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滴水之恩,如今的涌泉相报,在我看来,这不仅是爱与爱的温暖循环,更是能量与能量的良性互动。当年的乡亲们,助了刘强东前行路上的一臂之力,如今变得更强大更有能力的刘强东,又用自己的力量回馈乡里。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金凤凰又要把鸡窝变成梧桐树,这,也算是一段佳话吧。
更值得称许的是,对于家乡,刘强东不仅是授人以鱼,更是一直在授人以渔。除了捐款以外,刘强东还把京东的客服中心建立在宿迁,并在宿迁建了一座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全国客服中心。此后再砸20亿,将京东信息研发处理中心、财务结算中心、物流管理中心和云计算基地全都搬到了宿迁。如今,呼叫中心在宿迁已经成为一个产业,直接带动2万人就业和超过20亿的税收。光明村干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光明村6000多人,有文化没文化都可以进京东,就业率达到100%。”按照明代官员蒋冕的说法:“生于其乡,而众人共称其贤者,是为乡贤。”可想而知,像刘强东这样有能力有意愿的“新乡贤”,在对于家乡的改变和振兴,对于就业和养老等乡村问题的解决方面,都是有极大的助力作用的。
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而就在去年,农业农村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引导品行好、有能力、有影响、有声望、热衷家乡建设事业的专业人才、经济能手、文化名人、社会名流等能人,回乡参与建设;鼓励引导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回乡定居。
有一个时间点的巧合:十年前,《人民日报》刊登了《重视现代乡贤》和《用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两篇文章,谈论基层“乡贤治理”之作用。也就是那一年开始,刘强东开启了他的回乡报恩之旅。而在2018年的两会期间,刘强东更是明确表示,自己提倡乡贤文化,说自己退休之后会离开北京,回宿迁老家出生的乡村定居。他的理由有三:“一是希望给大城市的年轻人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二是可以给乡村里的孩子们讲讲外面的世界,为乡里的公益事业做贡献;三是可以约上儿时的小伙伴,一杯茶,一颗烟,过一个淡淡的下午,那是人生之乐。”能够看出,刘强东的这些言行,既是内心的声音,也是对时代的呼应;既有着情感驱动,也是出于一份社会责任。
照例,什么时候都不会少了冷嘲热讽的人。比如在网上就不乏有人说刘强东是在作秀,是为了宣传企业和个人形象,但在我看来,如果能够给别人带来真正的实惠和温暖,这样的“秀”,越多的人做得越多,越好。还有人觉得刘强东这么有钱的大老板,还应该捐得更多才是。那我也请这样的人扪心自问:对于曾经帮过你的人、教过你的人,与你为邻的人,你又付出过多少“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