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公司  快速  上海  中国    企业  未来  政策  教师  系统 

从小野到大被同学说怪异破防,王大刀:我真的好有意思

   日期:2025-08-14     作者:h6b7dm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fabua.ksxb.net/mobile/news/10741.html
核心提示:文 | 卢潘编辑 | 荆欣雨出品 | 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六月底播出的《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以下简称《脱友2》)中,
图片


 | 卢潘

编辑 荆欣雨

出品 | 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六月底播出的《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以下简称《脱友2》)中,新人王大刀被罗永浩称为“一个才华横溢的精神病”和“个性最突出的选手之一”。第一轮比赛中,她以近乎疯癫的表演风格讲述了作为一个“母猎豹”般的女人在成长中会遇到怎样的困境:

暗恋的男同学“审美边界”太窄,get不到她的迷人,她试图做一个“性格暴露狂”,但对方只会绕开她走;想要谈恋爱必须要靠“化妆”,把自己野性的行为举止收起来,做一个“冰山美人”;装到最后,她受不了了,决定不再在“懦弱的羚羊”身上寻找希望,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急支糖浆”。

王大刀坦承,舞台上的她更接近于童年的自己。1996年出生的她,从小就是一个充满野性的小孩,“完全是个自然人的状态”。小时候的她走在街上,想起来有意思的动作,完全不顾周围人的眼光,就立刻“表演”起来。家里宽松的环境让她度过了几乎没有束缚的童年,她从未听过“一个女孩就应该怎样”的句子。为了逗笑妈妈,她也总是在家里上演小品或者情景剧,笑称自己聚会时是“一盏永远也关不掉的莲花灯”。

但王大刀也遗传了妈妈的敏感细腻。童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似乎都在与自己野蛮的天性做斗争。那时候她很矛盾,一方面欣赏自己的有意思,另一方面也想拥有与自己完全相反的个性。她羡慕班级里沉默寡言,对一切事物和人都表现得淡然的女孩。于是,新学期到来之前,她总警告自己要做一个高冷的人。但天性总是战胜自我要求。

在集体中,王大刀总是以一种强势的个性“入侵”到别人的视线。她嗓音嘹亮,疯跑起来很快,做动作也浮夸,“很难没有存在感”。若干年后,初中同学的一句“那会儿大家都觉得你挺怪异的”,也会很快就将她内心的一些自我认同击碎。她几乎一直处于这种矛盾的状态,一个怪异的女孩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很多年,她都没有答案,只是一点一点地收起来,但这对于一个天生如此的人并不是一个自然舒适的过程。她总觉得自己在“化妆”,在扮演别人。

直到王大刀遇见了脱口秀,才开始慢慢接纳自己的这份怪异,“怪挺好的”、“搞这个的都是一群神经病”。在演出中,她浓烈又跳脱的表演风格,和“梦到哪句说哪句”的无厘头文本总能将观众吸进去,她越来越享受让别人发笑这件事。

上节目之前,她已经持续讲过两年多的脱口秀,但网络上几乎搜不到以前的视频,账号也是从头开始运营的。面对出现在荧幕上,她还是有些不适应。但她的表现也收获了领笑员们的认可,第二轮比赛之后,她的内容也引起了李宇春的共情,甚至在当天录制结束后,李宇春去后台给了她一个拥抱。对于初次登上荧幕的她而言,都是从未经历过的体验。

她和童年的自己一样在意外界的评价。节目播出后,她想要看一些弹幕,但又不忍回看自己的表演。于是,她在酒店扯下一张纸巾盖住手机屏幕的四分之三才有勇气打开视频看。

被问到为什么喜欢创作的时候,她讲起自己曾经对于永恒有过迷恋和追寻,一直都没有理想的结果。但现在她找到了答案,“我只是想做一点小小,小小,小小的作品。”于她而言,这件小小的东西被创作出来的一瞬间,就是独属于她的永恒时刻。

以下是王大刀的讲述:


图片

像野人一样行动,破防是常态

1996年,我出生于四川一个普通家庭。从小我就是个疯癫的野小孩,总是疯跑,做出夸张的动作。妈妈对我没有太多的束缚,我从来没听到过“一个女孩子你应该怎样怎样”之类的话。

我这辈子做过的所有动作,我妈妈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在《脱友2》第一轮的段子里,说“我的胯和男人一样是需要呼吸的”这句话时候的动作。很小的时候,我在街上走着走着想到一个抽象的动作,就会立刻停下来做一遍,完全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唯一不好的是可能会吓到旁边的人。

我在班级里存在感也很强。不过,那么夸张的动作,那么响亮的笑声,那么野性的奔跑,很难没有存在感。这种存在感不是因为我的优秀而存在,而是因为别人的眼睛里不得不出现我的身影(笑)。我觉得哪怕我只是一只狗,也很难没有存在感。

