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公司  快速  中国  上海    未来  企业  政策  教师  系统 

中风偏瘫的理论、预防方、治疗心得

   日期:2024-11-19     作者:caijiyuan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fabua.ksxb.net/mobile/news/874.html
核心提示:一、中风论从医26年接触并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患者无数,从临床中逐渐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今天就谈谈我对中风后遗症的治

一、中风论

中风偏瘫的理论、预防方、治疗心得

从医26年接触并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患者无数,从临床中逐渐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今天就谈谈我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体会。

要治疗中风后遗症首要的就是要明白引起中风的机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中风,中风后为什么会出现肢体的偏废情况。要明白中风的机理,我们还是跟着古人的脚步,从经典中去感悟。《黄帝内经》中风半边肢体瘫痪的称之为偏枯,亦叫偏风。全身肢体不用的叫风痱。《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素问·大奇论》:“偏枯不瘖能言,舌转灵活者易治,瘖不能言者难治。”前面这几条主要指的是偏枯的症状是半身不遂,引起偏枯的原因是荣卫亏损,真气不足。那么引起真气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呢?在《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这里指的是半身汗出会导致身体出现半身不遂的情况。“沮,湿也。”半身出汗,出汗一侧的身体经常是湿冷的,阳气虚而不能正常充身遍泽,必然有偏枯之患。首次提出中风之名的是张仲景,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里面提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历代医家注解这段条文都是解释为半身不遂的为中风,但臂不遂的为痹症。而临床中不少脑梗的患者只是单侧手臂活动不利的,通过这些事实证明以前医家的注解是错误的,张仲景既然把中风和历节病列为一个篇章是有深意的,且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开篇亦提到“汗出为中风”。不少医家注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又把“中风”分开,说《伤寒论》提到的中风是外感风邪,《金匮要略》里面的中风是中风病。同一个医家的著作,对于中风其主观意识应该是同一个机理,不应该机理不同而一样的病名出现。故而我认为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于中风的机理必然是一样的。   

我们古中医是讲传承的,在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中亦提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就证明《伤寒论》是传承了内经、难经等古代经典理论的。那么我们综合以上一些条文的论述,就不难看出形成中风偏瘫的机理。引起中风偏瘫的机理首要的是卫气亏虚导致营卫不和,卫气不能正常固涩津液导致汗出,汗出日久进而形成痹症,进而演变为中风偏瘫。我们用颠倒思维把张仲景的这段条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反过来看。中风这种病是由于痹症引起,轻微的会出现单个手臂的不利索,如果中风严重的就会出现半身不遂的情况。这里要说明一下,痹早期不一定有明显症状,经脉痹堵之意。脉微而数,张仲景的脉象,微为阴脉数为阳脉,脉微而数指的是阴弱阳浮。其机理与《伤寒论》太阳篇里面提到的中风机理卫强营弱是一个道理,太阳篇提到的脉缓为中风,而脉缓指的是脉浮而濡。脉浮而濡和脉微而数其发病机理实际是一样的,其病的程度不同而已,都是中风。

谈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进一步去了解什么是风,风是怎么形成的。在《内经》里面只是提到“东方生风”风从东来。风为什么从东来呢?从五行角度来讲,风为木,木之母为水;故而是水生木,木起风。我们有一个成语叫“风生水起”,这里我们就要将这个成语反过来看叫“水起风生”;也可以理解为水动风生,风从水来。这风我们都知道大海里面的风比陆地的风要大的多,海边的陆地常常会遇到台风,所以说风从水来,水动风生。在我们陆地上风大的时候大都兼有雨或者雪,雨和雪都是水的变化。而雨雪天气是见不到太阳的,这就说明水动是由于阳气弱。我们有一个成语叫“风和日丽”,当丽阳高照的时候即使有风,风亦不大,这就是由于阳气足的缘故。太阳和水对应我们人体就是心与肾,当心肾能够正常交感,水火相融的时候,我们就身康体健。一旦心火不能正常下降,水中缺乏真阳就会水动风生。心火不降,卫气就会浮越,卫气浮营阴不守就会汗出,汗出则真阴丢失,就会由浊阴填补空窍而形成痹证。

