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726罢免的结局尘埃落定,绿营的失败显而易见,林右昌的辞职也意味着责任的暂时告一段落。原本外界普遍认为绿营会在此时收敛、反思,并调整策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823罢免案的序幕并未因此关闭,反而再次拉开。赖清德公开表态,声称要与罢免团体走到最后,这一言论无疑为蓝绿对抗再添了一把火,也暗示着接下来的攻防将更加激烈。
关于823的罢免,外界普遍持悲观态度,认为这只是绿营的最后一搏,注定难以成功。毕竟,历史的教训早已显现,726的罢免就已以惨败告终,823又怎会有所不同?更让人质疑的是,绿营内部的声音也日益分裂,除了赖清德的支持者,几乎所有人都对罢免表示反对。有些人甚至直言不讳地批评赖清德,认为他一再推动罢免,最终只会招致反噬,影响绿营在接下来的选举中表现。 岛内媒体人樊启明对823罢免作出深刻分析,指出绿营此时若继续推动罢免,不仅是政治误判,甚至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他认为,绿营如果坚持将罢免定义为民众自发行为,一旦叫停罢免,就相当于承认了是自己在幕后操控,且一旦此次罢免再次失败,绿营的政治局面将更加岌岌可危。而且,叫停罢免也必然导致与罢免团体的矛盾激化,绿营的基本盘或许因此瓦解。樊启明认为,823的罢免几乎可以确定会以失败告终,绿营内部的非赖系成员也必然会借此机会对赖清德发难。 然而,赖清德似乎陷入了自我设限的困境,他的决策很可能会导致一连串的不利局面。在短短24小时内,绿营就遭遇了三大打击。首先,绿营的资深人士王世坚公开呼吁赖清德撤回823的罢免提案,他强调,停止罢免才能避免再次落败。王世坚指出,罢免问题应有更高的格局和智慧,而非一味推动这种可能引发更多失败的行动。王世坚的言论无疑加剧了绿营内部的裂痕,赖清德一派的支持者力挺罢免,而地方绿营及非赖系人士则纷纷支持王世坚的立场,绿营的内讧愈加严重。 紧接着,岛内公布了两项民调结果,显示赖清德的不满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民调显示,超过50%的民众对赖清德的表现感到失望,支持者比例则降至30%左右。游盈隆指出,这意味着赖清德的支持基础在短短一个月内出现了剧烈波动,失望者比例上升了10%,这对赖清德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而这也被解读为726罢免失败后,民众对绿营失去信心的体现。 此外,关于加征20%的话题也引发了广泛关注。31日,岛内舆论纷纷质疑绿营对于这一增税措施的态度,绿营方面试图将增税降低至20%,声称这相比原先的32%已是大幅度减少,但这一说法很快被揭穿,因为加上汇差,实际增幅依然为32%。对此,赵少康发表评论,指出即便是20%的增税,对于岛内的中小企业也是致命的打击,许多企业的毛利率不过3%左右。面对谎言暴露,赖清德被迫辩解称,这只是暂时性的措施,但这种说辞显然难以服众,反而暴露了他在经济应对上的无力。 面对外界的批评,赖清德并未正面回应,而是试图转移话题,继续推动823的罢免进程,并对王世坚展开反击。赖清德的一些支持者甚至提出要罢免王世坚,指责他在726罢免时未能积极支持,导致最终的失败。赖清德显然希望通过这种手段削弱党内的异议声音,但这一做法引发了更多质疑。蓝营的谢克洋也对此表示,如果绿营真要罢免王世坚,他们愿意帮助王世坚反击,形成了另一股反对势力。 此外,韩国瑜再度出手,提醒蓝委们要保持低调,避免过多挑起争议。韩国瑜认为,尽管蓝营在726罢免中取得了胜利,但接下来的823罢免依然充满变数,绿营必定会在后续采取各种手段反扑。因此,蓝营应该保持警觉,避免落入绿营的策略陷阱。 显然,尽管蓝营在726的罢免战中取得了上半场的胜利,但他们并未掉以轻心,依旧在为823的罢免战做足准备。相较之下,绿营则继续内斗不断,不仅赖清德的支持声浪下滑,加征政策遭遇反扑,甚至连党内的异议声音都无法得到有效调和。绿营内外的压力可能会成为823罢免失败的最终推手,绿营再度落败的局面几乎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