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等院校 四川大学 引导青年 创新活动形式 激发组织活力 构建主动式基层团支部建设体系 创新载体 贴近青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的组织化需求逐步增强,并且呈现出动机多元化、群体分众化的显著特点。目前广泛出现的青年社会组织已经深入到诸多领域,几乎涵盖了青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为青年社会组织的成长发展打开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可以预见,未来青年社会组织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和过去相比,共青团在青年工作领域将面临着来自青年社会组织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要想保持在青年工作格局中的核心地位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对于共青团组织来讲,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都不是必然形成的,也都不是能够必然保持下去的。在认真分析当代青年社会组织发展趋势后,我们总结出两大问题,一是青年的组织呈现圈子分散化,群体分众化的特点,团组织核心地位面临巨大竞争;二是基层团组织活力减弱,自我成长缓慢,发展思路不清晰。
共青团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委员会以党的十八大、团的十七大为契机,深入学习了党、团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勇于创新,认真分析,提出了“构建主动式基层团支部建设体系”的创新工作体系。
一、案例名称:
主动式基层团支部建设体系
二、创新主体
共青团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委员会
三、案例背景、起因
共青团中央于2013年6月17日召开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作的讲话中提到了共青团组织在时代发展下面临的巨大压力,即共青团在青年组织中的核心地位面临着巨大的竞争。这种竞争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青年的需求在改变,团组织如果想要保持其核心地位,就要切实为青年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另一方面,青年组织的涉及面越来越广泛,已经渗透到青年生活正的方方面面,共青团要想保持对青年的吸引力,就必须开拓其涉及面,从各个方面凝聚青年,增强青年的向心力。
为了应对这种竞争压力,我院团委在深入学习团的十七大精神,并对当代青年组织的现存问题、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深刻讨论、分析后,我们提出了构建主动式基层团支部建设体系,并将以下两点思路作为工作宗旨:一是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新,做真正满足当代学生需求的活动;二是发挥团委引导职能,用青年群体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根据这两点思路,我们充分利用新载体,充分发挥团委的引导职能与基层支部的主观能动性,为支部提供自主发展的前进动力,经过实践,收获了理想的效果。
在构建主动式基层团支部建设体系的工作中,主要参与人员有: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韩芳,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分团委书记戴婷婷,副书记汤博以及共青团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委员会组织部的全体人员。
四、案例类型及对象
构建主动式基层团支部建设体系是组织青年、引导青年、加强团员队伍及团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工作,其开展对象是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各个基层团支部。
五、案例详细介绍
(一)对当代基层团支部及我院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当今青年生活丰富化、多样化,青年的生活节奏加快,对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强。青年组织也已经渗透到青年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认为,应当围绕“立足服务基层,促进学生成长”这一主题,切实做好各方面的为青年服务的工作。
一方面,对青年个体,努力把握当代青年的新特点、新需求,重视细想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创新活动载体,同时将贴近青年的时政事件、校园热点和灵活多变、自由轻松的氛围努力引入思想引导工作中,让青年觉得一些过去看似“很红很专”、枯燥无味的话题实际上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努力把“大道理”转化为同学们易于接受的“小道理”,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另一方面,对于基层团支部,我们应帮助其理清发展思维,为支部注入自主发展的动力,引导支部建设。
(二)以点面结合为思路,创新载体为方法,构建主动式基层团支部建设体系
在具体构建主动式基层团支部建设体系时,我们围绕“引领”与“服务”两个关键词开展工作。“引领”是指针对每个团支部的特色和现有水平,提供有针对性的分类引导,用青年群体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服务”是指为每个团支部提供其需求的资源、平台及专业指导,做真正满足当代学生需求的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树立典型,营造创先争优氛围,构建以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创建单位为典型的榜样支部
