompt来解决问题,这正是他们的痛点所在。
朱鹤:好,感谢。Linda,你这个就太多可以讲的了。
Linda:我们既可以讨论C端APP也可以讨论B端。我举两个例子。海外很多用户知道海螺AI视频。作为一家模型企业,我们的产品以模型为核心,产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由模型本身决定。所以它跟Deepseek相似的是,我们在初期没有进行投放,完全是自然流量和口碑让模型和产品在海外走红。去年九月到十二月期间,MiniMax视频模型被评为全球技术最佳的AI视频生成模型,成为了其大量用户数的根本。
虽然这个故事不一定适用于大部分出海产品,但我认为分享这些经验主要是为了那些在座的创业者和从业者——一款优秀的产品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始终要坚持基本原则。
海外强调的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产品价值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消费者,在他们接收信息的所有渠道上讲述一个故事,而且这个故事要在短时间内抓住听众。叙事是营销和投放策略的核心。因此,我们的所有策略都基于第一性原理,从这个原理出发。
例如,我们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语音模型,其性能极为出色,超越了ElevenLabs的水平。那么,如何将这一价值传达出去?实际上,该模型底层的价值可能在于多语言和多情绪的支持。我们在X平台上发布了一个多语言多文化的演示视频,得到了几千个点赞,展示了模型在多种语言中的普世性和共性。欧美模型主要以英语为主,但对其他语言如东南亚语言、巴西葡语等的关注度却不足。因此,我们制作了一段世界通用的、具有普世意义的视频,让全球的主要语言都能通过AI说出来,并且带有当地的特色和口音。优质的内容,结合各种渠道,能够有效地触动用户。这是我们可能会比较致力于做的。从人类的共性和第一性原理出发,在每天计算ROI之外,从更高层次考虑问题,从而让品牌价值走得更远。
朱鹤:实际上,三位嘉宾的PCF策略从不同维度展开。第一个维度是海螺,它依靠模型一体的产品和创意内容,以及第一性原理,没有将精力分散在具体的营销策略层面。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三种主要的营销手段,尤其是红人SEO和SEM,来大量scale up获客。这种做法更符合独立开发者、中小创业者和初创企业的偏好,即在尽量不花钱的情况下,通过极致的策略获得快速反馈。好,今日的第四位嘉宾,由于他所从事的AI APP工厂涉及不同的产品和市场,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所以听听您的看法。
吴壬舟:尽管我们被称为APP工厂,但实际上我们的关注点非常明确。早期的APP工厂,我最早的产品叫站长之王,我在2008年至2009年间建立了数百个网站。所以你可以看到,初期我最大的流量来源仍然是独立站。目前,我们的独立站每天的访问量大约在40万到60万之间,其中不乏大量免费用户。独立站是我们最为关键的阵地。独立站,在2017年之前,我们不投入广告,但自2017年起,我们开始投放广告。目前,我们内部的战略思考是广告投放占比不超过30%,也就是三七开,七成。要手动创造流量。之前的嘉宾分享也提到了,手动创造流量,无论是通过prompt还是通过group,都是在手动创造流量。现在,随着manus和cursor等工具的出现,每个人都能轻松创建自己的网站。因此,我们内部有一个变化,即从产品经理到营销人员,都可以独立创建网站。创新的网站生成了一个问题,从而引发供需链的变化。供给端拥有优质产品,连接端拥有合适的渠道,而需求端的用户恰好存在痛点。这样就完整地实现了供需链的匹配,因此,这个机会比以往要多很多。这是我们目前在探索的一个方向。我们的产品虽然包含多个品种,但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细分市场的特定需求,并将其推向市场。另外,我们的服务面向全球。我们的网站上线了19种语言,同时还有十几个语言正在上线,我们的服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欧美和日本、韩国市场。例如,我们图像处理技术帮助一位日本某城市的鞋店店主处理其照片,虽然单个客户规模不大,但汇集起来的市场需求是可观的,这正是我们目前的市场策略。
朱鹤:海螺在新兴市场国家流量也是非常大的。
Linda:海螺AI和Talkie的全球流量都很大,包括欧美国家和新兴国家,在欧美的付费和商业化的确更好。我们也意识到,除了APP之外,现在web也重新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端口。工具类产品的web端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无需向APP Store支付费用。因此,我们每个产品都是针对不同的流量进行匹配,包括SEO。
朱鹤:我理解您的意思,您指的是在进行SEO优化之前,网站就已经获得了数千万的流量,对吗?
Linda:关于手工流量的获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做法。有些产品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来说话,而有些则需要对该市场了解的同学去联系KOL建立合作关系。在欧美地区,优质KOL不一定要钱,他们更希望获得early access 等特权。尽管联系的过程很费时间,但这种通过优质KOL获得的流量有品质,有忠诚度,做内容的用心程度也会很高。最近,我们发动所有使用我们模型的developers帮助我们制作demo和产品宣传,效果比我们自己做要好。所以,尽管营销策略千变万化,但其核心始终是不变的,而在于持续创新。
朱鹤:好,Ray,因为我知道你其实还是做美国、加拿大的中老年男人的生意比较多。那你现在有没有去尝试新兴市场?
