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课文整理
进入期末阶段啦,大家复习的怎么样呢?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课文整理,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第一单元
《草原》
一、《草原》一文的作者是老舍,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后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奇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阅读第一段:
1、 这段话是先写所见,再写所感,初见部分又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的,下面部分是围绕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来写的,写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的特点,然后重点写了小丘,羊群等这样的景物。
2、为什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
答:因为草原的风光太美了,并且有着无限的乐趣,它们被陶醉了。
3、这段话中“这种境界”指的是清鲜的空气,明朗的天空,辽阔、碧绿的草原。
三、阅读第二段:
1、这段话中的前六句写出了草原的(辽阔、寂静)的特点。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蒙古族人民迎接汉族人民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这样形容非常贴切巧妙,因为写出了迎客队伍人多,服饰鲜艳的特点;他们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这句话把河比作带子,这样写的好处:既能表现作者看见河之后的惊喜、兴奋之情,又突出了河的清澈明静。
四、 理解句子:
1、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十分深厚,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惜别之情。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生动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天边。
《白杨》
1、《白杨》一文作者借(白杨)来比喻(边疆建设者),赞美了他们(服从祖国需要,扎根﹑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写法我们通常称为(借物喻人)。例如,竹子可以比喻(有气节,有骨气)的人,梅花可以比喻(坚强不屈,不怕困难)的人,花生可以比喻(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计较报酬)的人。
2、爸爸的神情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3、理解爸爸的话:
“白杨从来就那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从这句话中看出白杨的外在特点是:(不择环境,适应性强;不惧灾害,生命力顽强;生长迅速,高大挺秀) 内在的精神:一、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不怕困难、坚强不屈。
4、理解句子: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几棵小树”就是(建设者的后代)。“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就是(建设者的后代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茁壮成长),这句话的意思是(爸爸自己已扎根、献身边疆,希望自己的后代像小树一样成为边疆的栋梁之才)。
5、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第二单元
《古诗词三首》
一、《牧童》一诗是唐代诗人吕岩写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其中一个“铺”字写出了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弄”字写出了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六七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这首诗表达了牧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生活。
二、《舟过安仁》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
诗句“怪声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写出了渔船儿童的顽皮淘气,我还知道他的作品《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刻画了渔船上的孩子聪明、顽皮、天真的特点 。
三、《清平乐. 村居》
这是一首词,词牌名(清平乐),题目是(村居)。是(宋)代的(辛弃疾)写的。
诗人以简练的笔调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的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四、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1、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蓬头赤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五、理解诗句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原野,放眼望去一望无垠,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2、怪声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欢喜的是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摘下的莲蓬。
4、《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
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
《冬阳童年骆驼队》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篇课文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写的小说《城南旧事》。这部自传体小说,笔调(朴实)、(纯真),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的(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
2、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四件事:看骆驼(咀嚼);和爸爸谈骆驼脖子(挂铃铛的事);想为骆驼(剪驼毛);好奇地问(骆驼夏天哪去了)。这四件事中,我最喜欢读第(1)件事,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幼稚、天真),这四件事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文章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骆驼的怀念及对童年生活的眷恋)的感情。
3、阅读第4段:
(1) 写骆驼外貌和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 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
(2) 这段话主要写我看骆驼咀嚼的样子,可用词语认真仔细、神情专注来形容,可见我观察非常细致,我看骆驼咀嚼时,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从中感受到作者天真好奇、爱模仿。
二、理解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这样写突出时间过得很快,童年一去不还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韧劲、有毅力,坚持不懈就会成功,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
《童年的发现》
一、本文的作者是(俄)国(费奥多罗夫)。
二、《童年的发现》一文中 ,“我”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三、最后一句“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的含义: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哥白尼、伽利略等都有这样的遭遇;其二,“我”用幽默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单元
《杨氏之子》
一、 杨氏之子是(语言机智幽默,思维敏捷)的人。
二、 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谈轶事小说。
三.、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孩子在姓上做文章,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四、我会用成语夸一夸杨氏之子:
