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公司  企业  中国  快速    上海  行业  设备  未来 

“女人追求的不是成为女人,而是成为完整的人。”|波伏瓦64岁自述

   日期:2025-01-12     移动:http://fabua.ksxb.net/mobile/quote/7403.html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在1949年的法国,波伏瓦出版了她的重要的女性主义作品——《第二性》。在这本书里,她提出了远超时代的极富前瞻性的观点:“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女人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

她说,这个社会在塑造所谓的女性气质,掌握了权力和话语权的男人规定女性该如何、不该如何,要求女人“像一个女人一样”行事。就连在童话故事里也是如此,男人可以去远征、斩恶龙,但女人就只能做永远等待拯救、等待被爱的公主。

她说,女人是文明设计的产物,她们被设计成为客体、附庸,成为永远次于男性的“第二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这些远远超出当时时代认知的观点,让波伏瓦的《第二性》在世界范围内收获了巨大的影响力,以及巨大的争议。

为什么她能在上个世纪写出如此有力度的女性主义作品?

是什么让她敢于对抗整个时代的价值观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法国作家、哲人、女性先锋——波伏瓦。

01

“我绝不让生命屈从于他人意志。”

1908年,西蒙娜·德·波伏瓦在法国巴黎出生。

这是一个守旧、富裕天主教家庭,父亲是没落的贵族,母亲则是银行家的后代。但是,由于战争爆发和银行经营不善,他们很快就遇到了经济上的窘境——祖父经营的银行破产,他们失去了经济来源。

波伏瓦一家搬进了一间连自来水都没有的小公寓里。父母时常因为钱吵架。父亲开始酗酒、出轨,母亲则为了这个家牺牲付出,忍气吞声,节衣缩食。但她的性格变得越来越严厉,对波伏瓦的道德管教越来越苛刻。

波伏瓦的少女时代是无比压抑、矛盾、痛苦的。

但好在,她还有阅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哲学、文学,她在书籍中找寻慰藉自我的道路,并深深爱上了哲学。她想进入大学深入学习哲学,可是当时哲学最好的巴黎高等师范并不招收女学生。

彼时的法国,女性拥有的权益少得可怜。

19世纪的法国,女性没有投票权,没有自己的银行账户,甚至无法签署文件,基本不能工作,即便极少数人出门工作了,工资也会由丈夫收取,她们只是自己丈夫的附庸。

但同样也是在19世纪,法国女性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1861年,第一个法国女性通过了中学毕业考试,从此有更多的法国女性获得学位。她们开办专门提供给女性的学校,鼓励女性接受教育、出门工作,实现真的独立。

到了20世纪,虽然法国女性权益依然很少,但已经开始有少数几所大学招收女学生了,索邦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波伏瓦进入了索邦大学学习。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她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极有时间规划、极其优秀的人。在索邦大学,她同时进修了数学、文学和哲学,为了把每一门都学得好,她压缩自己睡眠等时间,就连吃饭的时候也带着书。

然而在父母眼中,她的优秀不过是她作为一个女人能更好嫁人的筹码。

母亲非常希望波伏瓦能够嫁给表兄雅克。

从前,她也渴望过婚姻。她认为结婚能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同时,身边的朋友都结婚了,结婚也能排解自己与身边人格格不入的孤寂感。

但是随着她思想的成熟,她渐渐开始抗拒婚姻。

她见过母亲、见过身边无数女性被婚姻束缚在家庭中牺牲和付出,她们无比痛苦,却还会自我掩饰、欺骗,认为这就是一个女人的天职,认为这样的女性才是受人尊重的。她们从未想过人生还可以有结婚以外的第二选择。

波伏瓦决心从这样的人生里出逃,她说,她不要靠结婚活着,她要靠自己的思想活着。

19岁时,她就立下了这样的宣言:“我绝不让生命屈从于他人意志。”

好消息是,此时的法国女性可以报考国家哲学教师资格证了,通过这个考试,她可以成为一名中学哲学老师,获得一份终身的教职,真正实现自己养活自己。

02

一条极少女性走的道路

在备考哲学教师资格证期间,波伏瓦认识了萨特。

这两个年轻人身上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了,他们都热爱文学和哲学,他们散步、聊哲学,交换文字作品,他们发现彼此思想相通,无比契合。

萨特能看见波伏瓦身上宝贵的自我,并鼓励她保持自由、热情、创作。波伏瓦感叹,他是世界上最懂自己的人。

很快他们坠入了爱河。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波伏瓦和萨特约定了一段为期两年的开放恋爱关系,在恋爱关系期间,他们都可以去找另外的恋人,只要对彼此坦诚。

“我们之间是本质的爱,但同时也可以体验偶然的爱。”

可能令他们自己都没有预料到的是,这段开放关系维持得比他们想象中更久。

他们后来还分别交往了很多情人,但他们一生都是彼此的爱人,最亲密的朋友。他们交换作品,给对方作品意见,哪怕是在战争期间,他们从未停止精神上的交流。他们一直住得很近,要么是邻居,要么相隔十几分钟的路程。

他们一生都在对话,因此,他们的思想是交融的,彼此影响的,我们能够在一方的作品中看见另一方思想的影子。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他们都通过了哲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并且都成为了哲学教师,分别前往中学任教。

在这期间,萨特的小说出版,他的名气渐盛,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开始被外界知晓。

