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公司  企业  中国  快速    行业  上海  设备  未来 

深切缅怀一代高僧太虚大师手机网易网「深切缅怀一代高僧太虚大师」

   日期:2025-02-02     移动:http://fabua.ksxb.net/mobile/quote/8748.html

  

  农历二月初二日(2019年3月8日),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圆寂纪念日。

  太虚大师(1889~1947),近代高僧,民国以来佛教革新运动之倡导者。俗家 姓吕,乳名淦森,清光绪十五年(1899)腊月十八日出生。光绪三十年(1904),16岁时于苏州小九华寺出家,后依宁波天童寺寄禅老和尚受具足戒,与圆瑛法师私交甚密。19岁时在西方寺阅读藏经,读《般若经》而有悟境。后游学于杨仁山主持之祇洹精舍,与欧阳渐、梅光羲同学。因受时代思潮激发,遂主张革除佛教积弊以弘教护国,进而兴国救世。1912年与同学仁山等创设中国佛教协进会,后中国佛教协进会并入中华佛教总会,被推为会刊《佛教月报》总编辑,撰文宣传“佛教复兴运动”,主张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建立新僧团制度。

  太虚大师曾在上海与章太炎等人组织觉社,出版《觉社丛刊》,后改为《海潮音》月刊。三十二岁那年,与欧阳渐主持之支那内学院有法义之诤。太虚大师平素反对用进化论之历史考证法研究佛书,故于日本学者考证《大乘起信论》《楞严经》等为伪书时乃起而反对,尝作《评大乘起信论考证》《佛法总抉择谈》,力主法相必宗唯识,并为《起信论》辩护;同时倡导大乘八宗平等,而宗本天台、禅宗;更主张以禅、律振兴佛教,且拟弘扬大乘佛法于国际。时人视其为佛教界革新派代表,而以谛闲大师为守旧派代表。

  

  1922年,创办武昌佛学院。1924年,在庐山举行世界佛教联合会。1925年,太虚大师率团出席日本东亚佛教大会,考察日本佛教,日人尊其为“民国佛教界之盟主”。1927年,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1928年,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国佛学会,并弘化于英、法、德、荷、比、美各国,应法国学者之建议,在巴黎筹设“世界佛学院”,为中国僧人赴欧美传播佛教之始。1931年,在重庆缙云寺创办汉藏教理院。1943年,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抗战胜利后,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

  1947年,病逝于上海玉佛寺,世寿59岁。太虚大师对法相唯识深有研究,并主张把唯识思想应用于现实社会。太虚大师一生倡导佛教革命,致力佛教事业,影响极为深远。大师自谓:“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菩萨瑜伽戒本。”综其一生,皆为实践佛僧、佛化、佛国之三佛主义而努力。首先,为提倡僧教育,培植僧材,设立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及汉藏教理院。其次,创办《海潮音》《佛化报》《佛化新青年》等杂志,弘扬佛法。更着手组织“世界佛学院”,以建立人生佛教,促使佛教世界化;并派遣学僧分赴西藏、印度、锡兰等地留学,以从事巴利文、梵文、藏文之研究。太虚大师造就培养之人材甚多,有法舫、法尊、芝峰、印顺、大醒、大勇等人,其主要著作有《真现实论》《法相唯识学》《起信论研究》《整理僧伽制度论》《太虚大师寰游记》《震旦佛教衰落原因论》等,后由弟子辑为《太虚大师全书》六十四册。

  

  太虚大师40到59岁间的健康状况统表

  太虚大师把自己全部的生命奉献给了佛法!

  大师弘法事业之宏大、深刻与艰辛,仅从大师日记所记录的从40岁到圆寂的“壮年”阶段的健康状况,便深深令人慨叹,这就是人间菩萨!大师繁重辛劳的弘法生命,常不免病痛体衰的侵扰,大师却很少为养护身体而刻意修养停歇,常常抱病奔波,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47年3月17日下午一时一刻,大师以化缘已尽,在玉佛寺直指轩安详舍报。出家弟子大醒、亦幻、尘空、灯霞、月耀、松月、演培法师,在家弟子李子宽、谢健、沈仲均、卫立民、杨树梅、过圣严、胡圣轮,侍者杨承多,玉佛寺住持苇一法师等,均随侍在侧。

  

  1947年太虚大师示寂及封龛荼毗法会

  3月19日行封龛礼,各界参加典礼者3千余人,备极哀荣。4月8日,遗体由玉佛寺移趋杭州海潮寺行荼毗礼。

  

  1947年6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释太虚,精研哲理,志行清超!生平周历国内外,阐扬教义,愿力颇宏!抗战期间,组织僧中救护队,随军服务;护国之忧,尤堪嘉尚!