为了发挥支部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支部积极性,发挥榜样力量,我们构建了一些典型支部,为其他支部提供典范,也为全学院营造了创先争优的氛围。这些支部中,有的是成绩优异、人才济济、又积极投身学生工作的,也有的是在文艺、体育方面连连夺魁。下面就一例进行介绍。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2012级103支部,在2012-2013学年被评为“四川大学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创建单位”。我院为每一个班级配备了名誉班主任,名誉班主任由在学术、科研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授担任。2012级103支部的名誉班主任由四川大学校党委常委、校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校党委副书记徐兰教授担任,徐老师经常与支部沟通,并组织一些活动。徐老师的教导为支部同学们提供了极大的动力,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学生工作方面,该支部同学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另一方面,我们注重对支部中精英的培养。本支部共有成员27人,其中,学生党员比例29.6%,学生干部比例51.8%,获得奖学金同学的比例占62.9%,其中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全年级9人),另外,该支部还获得2012-2013年度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行动优秀班级服务队、大二上学年班级平均分专业第一、“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创建单位”等荣誉。在全年级范围内,该支部起到了较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在2012级103支部的带动下,其他支部也陆续取得了一些成果,2012级301、302支部获得2012-2013学年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2012级102支部、401、402支部获得2013-2014学年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除了这些集体奖外,全学院同学积极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电气信息学院的同学们在四川省大学生乒乓球赛、定向越野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取得了省级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在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中一人获国际二等奖,三人获国际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三人获国家二等奖,两人获国家三等奖,在全国机器人足球大赛中12人获全国一等奖,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一人获国家特等奖,在第七届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一人获国家二等奖,五人获国家三等奖。
2.全面覆盖,全方位为支部服务,帮助理清支部发展脉络
如前文所述,经过深入分析,我们认为支部发展有两大问题必须解决,一是青年的组织呈现圈子分散化,群体分众化的特点,团组织核心地位面临巨大竞争;二是基层团组织活力减弱,自我成长缓慢,发展思路不清晰。针对这两点问题,团委务必要发挥好引导支部建设的职能,盘活基层,为基层支部重新注入发展活力。因此,我们通过团委组织部,用专业的视角去帮助基层团支部理清发展思维,让支部成长少走弯路。
(1)支部成长记录册
我们于2013年12月开展了“我们的青春记忆”支部成长记录册制作大赛,发动2013级各支部制作本支部成长记录册,成长记录册包含支部基本情况,支部文化基调,支部发展主题以及支部开展活动集锦。各支部能够在活动结束后长期使用该记录册,并向记录册中自由更新内容。支部成长记录册的诞生能够使支部成员直观见证支部成长,同时也帮助团支书把握支部发展脉络,不仅为青春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能从支部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支部成长记录册很好地诠释了“让支部成长有迹可循,让我们的青春有迹可循”。
(2)基层团支部项目化管理
目前大学基层团支部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还有各种资源未切实达到各团支部成员,支部成员不能充分共享学习资源、创业就业资源、社交资源、学习资源交流。例如,国家级大型等级考试、专业相关知识竞赛的资源及相关重要信息(如:报名时间及地点等),仅通过学校教务处网站进行公告,由于传播途径单一,易导致同学因消息疏漏而错过参加相关考试。此外,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机会有限。对大学生了解社会、进入社会及能力培养都存在弊端。
我院团委引导各支部围绕“完善基层团支委设置、扩充团支部职能”主题,创造性地在传统团支部结构框架内,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诉求,将团支部主动式项目化管理,设置团支部新职位,细化职位相关职能,并将青少年学习生涯规划导航、创业就业导航、青年舆情反馈与处理、学习资源交流途径等功能引入基层团组织,完善基层团组织职能,抓住青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学习成才、就业创业、生活交友、社会融入等几方面的问题,从各方面增强基层团组织服务能力,力争使团委服务覆盖全体青年的全部方面。团支委需树立团支部的服务意识,让每个团支部成员都得到关注与照顾。同时借活动方式提高团支部凝聚力与影响力,提高团支部同学满意度。
3.深度教育,贴近青年,产生立体化影响
我们发现,现今青年并不喜欢枯燥无味的说理式教育,为了贴近青年群体,用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将支部建设论坛作为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的新型载体,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他们产生立体化的影响。
目前,支部建设论坛已经举办了两届,分别是2013年2月举办的“网络团支部微博建设论坛”,和2014年3月举办的“凝聚社会共识,引领青年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研讨会。
