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托育服务机构中,不少设有价格较低的普惠“乳儿班”“托小班”,服务6个月至2岁前的“小小孩”。然而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招不满的情况,原因主要是家长对幼儿在园的安全照护,以及教师责任心等方面的担忧。
近年来,我国大力支持发展托育服务,服务对象是半岁到3岁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中又细分出“乳儿班”,其服务对象为年龄约在6-12个月(年龄最早的可低至2个月)的婴儿。不久前,“浙江一公办幼儿园开设乳儿班”话题收到不少好评。其实“乳儿班”并不好办。
这主要是因为“乳儿”年龄太小,不会表达,家长由此担忧孩子不能得到及时照料,在集体环境中容易生病。于是出现“叫好不叫座”,即舆论普遍肯定“乳儿班”,但其招生存在咨询多、实际送托量少、机构招不满的情况。有园长坦言“送托量不及咨询量的十分之一。”
送托量太低意味着“乳儿班”成本高、资源浪费,很难持续运营。以某“乳儿班”为例,软硬条件均不错,如提供“专属定制”床,大教室所有墙面软包装,所有尖角位置包成圆角……软件方面,一周菜谱不重样,作息时间按需排,师生比接近1比1,月收费1900元。
然而,该“乳儿班”里目前仅有7名幼儿,第一期仅仅有2名,逐步增加到7名。要想提升送托量,只能从家长“不放心”入手,将“乳儿班”办成“放心班”。笔者以为这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制度层面给予精准支持,也需要托育机构消除顾虑,给家长派发定心丸。
其实,国家卫健委2019年公布的《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中,就规定了乳儿班10人以下、保育人员与的比例乳儿班1:3等要求。每家托育机构的“乳儿班”都要对照官方标准提供服务。如果园方标准高于官方标准,则应充分宣传园方标准换取家长信任。
由于家长高度关注安全照护方面的问题,相关制度、标准更应该围绕安全照护进一步做细做实。家长究竟关心哪些安全问题,有关方面应该深入调查,然后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完善。当制度、标准符合家长期待,托育机构又严格执行规定标准,家长没理由怀疑“乳儿班”。
作为托育机构来说,要想赢得家长信任提升送托量,其各项服务标准只能高于国家规定标准。鉴于家长对教师责任心等方面心存担忧,既要在教师招聘方面严格把关,也要在教师培训考核方面从严,还要对教师一切行为进行无死角监督,并通过监控视频让家长们随时抽查。
同时,托育机构要善于宣传自己,提高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只有将“乳儿班”的安全优势、师资优势、制度优势、服务优势、价格优势等信息播进家长们的心里,才有望提高送托量。其中以真实案例说服家长,也是赢得信任的重要一点。这需要“乳儿班”懂“营销”。
作为婴幼儿家长也要认识到几点:其一,不要从过去部分的负面印象联想到“乳儿班”,因为管理更规范;其二,虽然婴幼儿年龄小不会表达,但保育人员比一般家长更专业;其三,家长可通过现代监控和通讯手段,常与“乳儿班”保育人员互动,消除不安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