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动态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手机版动态     相关动态     |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szbf9x

http://fabua.ksxb.net/comszbf9x/

相关列表
文章列表
  • 暂无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方式
  • 联系人:李女士
  • 电话:18825773741
【原】电影市场男女分立了吗?
发布时间:2025-01-12        浏览次数:0        返回列表

盘点2024年电影市场的关键词,一定少不了“老登电影”。

这个对应“小妞电影”而创造出的新词,泛指那些在女性观众视角下“老男人味很浓”的电影。如今一部新片上映,都得走一个鉴别“登味浓度”的流程。根据男主的年龄大小和影片的价值取向,还衍生出了中登、小登电影。

这显然不只是偶然引爆的话语权之争,更是现实的电影市场结构变化。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3电影市场报告已经指出,女性观众占比显著超过男性,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观众。猫眼研究院刚刚发布的2024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则显示,女性叙事成为2024年电影市场的少数亮点之一。

因此,电影市场的舆论变化,也算标准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这种舆论变化的速度和烈度,仍然超过了很多电影人的想象。

导演“大老师”(化名)告诉硬糖君,如今上游创作已经从注意女性角色的塑造,进入到人人自危的自纠自查阶段。舆论场上的强对峙、扣帽子,现在似乎不可避免地要引导内容本身也走向二元对立。

性别问题在剧集、游戏等内容领域同样屡有摩擦。但由于剧集本来就是个偏女性的市场,不管是创作端还是平台方,女性原本就在行业撑起半边天,拥有更高的性别敏感度和真实共情。而游戏作为高客单价内容产品,早就要求对垂直受众的极致服务和绝对忠诚。电影的尴尬则是几十块钱不高不低,顺了哥情失嫂意。

然而硬糖君又忍不住爹味上身,问出爸妈常说的那句“你自己就没一点错吗”。从爱情诈片到绝症哭片,是电影先试图四两拨千斤、用情绪价值撩拨观众。那么现在观众回以情绪发泄和情绪反扑,似乎也无可厚非。当我们越来越跳出电影本身谈电影,不就是因为内容没什么可谈的吗。

三管齐下,男女占比逆转

根据灯塔平台数据显示,电影市场的男女观众占比发生显著变化是在2021年。2018-2020年,男女观众占比约五五开,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但从2021年开始,女性观众的占比逐年上升。到2023年,女性观众已经占到近六成。

同一时期的猫眼暑期档、春节档报告,也基本印证了这一变化。2017年以前的电影市场男女观众占比,则缺少相关数据可供查证。

但圈内普遍认为,在2017年以前,电影市场是以男性观众为主的。据QuestMobile的一份2017年调研结果显示,男性比女性观众更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而且男性一周的观影频率更高,超过女性观众近一倍。

猫眼上2017年票房排名前10的电影,有6部的购票评分男性用户超过了女性。2018年的数据,前10里有8部的男性观众比重更大。到了2021年陡然下降到3部,2023年就只剩2个独苗了。

不难看出,正是在疫情期间,男女观众的占比发生了剧变。当时偏向男性观众的视效大片数量锐减,偏向女性用户的爱情片则扎堆上映填补市场。同一时期,电影的短视频营销风头正劲,带动了大量短视频上的女性用户走进电影院。一部电影的短视频数据爆了,便能迅速拉升猫、淘的女性想看用户猛增。

在从业者小艾看来,女性观众占比抬升的时间还要更早一点。从2014年前后“归国四子”开启流量时代,流量鲜肉就开始强势拉动女粉丝观影。到2018年左右,TFBOYS集体进入电影圈,进一步带动女性观众入场。即便如今流量时代势减声消,易烊千玺、朱一龙、王一博、肖战等顶流仍有着不容忽视的票房号召力和话题吸引力。

从猫眼数据来看,以前博纳的主旋律大片购票用户都是男性为主,比如《红海行动》《无双》等,都是男性购票用户更多。但自打引入了流量明星,性别占比就发生了逆转。易烊千玺主演的《长津湖》系列与王一博主演的《无名》,均是女性用户的占比更高。

以传统经验判断,这类动作、战争、历史大片的主流受众本该是男性。但因为有了流量明星的加入,其主要受众反而变成了女性。

短视频+流量粉,正是电影市场不可忽视的两支新增女性观众大军。再加上疫情期间的内容供应变化,电影圈还能端上桌的菜品更符合女性观众口味。于是整个市场观众性别占比逆转,女性从男性手中拿下了电影市场的交接棒。

新观众冲击电影“男性体系”

在2018年税务震荡、闹出“影视寒冬”之前,整个电影行业一直处于高歌猛进的发展状态。这其中,男性从业者占据着绝对的话语权。总的来说,在电影的繁荣期或者说泡沫期,大方向就是学习好莱坞、赶超好莱坞,鼓吹工业水准的风气,促使整个行业都更倾向男性创作者。