能说会道、出口成章、对答如流、伶牙俐齿
善于言辞的成语还有:
口若悬河、能言善辩、头头是道、振振有词
《晏子使楚 》
一、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先写事情的起因: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以显楚国威风);接着写事情的经过:(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应答)可以用小标题概括为(进城门)、(见楚王)、(赴宴会)最后写事情的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从文中我体会晏子是一个(反应敏捷、智慧超群、能言善辩)的人。
二、理解句子:
1、这是一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答:如果让我钻狗洞,楚国就是狗国。)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答:先贬低自己,再贬低他人,说明楚国是个下等国)
3、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答: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
这一句话中前一个“水土不同”指(水和土壤等自然环境和气候不同)后个“水土不同”指(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不同。)
三、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举袖成云)
2、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挥汗如雨)
3、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摩肩接踵)
我还知道表示人多的成语:(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高朋满座)
四、楚王本想侮辱晏子,可是听了晏子的话后只好打开了城门迎接晏子,这真是:
偷鸡不成——(蚀把米)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四单元
《再见了,亲人》
一、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回国时和(大娘),(小金花),(大嫂)等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其中,前三个自然段的写法非常相似,都是先写(志愿军战士劝慰的话)再写(令人难忘的往事)最后表达(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伟大友谊。
二、阅读第一段:
1、联系上下文想想,“雪中送炭”中的“雪”具体指(在志愿军战士急需食物的情况下)“炭”具体指(打糕)“雪中送炭”的意思是(在志愿军战士急需食物的情况下,朝鲜老妈妈冒着生命危险给他们送来了打糕)。
2、这段话中具体写了朝鲜大娘为中国志愿军做了哪两件事?
第一件事: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昏倒路旁。
第二件事:大娘为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
3、这段话表达了(朝鲜人们对志愿军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4、能概括这段话的句子是(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5、“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句话中的动词是(带,顶,冒,穿,送)。
三、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2、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可是,跟志愿军叔叔数分别的今天,你不应该落泪。
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桥》
一、《桥》一文,让我们认识(忠于职守,无私无谓,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支书。
二、当小伙子被洪水吞没时,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展开想象,写写他当时可能喊什么。展开想象,写写他当时有可能会喊什么。
答:他可能会喊:“儿子,对不起!你我都是党员,爸爸也是迫不得已呀,为了大家,我只能舍小家。
三、句子理解 :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这个句子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雨水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爆发做铺垫。)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个句子把(老汉)比作(一座山)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座山就是人们获得新生的靠山) 。
3、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写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4.文中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感动的理由: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在危急时刻,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危险和困难留给了自己和家人,这种先人后己的思想,太伟大了!
四、本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多用简单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2、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来增强表现力。
3、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五、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
一是在洪水狂奔而来之时,木桥是唯一的求生之路,它挽救了村民们的生命; 二是“桥”有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义。在危急时刻,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个自己,他用身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梁,这是一座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第五单元
《将相和》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将相和》中的“将”在这里应读(jiàng),“将”指(廉颇)。“相”在这里应读(xiàng),“相”指(蔺相如)。“和”在这里意思是(和好)。全文讲了三个小故事,可用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来概括,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做事果断、顾全大局、爱国)的精神,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爱国)的品质。“将”“相”和好如初的主要原因是(他们都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二、本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是(司马迁),这部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书中成功地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
三、理解句子:
1、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理直气壮”的意思是:(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蔺相如说话“理直气壮”是因为(他手中有璧,心中有底)
从这句话中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话的意思是(秦王我都不怕,不会怕廉将军)。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国家的利益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有着密切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这句话表现了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