痹证,《内经》有明言是“风寒湿三者夾而为痹”;不少医家解释为外感风寒湿邪而形成痹证。疾病的形成《内经》亦有明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外邪侵犯人体必然是我们的正气先亏。我们刚刚讲了风是由于肾中真阳不足,导致水动风生,那么寒和湿呢?寒亦是由于肾中之阳不足,肾阳不足则生内寒;内寒与外寒两感相交而形成寒邪,这也是《伤寒论》里面提到的两感于寒。而湿邪的形成是由于肾阳虚不能正常温脾而脾寒,脾寒则不能正常化生饮食,脾运化失常就会生湿;我们营卫由脾胃运化饮食形成,营卫弱一分则湿气多一分;故而湿的形成亦是肾阳不足。由此我们就明白引起痹证的原因是肾中之阳不足,引起中风的原因亦是肾中之阳不足。

中风为什么会引起肢体的半身不遂呢?我们还是要进一步去明白卫气,卫气是根于肾体于脾胃而用于表,在表行于肌肤腠理,有充身泽毛,护卫体表之功;其亦主知觉运动,还主身体的开合。对于卫气的开合,大多医家的只解释为开合毛孔,而我们关节的屈伸,眼睛、嘴、阴窍的闭合等都是开合,其还司身体左右之开合。当卫气左右开合失度的时候人体就会出现半身汗出或者半身的感觉运动异常,甚至半身不遂。

中风的发生大都由于剧烈的情绪波动而诱发,情绪为心所主,剧烈的情绪波动就会导致心火浮越,心火浮则卫气亦浮,水动风生而突发中风。临床中中风之人亦多痰,痰是由于身体有湿气,湿气逐渐聚集而为痰。痰迷心窍则神昏,出现昏迷等等症状。

总结中风之因是:阳弱水动,水起风生。

二、流传千年的中风预防方前面谈了中风的主因是阳虚水泛,导致水动风生,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一个中风的预防方。

对于中风我们大都停留在患者中风急性发作的时候,也就是突发的昏迷、口眼歪斜、肢体偏废的时候称之为中风;而这急性发作都是有潜伏期的,也就是中风发作之前大都是有预兆的,我们的身体是有反应的,比如一侧的拇指麻木,一侧的面部麻木,定时的头晕,短暂性失忆,舌头半边麻木,身体困重等等。我临床遇到类似患者大都建议患者及时调理,也遇到过不停劝阻而中风发作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一个老患者,当时她六十来岁,一次她带着一亲戚找我看病,顺便说了一句她自己最近时常感觉左侧舌头麻木,她一直有高血压病史。我就建议她吃点中药预防,她说忙没时间熬药,结果不到一周她在一次打麻将的时候突发脑梗导致偏瘫。有一个大爷,七十来岁最近一段时间经常遗忘事情,我亦是建议他内服中药调理,不听劝阻,说年龄大了遗忘东西正常,后面十来天听其孩子说在自家楼下转了两个小时找不到自家家门,去医院检查大面积脑梗。临床类似案例很多我就不继续举例了。

对于中风急性发作,现在列举的病因很多,如刘河间的火气为病,朱丹溪的痰湿为患,李东垣的本气自病,叶天士的精血耗损,王清任的气虚血瘀等等,现在的教材将他们的经验总结而分了不少证型;而他们的论述大都从标来论。在我前面的中风论里面提到,中风之主因是阳虚水动,肾阳不足则不能温脾,脾虚失运会导致中焦枢转失宜,中焦枢转不利就会形成上热下寒格局,上热之人如果情绪波动太大,就会五志化火而诱发中风。脾虚则生痰湿,痰堵经络就会肢体偏废,痰迷心窍必然神志不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亦虚,所谓本气自病也。脾虚肾阳本不足,肾精自然会耗损。气虚不能正常行血则血流缓慢而有淤。故而我的观点是肾阳不足是根,脾虚为体,气、火、痰、淤是标。

我们《内经》早就提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疾病的形成主要因素是正气亏虚,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我们提到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是天之虚,我们五脏是内之虚,而五脏之虚必责于肾而归于心。外邪的入侵亦是从皮毛而入,复到筋脉,复到脏腑,层层深入。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里面对于中风的发展亦是明确描述,当今教材亦根据其内容将中风分为中经络、中脏腑,而并没有提及中风的演变程序。

