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青少年免受网络烂梗的侵害,社会各方需协同发力,加强网络平台审核机制,过滤不良内容,积极传播正能量信息。
微博截图
作者:马兵
近年来,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便捷获取信息、娱乐消费以及交流互动的重要渠道。然而在给公众带来极大便利和乐趣的同时,网络黑话烂梗也随之泛滥,网络语言环境被各种网络梗充斥,像“绝绝子”“yyds”“栓Q”“夺笋啊”“老六”“鸡你太美”等网络恶俗谐音烂梗更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不少孩子越来越无法好好讲话,造梗玩梗现象越演越烈,让本就缺乏辨别力的青少年,很难抵抗泥沙俱下的侵袭。
青少年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过度依赖这些简单、直白甚至粗俗的烂梗,如同吸食精神鸦片,不仅会降低审美标准,让原本应该欣赏诗词歌赋、经典文学作品中优美语言的他们,被烂梗的“快餐式”表达充斥头脑,难以感受语言之美、文学之美、艺术之美,逐渐失去对语言文化的追求。同时,若频繁接触一些带有恶搞、低俗、暴力性质的烂梗,还会让青少年逐渐模糊和迷失社会道德界限,认为这些不当行为是正常且有趣的,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健康、积极的健康社交观念和人际交往模式,也会影响青少年未来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当然,我们不能将责任完全归咎于青少年。网络环境复杂多变,部分平台为了流量和热度,对这些烂梗的传播缺乏有效监管。同时,一些创作者为了博眼球,大量制造并传播此类低俗恶搞内容。加上家庭和学校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滞后,未能及时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文化。笔者认为,要保护好青少年免受网络烂梗的侵害,社会各方需协同发力,加强网络平台审核机制,过滤不良内容,积极传播正能量信息,中央网信办、教育部部署近期开展的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以及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的“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就是整治网络烂梗等不规范乱象的有力举措。其次,网络从业创作者应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创作出更多有价值、积极健康的作品。第三,学校和家庭也要重视网络素养教育,引导青少年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的优劣,让他们明白语言之美、文化之重,为孩子营造一个纯净、积极的网络空间和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