栾晓锐:实际上,我们的用户一直包括中东地区,虽然占比较少,但中东地区的付费能力和意愿较强。相比之下,中东的Enterprise客户数量相对较多。中东地区的许多客户是印度人。因为许多印度人在中东工作,例如我们的一个客户就是印度人,他购买了我的产品,并向我介绍了他的公司,最终他的公司也购买了我的产品。中东在我的体验中算是新兴市场中比较好的,仅次于欧美和日本。此外,南美洲也是我关注的市场,比如哥伦比亚,虽然那里客户付费能力不太强,但他们也购买了我的产品。
朱鹤:齐比较喜欢研究中东、日本,这个你可以多分享一点。
齐薇:从我的角度来看,本地化实际上等同于制定国家策略。众所周知,北美市场付费率高,消费者的购买力强,因此北美市场无疑是战略市场,是必须进入的。但我们需要从两个维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一是该市场的流量成本是否足够低,即获取用户是否足够经济;二是该市场的购买力,即它的付费率是否足够强。在考虑这些维度时,第三个层面实际上涉及到除了数据层面,即考验直觉的时刻。哪些市场是真正有机会的,哪些是有门槛的。显然,那些被普遍关注的市场并不容易进入,而那些具有一定门槛的市场则蕴含着机遇。因此,从数据和直觉来看,我特别关注中东市场,普遍认为该市场具有较高的付费潜力,同时流量成本相对较低。去年和今年,我们开展了一些针对中东市场的campaign。中东的网红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头部网红通常拥有大约1000万的粉丝。有趣的是,与在美国购买同等粉丝量的影响力者所需的费用相比,在中东,你可以在非常便宜的价格上买到。中东市场用户对头部博主的忠诚度非常高,这代表转化率是足够OK的,这是中东市场的优势。然而,本地化并不仅仅意味着通过一个渠道就可以实现突破。我理解的本地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营销是否足够本地化,是否在培养本地网红,所使用的素材是否为本地化,定价策略是否能与本地竞争者匹敌。此外,关于产品方面,众所周知,中东地区的用户与我们习惯的方向相反,是从右至左阅读。因此,产品是否足够本地化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许多产品虽然提供了多语言支持,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当中东或阿拉伯国家的用户访问你的网站时,他们可能会发现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对网站和产品进行本地化处理,以适应中东用户的需求,这一点至关重要。更深入地探讨,是模型的本地化,即你的模型是否针对本地市场进行了充分的优化和训练。这三个方面是打造本地化产品的关键。最近,例如日本市场,相对来说是非常难以进入的。它属于易守难攻的市场,因为本地门槛非常高。一旦与合作伙伴建立信任,这种信任感会持续存在,他们不会轻易更换agency或合作伙伴。然而,用户间及对本地资源的依赖程度更为重要,这是我认为大家可能忽视的一点。
朱鹤:KOL都很清高,我们基本上去artery下来,愿意合作的极少,但是自来水又反而更多。
齐薇:确实,好的产品在日本也颇受欢迎。例如,有一位名叫Adobe的独立开发者,其产品在日本的流量非常大。
朱鹤:好,我们简短一点,每人用一个关键词给送给在座的准备出海或者已经在出海的朋友们。关键词和关键词的解释。
齐薇:我先来,我认为产品决定了增长的上限,而运营或策略则设定了增长的下限。
栾晓锐:我的关键词就是vibe coding,就赶紧大家氛围编程搞起来。我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让中小独立开发者和中小企业都能够负担得起,并且能够打造自己的marketing工具。因此,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我们计划每月发布一款新产品,未来所有新产品都将基于当前的EasySite AI生成。正如刚才那位嘉宾所说,以后AI产品的供给将会大幅度增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这将刺激用户需求侧对产品的渴望更加旺盛,这是一个积极正反馈的循环。
Linda:我的关键词是“第一性原理”。因为世界变化迅速,特别是在AI领域,传统的套路和互联网产品方法不一定适用。每家公司所开发的产品都有所不同,因此,第一性原理尤为重要。在进行第一性思考时,一个可以考虑的伙伴是运用你最常用的AI 助手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关于产品目标用户群,以及如何通过全网搜索找到有效的推广渠道,而不必参照现有的成功案例,因为每家公司的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基于自身产品与AI agent共同探讨。
吴壬舟:在AI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并且这一过程正在加速。通过发掘AI技术在特定场景的应用,选择合适的产品来解决用户痛点,并带给他们愉悦体验,我们便能取得初步的成功。
朱鹤:好,感谢。我给大家一句话就是AI出海不加税,大家一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