尽管在电影圈刚受资本市场青睐的时候,也涌现过不少女导演。比如演而优则导的徐静蕾、刘若英、赵薇,拥有爱情片代表作的金依萌、黄真真、薛晓璐……但囿于各种原因,女导演大多昙花一现。

后来很多卖座的爱情片,也是出自男导演之手,比如该赛道的票房冠军《前任3》。当时这类以男性视角展开的爱情片,仍然是女性购票用户占比更高,而且也没闹出过什么性别矛盾话题。

直到最近两年,随着女性主义思潮全面崛起,KOL、大V博主开始聚焦影视领域的性别话题,集中讨论其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是否存在男凝、物化等问题。最初,这种讨论可能还因为引经据典的学究味太浓,只在限定圈层里小规模传播。

但从今年开始,随着一批带有女性主义思想的电影出现,这种讨论便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从春节档的《热辣滚烫》到冷档期的《出走的决心》、再到近期的《好东西》,性别话题在这些电影的宣传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一些电影前期的口碑传播中,除了有女性博主倾巢出动的支持,还出现了不少男性观众的不妥发言。这激起了女性观众乃至场外看客的群愤,让性别话题因争议而广泛出圈。不过在行业人士看来,有些男性“不妥”发言视频的摆拍痕迹明显,不排除有意博关注的可能性。

如果说脱口秀领域的“普信男”还是杨笠的无心插柳,引发了她本人都未必乐见的轩然大波。那么当更多流量工作者看到这种“冒犯”的价值,就很难忍住刻意模仿的冲动。现在一些电影的宣发,显然也有意无意复刻了这一模式,通过“冒犯感”动员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

不论是顺应时代思潮,还是有意为之引导,电影市场的性别话题就这样从限定圈层走进了大众视野。随着“老登电影”一词的诞生,电影市场流行起“登味”审判,从上映新片一路审判到豆瓣TOP250。学者书斋中的女性文艺批评,终于有了一场落地化的群众运动。

从产业层面看,过去服务男性观众为主的电影工业体系必须要适应观众结构变化做出改变。现在的问题是,往什么方向变?真像审判“老登电影”一样全盘否定影史,那索性别拍了。

我们能理解一种思潮的矫枉必须过正,但这不是指导创作的方法,也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过往经典的电影叙事,曾广泛受用于男女观众。好的电影本来就是人本位的,而非被无限窄化的男人或女人。

女性爱看的电影≠女性主义电影

从内容层面上来说,女性爱看的电影,并不等于女性主义电影。上游创作端需要重视女性观众的诉求,但绝不意味着批量产出某一种强价值观类型。那样,审美疲劳又会加速女性观众的离场。

长期服务女性观众的剧集市场就是前车之鉴。各大平台批量产出古偶剧,上演了剧集市场的古偶101大战,然而古偶剧的观众底盘一年不如一年。现在许多古偶创作者才幡然醒悟,女性观众爱看的剧,不一定是大女主剧。一味地弱化男性角色、突出大女主人设,反而流失掉了原本的古偶受众。

女性爱看的影视作品≠打着女性旗号的影视作品,内容本身仍然是选择的关键。男女观众的类型喜好,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变化的。

好莱坞与国内电影市场的2017年调研数据都显示,男女观众自己爱看的某个类型腻了,便会向对方的类型进行试探。比如传统以男性受众为主的动作、冒险类型片,其女性观众有所增长;传统以女性受众为主的惊悚、爱情类型片,其男性观众有所增长。

电影毕竟是一个娱乐消费产品,不能议题先行来引领创作。硬糖君此前讨论过好莱坞电影全球票房的衰退,正是因为走入这样的误区。黑人主演的大片激发黑人等少数族裔的消费热情,尝到《黑豹》票房成功的甜头之后,好莱坞便一头扎进了政治正确的道路。而换汤不换药的套路化模式,加速驱赶了全球观众离场。

面对女性导演与女性电影的崛起,戴锦华提出了一个警世的玻璃悬崖理论。玻璃悬崖理论是指当女性冲破玻璃天花板晋升高职位时,她们中的很多人发现自己正站在悬崖边上。

戴锦华认为现在的电影市场也是如此,女性崛起的背后原因是电影工业的衰落。电影这艘大船快要沉了,男性纷纷弃船而逃,女性才有了入局救场的机会。

诚然,能看到女性电影崛起绝对是一件好事、幸事,但这背后隐藏的是行业性危机。电影市场不能长期依靠性别议题博关注,单一性别、单一圈层观众也没法救活电影市场。

关注的重点还是应该回到内容本身,具体到每一个类型怎么去革新、怎么创造更多元的类型电影、让不同属性观众可以在一部电影里各得其所。比如去年的《周处除三害》和《九龙城寨之围城》,通常认为动作片偏男性市场,但前者在猫眼的女性想看占比更高、女性评分占比44.3%。后者更是让女观众嗑到飞起,创造了港片少见的长尾效应和造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