波伏瓦受到了外界大众,甚至自己父母的攻击和非议。不过,拥有坚定的“出走决心”的她,并没有把这些非议放心上。

同时,波伏瓦也是个标新立异的老师。

在她的课堂上,她热衷于给那些懵懂的少女讲独立、讲自主,并带她们读纪德、普鲁斯特这些当时看起来离经叛道的作家的作品。她喜欢那些聪明、漂亮的女学生,即便在课堂外也和她们保持着超出师生的亲密关系,她们一起看电影、出入咖啡厅。

后来,学生家长举报波伏瓦勾引女学生,并且在课堂上读同性恋作家的作品。教育部吊销了她的教师资格证,她结束了自己长达12年的教师生涯。

03

《第二性》

从1941年起,波伏瓦就专心于写作。

她写的小说出版,她写的剧本上演,她与萨特、梅洛合办的杂志开始发行。她开始游历美国,接触边缘和底层人群,接触黑人群体,她的视野开始扩大。

她的名气越来越大了,同时,媒体也开始以一种并不友好的视角频繁报道她。

媒体和评论家将她描述为“萨特的信徒”“一个像男人一样思考的女人”。

她对这种说法非常不满,但无法阻止人们对自己的评头论足,“在法国,如果你是一位作家,那么,是个女人这一点就足以让人用作痛击你的棍子。”

她的经历和受到的评价,让她重新开始深度思考女性真正的独立、自由这一议题。

为什么只有女人在婚姻中牺牲?为什么社会鼓励男性追求事业,却只鼓励女性追求男性?为什么女人在选举权等社会权利方面都低男性一等?为什么女性总是以男性的附庸出现?为什么女性气质要由男性定义?为什么女性总是在遭受歧视?

在41岁那年,她写出了令她名声大噪的《第二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第二性》讲述了波伏瓦对女性定义、生存处境的探讨,讲述了女性受压迫的历史,提到女性的痛苦,女性被物化,甚至在漫长的驯化中不少女性已经开始自我物化。

这本书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从书名中,能读出她对“男人是第一性,女人是第二性”的传统价值观的讽刺。

这本书为波伏瓦招来了无数的攻击。

有作家称,从文学的角度看,这本书已经到了下流的极限。媒体大肆对波伏瓦进行荡妇羞辱,说她是“流产过100次”。评论家攻击波伏瓦,说她的书摧毁了女性的家庭价值,是对母亲角色的否定和不尊重。梵蒂冈教廷将此书列为禁书。

甚至有一些主妇也反对波伏瓦的思想,她们认为,如果真的按照波伏瓦书中所说,女性参与到社会劳动中来,那么女性面临的将是8小时工作和5小时的家务。

但波伏瓦丝毫没有被这些评论击倒。

她反驳,女性在家务中牺牲自我的“元凶”是男性在家务中的缺位。两性关系应是平等互惠的,绝非牺牲一方成全另一方。她又指出,社会用虚假的赞美,交换了女人的自由,用推崇女性对家庭的付出,从而把女人牢牢锁在家里,锁在一份没有收入、也没有假期的无偿工作上。

她说,她从来都没有鼓吹过两性对立,她只是希望女性拥有可以选择的权利。

至于评论家在文学层面的攻击,她则用实际行动反驳。1954年,她的《名士风流》出版,并且当年就获得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

1970年,波伏瓦的《第二性》迎来了口碑的逆转,无数读者将它奉为女性“圣经”。直至今日,这本书依然是研究女性主义、性别平等的重要作品,启发了无数女性迈上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

04

读波伏瓦的回忆录

看见她最真实的灵魂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晚年的波伏瓦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

她写作、演讲,积极参与政治运动与解放运动。

她喜欢阅读、看电影、旅行。巴斯特·基顿、卓别林、伯格曼......她欣赏电影的品位十分精妙,并且为她看过的电影写下了精彩的影评。文学和哲学依然是她的热爱,其中,侦探小说是她的偏爱。

1985年,波伏瓦的身体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在当年的四月去世,享年78岁,被埋葬在萨特的旁边。

波伏瓦去世后,媒体杂志报道她,依然会将她介绍成萨特的情人。

这个世界离她所期待的“大家都不再读《第二性》,因为性别平等已经深入人心”还太远太远,人们依然没有学会接受一个女人可以作为独立的、完整的、不依附任何人的主体而存在。

依然锲而不舍地为一个女人寻找一个男人。

即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波伏瓦的书依然有其无可替代的阅读价值。她是先锋的,更是当下的。

如果你对她更完整、丰富的人生感兴趣,如果你对她如何成为波伏瓦,如何找到的内核,又如何看待与世界的关系感到好奇,那么非常推荐你读一读她的自传——《清算已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波伏瓦共著有四卷回忆录。分别是《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也译为《端方淑女》)、《岁月的力量》、《事物的力量》和《清算已毕》。

《清算已毕》作为回忆录终卷,写于波伏娃64岁时,那时的波伏瓦的思想更加成熟,回顾也更加全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站在人生的尽头回望过去,那些最重要的东西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友情、阅读、思考、艺术、创作,身体力行地探索未知,坚持不懈地改变世界……

在这本回忆录里,她发出了更有深度的喟叹:“女人追求的不是成为女人,而是成为完整的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25,读波伏瓦正合时宜。

希望她的人生能给你的生活注入一些能量。

购买波伏娃自传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本文地址:http://fabua.ksxb.net/quote/7403.html    海之东岸资讯 http://fabua.ksxb.net/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3022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