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公司  快速  上海  中国    未来  企业  政策  教师  系统 

高校“人才—平台—机制”协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实践路径研究

   日期:2024-11-10     作者:caijiyuan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mip.ksxb.net/news/330.html
核心提示:◎摘 要高校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竞争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主动承担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发

◎摘  要  高校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竞争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主动承担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发挥技术创新高地与人才汇聚平台的引领作用,紧跟时代所需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因此,高校要统筹“人才—平台—机制”,“引育结合”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力量,产教融合构建高质量科研平台,创新优化科研管理与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断提升科研优势、智力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更大贡献。

高校“人才—平台—机制”协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实践路径研究

◎关键词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人才;产学研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国家科技实力的主要载体和集中体现,日益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提升高水平创新能力、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既是有效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和复杂国际形势、保障国家安全的现实需求,又是服务国家战略支撑新型工业化建设、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关键举措,具有深刻战略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高校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竞争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自觉履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全面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和实质贡献力,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更大贡献。

深刻认识高校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使命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系统协同、有机融合的重要交汇点,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深刻把握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使命,将自身科技创新的具体目标融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宏伟使命中。

高校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理论与技术支撑。高校具有独特的科研资源聚集优势,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前沿交叉领域,协同承接或自主实施具有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攻关项目。通过有组织科研和前沿性探索,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颠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为国家科技进步提供不竭动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引领性、突破性成果,牵引我国科研水平整体提升,为国家核心竞争力跃升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高校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高校是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能够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教学质量管控等手段,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高校为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作为重要特征,将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将人才作为关键牵引点,是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高校在主动对接国家人才需求和创新需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高校能够通过汇聚顶尖人才、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开拓新的产业领域,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精准把握高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时代要求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战略部署,其内涵不仅包括了前沿科技成果与核心技术的显性表征,更深度嵌入了人才、平台与机制的隐性支撑。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首要驱动力,是科研工作的实施主体和中坚力量,发挥着引领性作用。科研平台则发挥资源汇聚整合作用,为人才提供稳定的研究环境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软件及算力等条件支持。此外,构建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和科学的服务管理机制,是确保各要素围绕战略需求和发展目标协同合作、保障平台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基于“人才—平台—机制”的视角,高校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要精准把握时代要求,自觉承担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发挥技术创新高地与人才汇聚平台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1.承担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实施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主力军。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瞄准世界一流,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这一方案明确了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高校的主体责任之一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新时代新征程要坚定不移地承担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对人才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树立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自觉与自信,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走好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创新联动发展。

2.发挥技术创新高地与人才汇聚平台的引领作用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高校要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以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牵头或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区域实验室建设等为契机,不断促进科研优势向人才引育、人才培养优势转化。纵观全球科技发展史,一流高校在产业革命与科技创新的关键时期均涌现出诸多标志性科研成果和引领变革的关键人物。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校为高铁、核电、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累计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有力支撑了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建设。在新征程上,高校要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聚集的主战场和战略高地,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提供更多的战略性引领和基础性支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3.紧扣时代所需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知识的加速迭代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对高校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部署。作为创新策源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不断创新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三大要素有机融合体制机制,积极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改革,聚焦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基础学科、前沿交叉学科和创新实践体系建设,回应时代需求、贯通资源配置、优化评价激励,发挥出“1+1+1>3”的协同效果。

系统探索高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实践路径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应坚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系统性思维,充分认识“人才—平台—机制”深度耦合、迭代激发的作用关系。具体而言,高水平科技人才为技术进步提供核心驱动力和创造力,高质量科研平台作为重要载体为人才发展提供环境及条件支持,高效能管理机制确保人才的创新动能、科研工作的持续有力发展,以及科研平台的长期稳定运行。同时,科技人才的颠覆性创新成果能为科研平台带来技术提升和应用拓展,并牵引科研管理体制和人才激励机制持续优化。高校作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排头兵,应当围绕加强创新人才培育、科研平台建设和创新体系改革等方面开展系统性探索。

1.“引育结合”加强战略性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瞄准未来科技发展趋势,聚力打造创新人才蓄水池。当前,科学技术革新速度日益加快,学科界限逐渐模糊,面向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大科学”时代,汇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成为带动学科发展和团队建设的破题之策。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以其卓越的学术能力和较高的知名度,能够快速推动高校学科向更高水平发展,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迅速建立一支成体系的科研队伍。高校要瞄准科研人员的现实关切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强一流科研环境和科研条件建设,逐步消除现有工作体系中不利于人才引育的因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12年成立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打破传统院系设置与学科划分局限,以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重点布局新兴前沿交叉方向,推进学科交叉和人才汇聚双轮驱动,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统筹团队方向选择、经费使用、人员评价考核等,发挥高端人才集聚效应,构建国际化的人才管理机制、工作环境和服务团队,让国际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历经两期建设,打造由11个研究中心构成的人才特区,引进优秀国际人才260余名。

