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公司  企业  中国  快速    上海  行业  设备  未来 

俞卫锋:“复盘”抗疫中麻醉学科的得与失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fabua.ksxb.net/mobile/quote/264.html

“复盘”抗疫中麻醉学科的得与失

俞卫锋:“复盘”抗疫中麻醉学科的得与失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就像一块巨大陨石砸向神州大地,既砸出了全球的风云变幻,也砸出了世间的人生百态。许多麻醉医护人员以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中所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无畏精神毅然奔赴抗疫前线,与兄弟学科一起圆满完成了艰巨的抗疫任务,还将大量中国麻醉抗疫经验的文章发表在《Anesthesiology》等世界权威学术刊物上。然而,正当中国疫情即将平息、英雄凯旋之时,同时也引发了关于麻醉学科生存与发展的大讨论。对学科未来发展的深层思考称得上“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有人说“没有事后诸葛亮就没有事前诸葛亮”,甚至将之理解为“事后诸葛亮”乃“事前诸葛亮”之母。这句话至少有三层涵义:一是当“事后诸葛亮”并不可耻,反而精神可嘉;二是当好“事后诸葛亮”的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三是积累当“事后诸葛亮”过程中的智慧,从而总结经验最终成为“事前诸葛亮”,再不重蹈覆辙。从这个角度来看,参与这场讨论的同道们,都是将学科发展挂在心上的好同志,是热爱麻醉的优秀学者!大致想来,我也是其中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这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麻醉学科通过这次抗疫是提高了学科的社会认知度,还是被忽略了?是在疫情中脱颖而出了,抑或是遇到尴尬了?

从身份认同上来看,在这次抗疫行动中,麻醉科是四大抗疫先锋之一。国家在如麻醉规培医生和研究生招录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出台了21号文件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文件,都是在强调学科的身份问题。就身份认同而言,大可不必妄自菲薄,非觉得自己地位有多低。

从主观感受上来看,这次“麻醉科”三个字并不在媒体的主流报道中出现。反之“新冠患者产子”、“插管急救”等却频频见于报端。明白的怎么都明白麻醉医生的付出,不明白的总能忘了还有个麻醉医生。从短期来说,是导致了主观感受上,麻醉科无人提及,更无人挂念的窘境。从长远来看,麻醉学科的内涵和优势未能很好地展示在人前,错失大好时光。更有甚者,与由麻醉科分出去的重症医学科相比,在所受的社会关注度一点上就高下立判。顿时,部分麻醉医生化身“柠檬精”,意思是“柠檬成精”、“心中酸溜溜”的感觉隔着屏幕都能闻着酸。但我认为,这是人之常情,各行各业都有,并没有什么不妥,我倒觉得它是件好事。毕竟,不甘才能激发改变。网络热词多出于大脑洞的网友,还有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名人名家通过主流媒体发表演说,也会被网友截取送上热搜,最大的优点就是准确表达感受和情绪。这里,两个网络热词大概能很好地归纳我的观点。

第一个热词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出自2019年暑期热播的综艺节目《中餐厅》第三季的嘉宾黄晓明之口。原意为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其他人的意见,盲目自信及独断专行的表现。后《北京青年报》发表的文章《乾隆皇帝:画画,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中表述霸道又自恋的乾隆皇帝作为统一王朝的皇帝,他追求对自己统治成就的艺术化表达,借由和宫廷画师的书画交流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最终形成乾隆朝宫廷绘画的风格。麻醉学科发展到现在的阶段,有多少需要你觉得,有多少需要我觉得呢?又有哪一些需要领导部门觉得,又有哪些需要大众觉得呢?我想,在构建高品质学科体系、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培育高质量研究成果这三方面,是需要我们自己觉得的。做好自己,只为付出,不问收获大概是要别人觉得的。成此三点之后,则来自相关领域的辅助会接踵而至,成就更高的学科地位和范围,是需要领导部门觉得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承受得起大众的赞美,也能从容面对患者的忽略,但关键是我们并不太在乎,是需要大众觉得的。毕竟,麻醉医生是为人类医学进步而奋斗,不是为世俗谬赞而生。

第二个热词是“文明互鉴”,即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加强交流,相互借鉴。2019年5月15日,习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引起全球共鸣。 “文明互鉴”当即成为全球“热词”。西医的发展水平越高,学科分工就越细,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疾病的救治往往需要多学科相互合作,也可以说要进行“文明互鉴”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救治成功,抗疫工作其实也不例外。看待麻醉学科的抗疫“尴尬”和重症医学从麻醉学科分出后的“风光”时,要用客观、冷静、平和的心态,大概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满意答案。学科的分分合合本就正常,学科向更精细化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关键是要研究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赋予学科怎样新的内涵。譬如,AICU就很有可能是麻醉学科下三级学科的新内涵。麻醉学在不断丰富自身内涵的基础上,应追求与其他基础医学及临床学科的相互借鉴,必然也包括和从麻醉学科分出的重症医学和疼痛学科分工合作。

麻醉医生,首先是一位医者,随后是一名学者,最后应是一名智者。用医者的态度看待患者和生命,用一名学者的视角审视知识与技术的进步,用一名智者的眼光去理解时间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启示。用冷静、理智、审慎的心境去面对学科间合纵连横般的生态关系。才是麻醉学科不断迭代进步的基础。

最后,在《Anesthesiology》中文版抗疫后恢复发行的今天写下此篇感悟,以我个人有感而发的一孔之见,望得麻醉诸君之共鸣、争论或批判,我都欣然受之。用陈佳明《阳光总在风雨后》中的歌词与大家共勉,“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阳光总在风雨后”。经历风雨后的万物生长与更迭,都与你我有关。参与其中亦或袖手旁观,皆是选择,不问好坏对错。

原标题:《俞卫锋:“复盘”抗疫中麻醉学科的得与失》

本文地址:http://fabua.ksxb.net/quote/264.html    海之东岸资讯 http://fabua.ksxb.net/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3022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