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曾大肆喊出“美国优先”的口号,但莫迪显然不甘心让印度沦为美国的附庸。毕竟,印度从来都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大国,莫迪更是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要将印度建设成为一个“超级强国”。曾经,特朗普最为担心的就是中国和俄罗斯的联合,如今,在美国推行霸道的“优先”政策下,印度也逐渐与美国的关系走向了裂痕。历史性的转折正悄然发生:新德里如今将目光投向东方,而华盛顿的政策却让印度无意中成为了潜在的强敌。
2025年7月30日,特朗普在推特上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25%的关税,声称印度倒卖俄罗斯石油获利。然而,仅仅一周后,美国又对印度能源结构进行了严厉的打击,针对其36%的俄罗斯石油进口额加征了惩罚性关税。这一系列粗暴的经济压力将“美印盟友”关系的虚伪面纱彻底揭开。令人震惊的是,三个月前还自诩为“印巴和平使者”的特朗普,竟在印度外交部的强硬回应下失去了立场。印度明言,克什米尔问题是我们自己的内部事务,无需他国干涉。
当美国一方面要求印度断绝与俄罗斯的能源联系,另一方面又试图将其推向更昂贵的美国页岩气时,莫迪终于看清了“盟友”关系的真相:在美国眼中,印度不过是一个随时可以榨取经济利益的工具。美国的关税打击让印度对美出口骤降18%,特别是在纺织业,单月订单损失达到了20亿美元。印度的“印度制造”战略遭遇了重创,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苹果在印度的工厂本土化进程也相当缓慢,本土化率仅为15%,半导体依赖进口的程度高达90%。相比中国通过40年投资42万亿美元建立起来的完整产业链,印度仅依靠230亿美元的投资想要取代中国的制造地位,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在这种困境下,印度开始寻求东方的合作,尤其是中国的支持。中国对印度的反制措施更加精准,直接打击了印度的命脉。通过收紧稀土出口,中国有效地让印度的电动汽车和军工产业陷入了困境,基建项目也因零部件断供而大面积停工。为了寻求替代品,印度不得不在2024年额外支出38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印关系悄然回暖:中断五年的旅游签证重新恢复,印度外长苏杰生在访华时明确表示要“以非冲突方式处理双边问题”,甚至有智库提出可以取消中企收购审查。毕竟,全球60%的电子产能掌握在中国手中,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忽视的现实。
据印度媒体透露,莫迪将在8月31日到9月1日对中国进行访问。这将是莫迪七年来首次访问中国,且这次的核心议题涉及印度的三大痛点。第一,印度急需稀土资源。印度目前90%的稀土都依赖中国进口,缺少稀土资源将导致印度的汽车工业停滞,甚至连军工也会受到影响。印度的汽车协会为此焦急万分,称一辆2万美元的车,只差5美元的中国产小磁铁就能投入生产。莫迪此行的首要任务就是希望中国能够放宽稀土的出口,帮助印度的工业重新运转。
第二,莫迪希望借助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来改善印度的基础设施。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提升,火车的平均时速仅为50公里,港口效率远远落后于中国。尤其是印度希望借助中国的高铁技术,将德里到钦奈的1700多公里的高铁线路建设速度提高到每小时200公里。此外,印度还希望中国能在东部和西部的铁路项目上投资,帮助印度建设工业园区。显然,印度需要中国的帮助才能推进这些庞大的基础设施工程。
第三,莫迪还希望借助中国的支持来对抗美国。他希望通过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协调立场,在经济和政治上形成对美国的制衡。尤其是在美元制裁和俄罗斯石油采购问题上,莫迪希望通过使用本币结算绕开美元的制裁,借此增强印度的经济独立性。
莫迪访华的消息传出后,很多网友表示不应轻信印度。然而,国家之间的关系本就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既然印度和美国已经关系破裂,主动寻求与中国的合作又有什么不好呢?如果这次访问能够谈成协议,中国放宽稀土出口并帮助印度建设高铁,那么美国“只会制裁,不会合作”的霸权本质将彻底暴露。随着全球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各国的合作将对所有人都有利,而单一的霸权主义则终将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