从长远来看,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并夯实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要加快推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学院办学主体责任和内生动能,发挥二级单位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育、职称评聘、平台建设、监督考核等方面的学科专业性与自主性。要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分系列评价发展,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生态,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提高人才工作水平。要持续完善新时代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台并持续优化《教师队伍分系列发展与评价总体方案》,着力打造“高端集聚、分类卓越”的一流师资队伍,建立了教研、教学、研究、实验和管理服务五大发展系列,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从岗位设置、招聘引进、考核评价、晋升发展、薪酬激励等方面全方位改革重构,逐步形成了“标准明确、权责清晰、评价科学、流转有序”的工作体系和政策机制。

科教融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着力提升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成才建功创造条件,营造见贤思齐、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创新争先的浓厚氛围,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高校应围绕关键核心领域,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系列要求,深刻把握科教融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内在规律,主动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充分利用企业丰富的应用场景与研发平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注重科技创新氛围营造,建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校内外创新创业竞赛为牵引、以取得国际领先的前沿技术突破为目标的多层次实践育人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科创实践全员参与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注重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探索以学生为主导建立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提供长期科研经费支持,为学生团队留足空间、搭好平台,同时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及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以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为契机,为科技创新专长人才提供专项推免和成长通道。

2.产教融合构建高质量科研平台

聚焦关键技术领域,校企共同搭建技术研发联合实验室。高校是科技研发的前沿阵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而企业是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在技术突破过程中具有“风向标”作用,能更敏锐地捕捉到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动向。实践证明,高校与企业聚焦特定领域技术问题,建立“联合实验室”平台加强合作,是创新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深度结合,能够推动高校优质创新资源转化为科技成果,通过企业市场化手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相关企业共建关键软件联合实验室,在产业需求牵引下,共同攻关关键软件技术难题,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及特色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基础软件领域不断输出优秀人才和创新技术,促进技术和生态的共同发展。

提高科研资源配置效率,校地合作建立区域创新港。由于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的分配长期以来呈现不平衡状态。与此同时,我国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特征,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高校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研究院等形式,可实现人才、技术等稀缺资源跨区域配置以及学科与产业的精准对接。经过长期发展,地方政府提供空间与经费支持,高校提供人才与技术资源的合作模式已较为成熟。政府通过引入与优势产业或重点支持行业相匹配的科研团队,可有效加速技术革新并带动就业,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高校通过异地平台可以获得本部稀缺的空间资源与政策支持,为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沃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是由北航与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三级政府共建的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在开展基础研究攻关的同时,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已与浙江省内近300家企业建立密切联系,解决技术需求超过50项,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圈。

3.创新优化科研管理与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工作效能。高校作为我国基础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刻把握科技革命新趋势,加快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科学研究全流程资源配置效率与利用效率,重点破解科研方向与国家需求衔接不紧密、跨学科跨学院组建科研团队困难、科研人员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坚持“四个面向”,始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学科交叉融合的国际前沿与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瓶颈,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完善科研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持续巩固科研“四大”模式——承担大项目、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产出大贡献。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探索,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向实质生产力转化。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 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 48.1%,而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这从侧面说明有大量的高校专利成果未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高校作为最重要的智力与技术资源蓄水池,要系统性化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点、堵点,破解高校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路径问题,加快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硬核科技企业,将高价值技术成果真正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进成果所有权充分赋权、成果收益权长期共享,并在国内率先开展概念验证工作,打通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应用路径,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面向未来,高校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自觉肩负起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任,紧抓历史机遇,把握战略主动,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推进“人才—平台—机制”协同发展,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为2022年中国科协人才工作理论研究项目“关键核心技术人员人才发现及使用机制研究——以航空航天和集成电路等领域为例”(课题编号:2022070607CG0905012022),2023年共青团中央实践育人工作课题“高校科技创新竞赛组织水平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课题编号:2023SJLX2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本文地址:http://fabua.ksxb.net/news/330.html    海之东岸资讯 http://fabua.ksxb.net/ , 查看更多
 
标签: 科技力 高校 路径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新闻列表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3022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