不过,我有一些矛盾的地方。我从小学开始就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但又无法控制像野人一样行动,所以随时随地心碎,破防是常态。念大学的时候,有一次,我和我一个很久不见的初中的好朋友一起聊天吃东西,她突然说:“其实读书那会儿,班上很多同学都觉得你挺怪异的。”

“怪异”两个字一下子让我心里的很多东西都坍塌了,我好像听到很多东西落下的声音。原来我在别人眼里是这样,我之前还一直自我感觉良好。那天晚上,我还默默流了一些眼泪。不过我接触了脱口秀后,开始觉得怪也挺好的,因为搞这些的人都很怪,全是一群很疯的朋友。

小时候每个学期开始之前,我都会在家里反复叮嘱自己:“新的学期能不能做一个文静的人?”但每次我最多只能坚持几节课。那时候看见班里一些性格很文静的女生,我就觉得她们很厉害。她们天生就给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我就也很想做那样的人,但根本不行。我经常会有一些疑惑,她们没有话想说吗?为什么会那么沉默,但后来想人家可能只是把话讲给亲近的朋友了,不像我,完全是个神秘不起来的人。

图片

王大刀的童年时期

我这一点可能遗传的是我爸,他也是那种吃饭吃着吃着会突然起来唱两句或者演起来的个性。我的妈妈比较多愁善感,会对生活里一些小事有一些感慨,有时候一个普通的节目就能让她哭得稀里哗啦。不过我也是个会被天气影响心情的人,所以我从小也不喜欢四川绵绵不断的阴雨天,我觉得白天就不应该下雨。

我想让妈妈更开心一点。为了逗笑妈妈,我就给妈妈演小品看。那时候经常演的一个节目是假装空姐在飞机上给客人送餐。效果一般来说都还不错。有时候,妈妈甚至会把邻居也叫来看,少的时候两三个人,多的时候能有六七个人。

这件事对我的个性来说没有什么困难的。这里并不是那种为了让妈妈开心牺牲自我的叙事。一般都是我主动提出要演的,因为我自己也很享受这个过程。那时候我就意识到我经常能逗得身边的人发笑,这还挺好的。后来再大一点,高中开始住校,性格还是一直大大咧咧的,让人发笑仍然能让我感到安全。

我们家,包括大姨、外婆家,都是很轻松的氛围,没有长辈晚辈的概念。所有人都很平等,没有谁是绝对权威的存在。家里的气氛一直都很好,一旦气氛不对,就会有人出来做“调停者”(笑)。在我们家里,每个人都可以释放情绪,每个人也会接受情绪的表达。比如我们一起吃饭,如果有长辈说了一些让我们这些小辈不开心的话,马上就会有人去指责她(他)。

对于新的观念、年轻人的新喜好,家里的长辈也保持着愿意了解和接纳的状态,不会简单地拒绝对话。哪怕在一些生活选择上拥有不同的看法,但经过沟通,他们也会尊重我去选择自己活下去的方式。

就比如,当我的家人知道我辞掉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准备休息一段时间时,一开始也非常不理解。但当他们知道我真实的想法,以及我所经历的情绪时,也便停止输出。这些瞬间让我挺感动的,至少让我知道,至少我们在这些时刻,可能是在一个对话频道里的。


图片

2018年毕业后,我进入事务所工作,从事审计。不过,我一直觉得我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天赋。因为审计是一份很讲究逻辑理性的工作,不太合适我。我预感自己接着做下去也没有什么提升。之所以还是坚持了三年,只是为了让简历上更好看一点。

在很早之前,我就有一些愚蠢的想象,大概是2018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就在想象我30岁的时候在做怎样的工作,对自己的后半生满意吗?然后发现是一片空白。所以我决定慢慢探索,找到那个自己最想做的,最能持续做下去的事情。

可能是因为平时说话比较好笑,经常逗身边的人开心,2019年年末的时候,一个同事告诉我昆明有一家脱口秀俱乐部,建议我去试试。我就讲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脱口秀,接下来半年又陆续讲了五六次。

王大刀这个名字其实从大学期间就有了。那时候我很喜欢看《万万没想到》,经常用“王大锤”的表情包,结合我大大咧咧、比较直接的性格,身边的朋友就开始喊我“王大刀”。所以想艺名的时候,就直接决定用“王大刀”。

第一次上台讲脱口秀的那个冬天之前,我还没有接触过任何和脱口秀有关系的事情,除了看过《脱口秀大会》。我也没有参加过任何与表演有关的培训,所以一开始还是有些紧张。

我记得我当时讲的是一件工作里的小事。那时候,作为事务所的审计,我们需要在年末对客户进行资产盘点。有一位客户是一个知名快餐品牌的供应商,养殖场里有不同的鸡舍和种类,很多鸡被关在货架上的笼子里。那些鸡就那样站着,紧紧地挤在一起,所以经常根本不知道是三只鸡还是四只鸡,客户不得不想办法吓唬鸡,让它们分开,场面很滑稽。我觉得这件事挺好玩的,就成了我的第一个段子。