3、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描写廉颇动作的词有(脱、背、请罪),从这句话中看出廉颇(知错就改、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性格特点。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我还知道小说中的其他故事,如(桃园三结义)和(火烧赤壁)。这篇课文以借为主线,先写了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诸葛亮,让他三天造好十万只箭),再写了借箭的经过:(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了借箭的准备,然后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最后写了借箭的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这个故事中表现在1、(知人心)2、(知天文)3、(晓地理)三方面。从这个故事中看出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有胆有识、才至超群)的人。
《景阳冈》
《水浒传》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施耐庵),写的是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起义的故事,课文(《景阳冈》)就是选自《水浒传》,我还知道小说的其他人物。如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等。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节选(《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我还知道书中的主要人物是(孙悟空)、(唐三藏)、(猪八戒)等。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
一、《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一文告诉我们古代采用(烽火)(人报信)(漂流瓶)等形式传递信息,我还知道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鸽子)(马)。
二、《因特网将世界接连成一家》一文告诉我们传递信息的方式 古代(靠邮差的长途跋涉) 近代(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现代(电话,电报) 当代(计算机网络)。
三、调查报告的格式
题目,关于XX的调查报告(可分正副标题)
正文:
1、问题的提出(调查的原因)
2、调查方法(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上网走访等)
3、调查情况的资料整理(调查过程)
4、结论
5、应对措施(可有可无)
第七单元
《人物描写一组》
一、《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的作者是(徐光耀),选自儿童小说(《小兵张嘎》)。刻画出小嘎子(顽皮、机智、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主要抓住小嘎子的(动作)描写。从中体现了胖墩儿(沉着、冷静)的特点。
二、《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的作者是(吴敬梓),选自(《儒林外史》),作者主要以(讽刺)的手法刻画人物。刻画了严监生(视财如命的吝啬守财奴)的特点。文章主要抓住了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来描写的。
三、《“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的作者是(曹雪芹),选自(《红楼梦》)。刻画了王熙凤的(美丽俊俏 、阿谀奉承、察言观色、口齿伶俐、见风使舵)的个性特点,主要抓住了王熙凤(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
第八单元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的作者是(季羡林),作者主要从(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两个方面去写。
二、阅读第3、4段:
1、 “颇”的意思是(很;相当)。“耐人寻味”的意思是(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2、文中描写花多而美的词语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样的词语还有(百花齐放)、(百花争艳)。
3、文中的“这一种境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具体表现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说它“耐人寻味”是因为(只有“我为人人”做到责任和义务,才能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或者:因为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家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4、“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举例理解(别人把自己的书放进图书箱里,这时我看别人的书,这是人人为我;我也把自己的书放进图书箱,这时别人看我的书,这是我为人人)。
5、“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的意思有两层意思:(①花还和以前一样美丽;②人们的心灵还是那样美)。
《威尼斯的小艇》
一、《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作者是(马克吐温)。
二、威尼斯的小艇在构造上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1、长度为(二三十)英尺,“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 。
2、制作比较讲究,“船头和船艄向上(翘),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3、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4、船内舒适自在,皮垫子像(沙发)一般。
5、作者把威尼斯小艇比作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作者把小 艇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的(船头和船艄向上翘)的特点。作者把小艇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行动轻快灵活)的特点。
三、阅读第三段:
1、“操纵自如”的意思:课文中指船夫驾驶小船熟练灵活,得心应手。
2、这段话是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句话写的,这句话成为(总 起)句,起着(总起)的作用。
3、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体现在(遇到拥挤时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 方平稳穿过),(急驶时做急转弯)三方面。
四、课文第六段写了“威尼斯的夜晚的寂静”主要是为了突出(小艇是威尼斯的 重要交通工具。)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2.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生字
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
4.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书内容人教版
5.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五单元作文
6.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人教版
7.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内容预习要点
8.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书人教版
9.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二单元作文
10.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课文整理】相关文章:
小升初语文基础知识重点整理复习07-25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草原课件06-13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白杨》教学设计08-29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草原》教学设计06-05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草原教学设计06-05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白杨》教学设计06-05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牧童》教学设计06-05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桥》教学设计06-06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景阳冈》教学设计06-06
本文地址:http://fabua.ksxb.net/quote/7139.html 海之东岸资讯 http://fabua.ksxb.net/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