我们还是先看看原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流涎沫。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即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以上我将《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里面关于中风的描述都汇总到一起,这样便于描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这段我在前文已经描述,这里就不再赘述。我们看后面的,我重新整理一下,这样大家更容易明白。“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卫气根于肾,肾阳虚则卫气浮,卫浮则不能卫表而易受寒湿之邪,寒伤荣而至血虚,邪居皮肤则血虚不能正常濡养皮肤而出现肌肤麻木不仁。“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即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邪在于经,即重不胜;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这段描述的就是我们正气进一步亏虚导致外邪进一步入侵,入中到经的层面,而在经的层面亦分步,首先是寒湿导致身体的沉重感,进而出现皮肤瘙痒出现瘾疹;寒湿之气进一步就是痰饮,痰堵经络就会出现身体的偏废。“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阳气进一步亏虚的时候,痰就会进一步变稠。对于痰饮现在的中医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提出这句话的是明代医家李中梓,其由于咳痰而提出肺为储痰之器,认为痰是由于肺排出来的。内经并没有提及痰是肺储存,在《金匮要略。痰饮》篇明确提出“心下有痰饮”,说明痰是在胃中储存;而我们咳痰的,大都会感觉咳嗽会牵扯胃脘,大量咳痰之人时常会感觉中上脘穴区域有拥堵感,当痰咳出之后,胃脘的拥堵感就会消失。临床中亦常常会有患者咳痰咳出大半碗稠痰的,试问如果这些痰堵在肺中是一个什么情况?故而我的观点是脾为生痰之源,胃为储痰之器。而腑以胃为代表,胃之大络为虚里。胃是有一个络脉连接到心的,当胃腑的痰进一步加重,痰堵胃之大络,就会出现神志不清而不能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流涎沫。”心为脏之代表,舌为心之苗窍,涎为脾之液,唾为肾之液,脾肾进一步亏虚则痰饮加重,进而进一步蒙蔽心窍,就会出现舌挛缩而不能炎,口吐涎沫(唾)而为危证;病在腑尚可医,病入脏则难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中风的演变重点在邪中经,而关键的关键在于邪气在经,身体困重;邪气刚刚入中经的时候皮肤会瘙痒而出现皮疹,邪气留在经就会身体困重,这个时间段邪气不解而进一步就会出现偏瘫;故而身体困重是中风的分界线,身困之前是潜伏期,身困之后就是发展期。故而张仲景提出治疗中风的第一方是侯氏黑散,这个方亦是中风的预防方。

侯氏黑散主治: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这寥寥十四个字涵盖无数深意。风外可以分八方来风,内可以分五脏之风。而风势亦有不同,有小、大、飓之分;小风即和风,和风细雨主润泽滋养,在人体就是正常之气。气变则大,风大则病,风再大为飓则伤人。《韵会》说飓风为海中大风;《南越志》叫飓风为孟婆,有民谚“寒露孟婆汤,必定有人伤。”大风可治,飓风难医。心为五脏之代表,心中恶寒代表阳气不足。脾主四肢,四肢烦重,烦在四肢说明阳气有浮越之象;重,身体困重。小、大、飓风,大风居中;五脏之中,中为脾土主枢转;《内经》记载“脾中风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故而大风亦是脾虚生风,脾风则心中恶寒不足,而四肢烦重。

侯氏黑散组成: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䓖三分 桂枝三分  牡蛎三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这个方是按一百份的比例来分的,菊花比例占百分之四十,白术、防风各占百分之十,桔梗占百分之八,黄芩占百分之五,细辛、茯苓、牡蛎、人参、矾石、当归、干姜、芎䓖、桂枝各占百分之三的比例。这个方子菊花黄芩纳在上在表之浮阳,白术、桂枝、干姜健脾温中,人参补元气而生津液,防风通络而驱风,茯苓祛湿,牡蛎软坚而化稠痰,桔梗排痰,细辛开肾气而驱陈寒,当归川芎活血养血补荣,取矾石固涩诸药使药积于体内而不散。

服用方法:打成细粉,用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酒为百药之王,用酒的目的是帮助药力,鱼肉大蒜具生发之性,易生热助湿。矾石亦是遇热即化,不能固涩药力。常宜冷食不是说叫你吃生冷的食物,生冷易生寒湿,吃生冷亦会耗损阳气,这里的常宜冷食是把热的食物稍微凉一凉再吃,这里大家不要会错意了。服用周期说明预防需要时间。

三、治疗篇

对于中风偏瘫我个人的观点是治疗宜早不宜迟,三个月之内治疗效果最佳,病情超过三个月就比较难以治疗。患者发病时,其肢体是软瘫,经久不愈就会逐渐形成硬瘫,软瘫好治硬瘫难愈。我们先来谈一谈软瘫。对于中风的患者大都是痰湿体质,身体肥胖的占十之八九,身体瘦的占十之一二;发病多由于情志过急诱发,发病时大都突然发病昏不知人,伴随面红如醉酒装,呼吸急促,气短声粗,喉中痰鸣,自汗明显,严重的还会大小便失禁;神志清楚的会突然感觉半边身体沉重无力,不能活动。有的伴随头痛、心慌,语言不利等等。多舌红而苔薄黄,脉多细数。