那几年,我做了很多志愿者活动,去探索未来的边界。决定去事务所工作,也是一种探索,事务所的很多客户都是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我想通过这个工作,感受一下更多不同行业的工作状态,想要以此来减少获取信息的成本。

也是通过这些“探索”,我接触到了自己的第二份工作。那是一份创意性质的工作,内容比较繁杂。在找这份工作之前,我思考过很久,因为我平时也喜欢写点东西,就想着也许我适合这类工作。事实上我还是很享受这份工作的,虽然因为工作比较忙,这段期间没有再去尝试脱口秀。一直到两年前,2023年4月,我又开始上台。这一次,我觉得自己得到正反馈越来越多,后来我找工作都会优先考虑离剧场近的地方。

在那之后,脱口秀在我生活中的比重明显加大了。不太忙的时候,一周能去讲两三次,我越来越享受让别人发笑这件事。实话说,在决定去说脱口秀之前,我是有点害怕的,因为我很害怕喜剧是我这辈子唯一可能能做好一点的事情了,但是我拼尽全力之后发现还做不好怎么办?

直到现在,我觉得我的人生来到一个新的节点。

上节目之前,我对自己并没有太多预期,根本没想过自己会走几轮。之前在线下演,有时候观众也不知道我在干什么,比较懵。我很忐忑,担心这么一个风格化的表演,观众能不能接受,也会担心在互动的时候,那男的会不会从我手里抢话筒,我会不会破防?这一切都是未知的,因为和观众的互动是没有提前彩排的。

但我还是去和观众互动了,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效果还可以,我就觉得是上天的礼物来了,观众接纳我了。我开场讲完“我很坏”之后,观众就开始笑,当笑声越来越大的时候,我脑子里就只有一句话:“天呐,我也太幸福了。”讲到后半部分,我完全是一个沉浸式的,忘我的状态。我记得某个瞬间我看了一眼舞台的装置,突然意识到我没有把这当成比赛,只想着上台就是多了一次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其他什么都不重要,只有表演是最重要的。


图片

我想要歇斯底里

段子里那句“我真的好有意思啊”,真的是在我脑子里出现过很多次的句子。大概从我小时候对自我存在有评价意识开始,我就经常觉得:我真的好有意思啊。最初演这个段子的时候,是没有这句话的。偶然有一次在舞台上,我感觉现场气氛很好,对自己的表演很满意,就把内心独白说出来,结果观众笑得更开心,我就把这句话留在段子里了。

我从小就挺喜欢看幽默的电影,故事之类的。小学阶段,我经常去外婆家里看周星驰的电影。《功夫》是我当时最喜欢的周星驰电影,看了很多遍,每一遍都能笑得肚子痛。不过长大了再看周星驰的很多电影,会开始觉得难过。

再长大一点,我比较喜欢卓别林。我记得他在拍《大独裁者》的时候有一个很巧妙的技法。他扮演希特勒,在办公室用一个气球去模仿地球,用腰、屁股或者头去顶气球,表达希特勒想要称霸全球的野心,后来那个气球轻轻地碎掉了,我就觉得太牛了,能把这种对于野心的想象的讽刺体现得这么轻盈又直接。

最开始登台表演脱口秀的王大刀

黑色幽默的东西也是我的偏好,所以很喜欢看《伦敦生活》《杀死伊芙》一类的影视。

不过在所有偏好当中,我可能最喜欢的还是一些生活中很真实的幽默瞬间。我觉得经过演练的喜剧,远远没有一些真实的时刻好笑,那种不加掩饰的,直戳心底的才最打动我。比如我跟外婆撒娇要她给我打点钱的时候,她就会假装失聪,说:“说啥子,听不见了(四川话)。”

创作的过程总是充满对自己质疑的,经常感觉到痛苦,大家看到的《冰山美人》那样如此突出的风格也是在无数次演出中一步步摸索出来的,有时候完全是现场某个瞬间脑子里一个及时的想法,现场反应不错的话就保留了。至于我的语调和语气,我听到有些人说好像戏剧,我想这可能是我初中的时候看了《红磨坊》《夜半歌声》《歌剧魅影》一类的电影,很喜欢这种歌剧式的表达,所以潜移默化中影响我在舞台上的对于语气、语调的偏好。