(1)网络团支部建设论坛
相应团中央的号召,我院从2013年2月启动支部微博建设项目,向各支部下发微博账号,并以2012级为重点建设对象。论坛当天,2012级各支部团支书进行了微博使用成果展示、未来规划展示。其他同学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网络团支部建设方案,让大家真正觉得网络团支部正走进同学,贴近同学,服务同学。
截止到2014年3月,我院共建立支部微博65个,累计听众3397位,发布广播1147条,并已经在团情速览、教务通知、学生会消息、支部活动、生活贴士等各个方面融入同学生活。网络团支部建设论坛理想地达到了它的初衷,即通过创新宣传载体,把对青年的覆盖面做大,使宣传工作融入同学们的日常生活。
我院2012级107、108支部在2014年被评为四川大学“十佳班级团支部微博”。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研讨会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契机,我们在2014年3月开展了“凝聚社会共识。引领青年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研讨会,共有约120名2013级同学和约20名2012级同学参加。研讨会从老人跌倒扶不扶问题和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这两大社会热点发散,围绕十八大提出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概括,通过问卷调查、总结汇报、现场讨论、知识竞答等方式,了解同学们真实即时的思想动态,及时为他们纠错指偏,研讨同学们关于价值取向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研讨会通过创新活动载体,把“思想引导”这个点做得贴近青年,在这种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很多同学都参与到了激烈的现场讨论中,把抽象的理论与时政事件、校园热点结合起来,让大家觉得这些看似“很红很专”的话题,实际上离我们并不遥远。
(3)开展成效
总的来说,支部建设论坛对团员青年、基层团干、团支部三个层次都产生了立体化的影响。
对于普通团员,我们能够把握当代青年的新需求、新特点,了解他们思想动态,并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法去关心、帮助、引导他们。
对于基层团支书,首先是给他们提供工作思路,把握工作方向,逐步建成以团支书为主力带动,学院团委为辅助引导的建设体系;同时提供一个与其他团支书、团委学生会学生干部的交流平台,弥补团员代表大会召开时间少的缺陷。
对于团支部,在对团员、团干影响的基础上,帮助理清团支部间、学院团委与团支部间脉络,盘活基层,激发团支部自我建设动力。
4.多元发展,多维评价支部发展成效,鼓励个性发展
我们认为,在素质教育的大趋势下,青年更愿意去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个性成长,我们也不能以单一的标准对所有青年、所有支部进行评价,我们鼓励支部按照自己拟定的主题,多元发展,我们也对支部发展成效进行多维的评价,充分调动支部积极性,给予支部充分的成长空间,并对在其特色方面取得成果的支部给予肯定。
例如我院2013级第二支部,尽管该支部在学习成绩上并没有非常出色,但是该支部在我院于2013年10月、2014年4月举办的学院篮球赛、足球赛中双双夺魁,该支部编排的创新类节目“光影变奏曲”影子舞在学院迎新晚会上以其独特的新形式一炮打响,在十多个学院交流演出后又在四川大学2013-2014年度“聚力川大”团支部风采大赛并夺得第一名。同时,我们也尝试把在文艺、体育、科研等方面的成果纳入支部对考核与奖励机制中,形成多元化的展示平台,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元化的奖励机制,对有特色、有个性的支部成果予以充分肯定,鼓励支部按照个性充分发展。
除此之外,我院团委还组建了学术专业技术指导小组、文体专业技术指导小组、社会实践专业技术指导小组,确保能对支部的个性发展给予最大的包容,并能在极大的覆盖面下给支部专业的技术指导帮助。
六、创新工作
我们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点面结合和创新载体。即,以点面结合为思路,创新载体为方法的工作中心。
(一)点面结合为思路
为了同时解决团组织贴近青年和扩大团组织对青年的覆盖面这两个主要矛盾,必须以点面结合为思路。
在支部建设论坛系列活动中,网络团支部建设论坛就是在“面”上,将团委宣传工作借助微博这一平台迅速扩大影响力与覆盖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点”上,在“思想引导”上找到同学们易于接受的切入点,即时政事件与校园热点,用具体事例阐释抽象的价值观,让同学们能以小见大,从某一具体事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支部成长记录册也是一个“面”,这个“面”包含了支部所经历的一系列重要的“点”,包含了每一个同学在支部中的点点滴滴,整体来看是一个支部的发展历程,从细节来看每一位同学的青春也有迹可循。
(二)创新载体为方法
实践证明,选用正确的活动载体对活动的效果、影响力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引导支部理清发展脉络,我们举办的支部成长记录册活动中,记录册这一纸质载体的选择,使得支部发展脉络更为直观,同时各支部也可以按照喜好对记录册进行装饰。网络团支部建设借助微博在青年中的普及迅速扩大团委在青年中的影响力。支部建设论坛这种轻松自由的形式,能让同学们充分自由地发表看法。
每一次活动的形式与载体,都是我们在认真分析活动的预期目的与各种形式的不同特点之后选定的。而我们精心选定的活动形式,正在使我们团委的工作开展越来越贴近青年。
七、深度思考
在上述活动之后,我们对构建主动式基层团支部建设体系还有一些思考,对主动式基层团支部体系的未来也还有一些愿景。
我院团委希望将主动式基层团支部中的一些活动作为品牌活动,长期办下去。同时,应当将整个体系更加完善,一方面要升华活动内容,充分利用四川大学综合性高校的优势,继续丰富活动形式,拓展活动的实效性,争取开拓出多学科、多学院乃至多学校的平台;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加大调研力度,寻找青年最关注的问题、青年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机会,引导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并整合多元平台,做到线上线下齐互动。
八、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