《灵枢。刺节论真邪》篇提到“ 虚邪遍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灵枢。热病》篇提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灵枢。经筋》篇提到“足阳明之筋,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治疗中风急性发作的方是风引汤,风引汤主治:除热瘫痫。综合来看偏瘫的患者大都是痰湿体质,前面我提过胃是储存痰的,痰聚于胃日久就会化热,胃有郁热则胃气不降,如遇情志刺激,五志化火而诱发中风急性发作。《灵枢》把偏瘫放在热病篇里,亦是说明发病与火有关;其经筋篇亦提到足阳明胃筋热就会出现偏瘫的情况,而筋热必然胃热。故而急性发作期首要的是降胃而引火下行,急性发病时可以用风引汤作为主方,引火下行而风自止。风引汤主治虽然只有四个字,而这四个字涵盖的意义是非常广的,我们可以结合我前面讲中风预防方的机理,痰湿体质遇热诱发,成人就会出现瘫痪,小孩就会出现癫痫。急性中风属于热瘫,故而筋热驰缓,筋迟缓则不能约束骨骼,脊柱就会出现偏歪错移之象,脊柱偏歪则督脉就会扭曲,督脉扭曲就不能正常统摄阳经而导致患侧肢体失去知觉运动。在《素问。生气通天论》里面提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筋柔是指筋柔韧而有弹性,不单指筋僵硬是筋不柔,筋迟缓亦是筋不柔的表现,筋不柔就会出现骨错缝的表现;骨不正筋不柔气血运行就会受阻,腠理也不会固密。我临床接触的偏瘫患者脊柱都是偏歪的,多个小关节错缝,髋关节踝关节均有错缝现象。对于偏瘫患者我的理念就是早期以正骨为主,后期以松筋为主。对于急性中风患者一旦病情稳定,就采用纠正脊柱错缝为主的治疗方式。达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督脉归位,阳经得统的目的。常常一次即效,快的一周偏瘫恢复。中风日久,人体痰热交集,痰留关节与筋肉之间,患者身体会先逐渐消瘦,患侧肢体关节肌肉逐渐僵硬,关节周围出现浮肿。我们人体是痰湿多一分则气血少一分,痰聚则血少;血主濡之,手无血则不能握,足无血则不能行。中风日久则筋无血养而筋缩,形成痉证,软瘫也逐渐转变为硬瘫。治疗当养血柔筋为大方向,筋有血养则柔,筋柔方可骨正。我个人习惯用瓜蒌桂枝汤加牡蛎、当归、红花以养血柔筋,加少量附片以从阳化阴。治疗振腹以促进气血生化为主,这个时间段我不主张用大开大合的治疗手法,锻炼以练脊柱和平衡力为主。锻炼取坐位骨盆不动,微微上提脊柱让脊柱的小关节有一个小小的间距,然后轻微的转动脊柱,先以腰骶部为主,逐渐向上到胸椎、颈椎。动作有“提、轻、缓、柔”四个要点,微微上提关节,动作要轻,弧度不易过大,微微扭动关节即可,力量要柔。这种锻炼主要是锻炼患者的筋骨力,重点是柔筋,也就是重点锻炼依附在关节附近的韧带,让韧带柔韧,只要依附关节的韧带柔韧关节就会逐渐灵活。脊柱活动以后就逐渐活动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要求和脊柱一样要轻缓柔。接着再练习站立和行走的平衡,站立宜先足趾的拇指踏地着力,然后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趾依次踏地受力,再逐渐足前掌、足心、后跟依次踏地用力,动作一样需要缓慢,这种方法重点是拉伸肾的筋经。在前面的文章我说过中风的主因在肾,肾寒则肾筋寒,肾筋寒就会筋缩而导致足内翻,故而后期的锻炼脊柱和肾筋是关键。观当今医院的医师都是要求患者锻炼肌肉,康复器材也是被动运动关节和锻炼肌肉为主,而且活动幅度大,疗效甚微。采用我这微动的方法,患者大都一次就有改善,几次锻炼就有明显变化,身体僵硬时间越长,治疗周期就越久。

本文地址:http://fabua.ksxb.net/news/874.html    海之东岸资讯 http://fabua.ksxb.net/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3022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