即便我的表演风格已经比较明确,但在编创营期间也还是经历过焦虑。就比如“冰山美人”的段子已经演过很多次,也比较成熟了,我实在找不到能修改的地方。编剧给的一些意见,我觉得那似乎又不是我的语言和风格。但我还是隐隐约约觉得这个稿子到这里肯定是不够的,直到一个编剧问我:“你到底想要讲什么?”我一下子就被问住了,我以为我想要表达的很明显了,然后我就又开始很痛苦地去想这个问题。

我一开始想讲的是关于外向和内向的性格差异,后来我觉得不够精准。又回忆了一下,才提炼出来“冰山美人”的这个概念。最初的结尾是我发现还是卸妆睡觉最舒服,鼓励大家不要“化妆”,做真实的自己。一直到有一刻情绪真的爆发了,一边流泪一边写了最后那段关于羞耻的英文——

I wanna be hysterical(我想歇斯底里)

I wanna scream(我想尖叫)

I wanna shout(我想大喊)

I wanna cry(我想哭)

without any guilt(不需要任何内疚)

I don't wanna keep silent(我不想保持沉默)

because of my shame(仅仅因为我的羞耻)

and the education I received(和我所接受的教育)

“歇斯底里”的来源是我们俱乐部有个叫祝慧的演员。有一次,她帮一个酒吧做策划案,需要给酒做一些名字的筛选。她发到群里问大家。我记得有一瓶酒的名字备选有“直立女巫”和“歇斯底里”这两个选项,很多人都投票给了“直立女巫”,我对“歇斯底里”这个名字念念不忘。后来,祝慧告诉我,“歇斯底里”来源于一档记录国外女脱口秀演员的一些演出经历以及个人发展、现状的纪录片。我发现这个词非常契合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就这么用了。

后面那两句I wanna scream(我想尖叫)和I wanna shout(我想大喊),来源就更玄妙了。我很自然而然就写出来了,但一直不知道是为什么。直到前段时间偶然的一个瞬间,我想起来在十年前,也就是我18岁的时候,老师在教室里给我们放学长学姐的高三祝福。视频里面有一个姐姐的背景音乐是一首英文歌,叫做read all about it(《读懂一切》),歌词大意是:如果你有能力改变一些东西,你就说话,别再沉默了。当时高三的我一下子就在座位上哭了出来,我可能想到了从小到大那些感觉到羞耻的时刻,应该说但没能说的时刻。


图片

只想做一件小小,小小,小小的作品

段子末尾的那段英文独白,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在思考的一些问题。我已经是个比较会表达情绪的人了,但即便如此,有些情绪我也依然没有办法说出口。就比如对家人的思念、工作时候遇到的委屈,会因为身体里的羞耻感本能作祟,最终没有说出口。

所以在第一轮,我就讲了这个段子,希望告诉自己,也告诉观众,不要恐惧于表达爱、需求和反抗。

我的段子并没有宏大的主题,我只想讲自己的感受和分享自己的惊讶。首先我是一个人,我要去讲我身上难以表达的羞耻感,讲我被变态老头骚扰的事情,讲我在听到他的那句脏话时候空白的大脑。就像我们一直都在听说你看看天空,看看白云,看看地板,看看书,但我没想到会有一个人对我讲看看下面。

这一切只关乎我个人的小小的表达。我不伟大,甚至我也不幽默。我觉得幽默是一种很高级、很智慧、很内敛的东西。我最多也就是搞笑,搞笑是一种野生的、甚至是贫瘠的,发自内心的东西。但人的大脑也就那么回事,人的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人在这个社会环境里遇到的事情无非就那么几样,爱情,死亡,亲情,友情,羞耻……所以我相信我尽全力去表达的时候,就会有观众与我共鸣。有人能够共鸣,对我来说就够了。

我曾经对于永恒很痴迷,永恒太难得了,所以让人着迷。我思考过寻找永恒的方法,比如爱情,但后来发现都是稍纵即逝的,我绝对不想通过生小孩来实现生命的延续和寻找永恒,因为ta诞生的那一刻,她(他)就是属于自己的。后来,我想对我而言,永恒可能就是自己写的那些东西,那些能够称之为作品的东西。在它诞生的那一刻,永恒于我才是真的实现了。演出后会有很多人做出不同的解读,但至少在被写出来的那一刻,它是只属于我的永恒,只属于我的小小,小小,小小的作品。

第一期播出后,我也想看一下弹幕,但又不忍回看自己的表演。所以,我在酒店找了一张纸巾把屏幕的四分之三遮住,去看弹幕。

会不会参加下一季,我也不确定。对于是否但对于要不要花自己全部精力来做脱口秀,也还是个问号。比起这些问题,目前的我更希望能写更多的好东西出来。

什么是脱口秀?什么是喜剧?什么是永恒?我仍然保持怀疑,并且会一直追问下去。(来源:腾讯新闻)

本文地址:http://fabua.ksxb.net/news/10741.html    海之东岸资讯 http://fabua.ksxb.net/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30223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