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一份来自长江和记的重磅声明,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商界的层层涟漪。这份看似平常的企业公告,实则宣告了香港首富李嘉诚商业生涯中一次意义深远的策略重构。
这位在商界纵横逾七十载的传奇人物,正以前所未有的低姿态,重新审视与中国内地市场的关系。经过多年的"西向扩张"后,如今却要以某种"示好"的方式,寻求与内地资本的合作。
公告内容显示,原计划与贝莱德集团主导的国际财团进行的独家谈判期限已到,但这宗价值228亿美元的巨额交易并未按预期完成签署。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新安排——邀请中国内地核心战略投资方参与收购联盟。
这个庞大的港口资产组合,横跨亚欧美三大洲23个国家,控制着43个港口的199个码头泊位,其战略价值尤其体现在巴拿马运河两侧的核心港口设施上。
港口资产转让命运的这一转折,所反映的远不止是一场跨国并购的技术调整,而是李嘉诚商业王国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重塑过程中的全新战略考量。
#01
"进军西方"计划的困境
时间回到2025年3月4日的那个深夜,长和集团首次对外宣布与领衔的投资联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彼时,业界普遍将此视为李嘉诚在资本运作领域的又一次精彩演出。
作为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领军企业,贝莱德联合瑞士TiL等知名机构组建的投资团队,原计划全面收购和记港口集团80%的全球业务权益,以及巴拿马港口企业90%的股份控制权。
这笔交易一旦成功落地,将创下亚洲企业港口资产出售的历史新高,同时也是李嘉诚自2013年启动大规模撤离中国内地及香港资产、全面转向欧洲市场投资以来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然而,交易消息公布后中国监管当局的强硬态度,显然超出了长和管理团队的预判范围。4月2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明确发声叫停交易推进,明确要求"未经批准不得进行资产集中",而国务院港澳办官方网站转发的《大公报》评论文章更是直接批评该交易"无视国家核心利益"。

监管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巴拿马港口设施的关键战略地位上。
这个连通与航运的核心枢纽,承载着中国海外贸易总量的21%,2024年全年通过运河的中国籍货轮达到1.2万艘次。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关于"收回运河管控权"的公开表态仍历历在目,而贝莱德与华盛顿政府圈子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加剧了中方对海运通道安全的担忧。
业内权威人士分析指出,一旦美方资本完全掌握运河端口控制权,很可能对中国船只实施差别化收费政策(传言中的每船次150万美元额外费用)或航行管制措施,这将直接威胁到价值4700亿美元的中美海运贸易生命线。
更为敏感的是智能港口管理系统及全球物流数据控制权——这些包含中国进出口企业供应链核心信息的战略资产,一旦被纳入美国《云法案》的管辖体系,极可能演变为地缘竞争的新工具。
面对这样的复杂局面,长和集团的策略调整显得刻不容缓。公告中"预留充足时间"、"调整交易架构"等措辞,暗示着原有交易方案已经走入死胡同。
#02
"重新向东"的策略转型
多家权威媒体消息显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中远海运)正积极参与李嘉诚旗下全球港口收购的跨国财团谈判。这家国有航运巨头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集装箱船队,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海外港口经营方面拥有成熟经验。
据熟悉谈判内情的消息人士透露,中远海运坚持要求在新财团中获得30%的股权份额及重大决策否决权,特别是在港口收费标准和数据管理方面的决策参与权,由此形成"贝莱德45%+中远30%+瑞士TiL25%"的制衡格局。

这样的安排既能满足贝莱德的投资收益预期,又通过中资的实质性介入化解监管担忧,同时保留了瑞士方面在欧非港口运营方面的专业优势,可谓各方利益的最佳平衡点。
从商业角度分析,长和集团的妥协策略有其内在必然性。
自今年3月交易公告发布以来,长和系总市值已缩水超过780亿港元,倘若交易最终告吹,不仅要承担巨额违约责任,资产估值也可能因地缘风险溢价而进一步下滑。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全球商业游戏规则的深刻变化。
近年来,中国反垄断审查体系已从传统的市场占有率计算模式,升级为涵盖产业链安全、数据主权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估框架。2025年新修订《反垄断法》施行后,涉及关键基础设施的跨境并购交易必须通过"国家利益审查",这也解释了长和集团反复强调"所有监管审批完成前暂缓推进"立场的深层原因。
对国际资本市场而言,这一案例将成为观察中国监管思路的重要参考。与以往外资并购中资企业时常见的"股权换市场准入"模式不同,此次中资参与更多体现为战略平衡考量。
中远海运如果成功加入,不仅能够保障中国船只的通行权益,还有望推动港口费用人民币结算试点项目,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开辟新的应用场景。这种"以资本换话语权"的运作模式,或将成为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投资的新范例。
耐人寻味的是,长和在公告中特意使用"中国内地主要策略投资者"的措辞而非具体企业名称,这既为后续磋商保留了灵活空间,也体现出长和在中美博弈中的审慎立场。
#03
新时代下的商业生存法则
这场牵动中美欧三方神经的商业角力,其最终解决方案将深刻重塑全球港口行业的竞争格局,同时也将重新界定跨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监管边界与合作模式。
对李嘉诚及其商业王国来说,这更是一场关乎生存发展的智慧考验。传统意义上,香港资本凭借其独特的"超级中介人"身份,在东西方之间左右逢源。但在当今全球地缘政治分化加剧的背景下,这种"两头通吃"的运营策略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长和此次"回归东方"式的策略调整,或许预示着香港财团在全球新秩序下的转型方向——在坚持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与国家战略的协调统一。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单笔交易的成败得失,更关系到香港资本在全球经济重构进程中的长远地位。
值得关注的是,巴拿马政府近期重申运河中立性原则,暗示可能否决任何损害国家主权或主要用户国利益的交易安排,这为本已错综复杂的局面再添新的变数。
展望未来,这场交易可能出现三种发展路径。首先是"中国方案"获得通过,如果内地国有资本成功参与,交易将得到中国监管部门的支持;其次是长期僵持状态,如果多国监管机构对"中资参与"仍持保留态度,交易可能陷入持久拉锯;第三是完全流产,在极端情况下,如果美欧以"国家安全"名义强硬阻挠,长和或将被迫保留现有资产。
无论最终走向如何,李嘉诚这次"东归"式的策略调整,都已在全球商界掀起巨大波澜。它不仅关乎一个商业帝国的资产重新配置,更折射出在全球秩序重构的历史关头,商业力量如何在新游戏规则下寻找生存与发展空间这一根本性课题。
对于这位97岁的商界巨擘而言,这或许是其漫长商业生涯中最后一次,同时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重大策略调整。
而这次调整能否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李嘉诚商业帝国在历史上的最终定位。
END
公众号最近更改了推送规则,不再按时间顺序推送,而是根据人工智能算法有选择性向用户推送,有可能以后你无法看到赖博士的文章推送了。
解决方法是将《赖博士说》的公众号“星标”,顺手点下文末右下角的“在看”,系统会默认我们公众号的文章符合你的喜好,以后赖博士的文章就会在第一时间推送到你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