  

  太虚大师舍利

  1947年4月10日,大师弟子拾取灵骨,舍利数百,犹令人称奇的是心脏久焚不坏。据月耀法师当时撰写的《虚公治丧处日记》记载:“十日晨,法尊等于海潮寺拾取灵骨,得舍利三百余颗,紫色、白色、水晶色都有。而心脏不坏,满缀舍利,足证大师愿力之宏。”

  

  虚云老和尚挽太虚大师的《祭文》

  大师示寂,诸方哀恸。守培法师撰写《挽太虚法师》偈云:

  泣向苍天问太虚,

  如龙似虎孰藏诸?

  虽知兹土化缘毕,

  未了何方成佛初?

  僧界青年无领袖,

  中华佛会失南车;

  从今不得相逢日,

  可叹人生梦不如!

  虚云老和尚为太虚大师撰写《祭文》,文中百感交集,哀深怀远,道尽大师为众生前赴后继的一腔热血:

  “月黯吴江,波生法海,顿归极乐,谁挽狂澜?嗟乎大师!怀智而来,忍悲而取。来也何迟?去也何疾?大愿未行,我怀靡极!想中外缁素莫不哀伤,况法门同根同气者耶?予每赞菩萨现应化身,庄严佛土。鼎革人心,以般若之慈舟,渡众生于苦海,然炬烛于昏衢,宣义谛于上国。古人云:每见善知识,如优昙花开,甚言其希有也。然人生如幻如梦,无去无来,又何迟疾之可言耶?予忝长大师春秋四十有二,勉为六祖之奴,舂米负石,手胼足胝,日月如迈,衰病惭侵,而精神远不及若三十一年在重庆相见时也。只为佛祖慧命,且幻水月道场,来去听时,人法奚执。大师舍筏先登彼岸,其乐可知。但愿大师弟子尊重波罗提木叉,光明心地,灌溉灵根,使其抽条发干,敷花秀实,而复散为金刚种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即不愧身着袈装,即所以慰大师之灵,即所以报佛祖之恩也。失复何言?夫复悲!尚饗。”

  太虚大师不坏之真心,如同生前一般充满了热诚、亦如慈父悲母对于爱子般充满了对众生的不舍与大爱。太虚大师是要以真心不死的赤诚,将短暂一生远远不能穷尽之大悲愿力留住人世,洒向未来,令苦难众生获得安慰、生起信心,更鼓舞后来佛子当效佛陀大愿,面对瞬息万变的无常与肩头的责任,鼓足勇气、勇猛担当,上报佛恩,下济三途!

  

  太虚大师与成都文殊院

  太虚大师与成都文殊院有诸多殊胜因缘,上世纪30年代,太虚大师前后来过文殊院三次,并且都住在文殊院,迄今为止,文殊院里还保存有大师亲笔题写的墨宝。至今,文殊院的客堂仍然悬挂着太虚大师当年为文殊院题写的诗句:

  何处文殊妙智寻?

  且来精舍息空林。

  凉生十亩菁菁竹,

  到此能消热恼心。

  从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思想以来,文殊院就一直追随太虚大师的思想理念。从民国时代起,文殊院就举办佛学院,培养僧伽人才;开办空林医药局,救济贫困患者。

  进入二十一世纪,文殊院在方丈宗性法师的大力提倡下,更是继承并发扬太虚大师的思想传统,提出了将文殊院建设成为“人间佛教实践基地”,实现“人间净土”的理念,以“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为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弘法、慈善活动,广开佛门,广演正法,以佛法化导人心,以慈善回报社会。

  

  来 源| 凤凰佛教

本文地址:http://fabua.ksxb.net/quote/8748.html    海之东岸资讯 http://fabua.ksxb.net/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3022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