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2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一、课程标准深解读【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核心素养】综合思维: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具体措施。区域认知:说明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掌握阅读、分析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人地协调观:通过说明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地理实践力: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有关我国耕地资源的地理信息,学会合作进行实地考察和地理调查,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二、必备知识当堂清考点1.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耕地占国土面积比重小: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大,平原面积小,耕地比重小。2016年我国耕地占陆地面积的14%。2、耕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少:2016年,我国耕地面积仅次于印度、美国,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只有0.09公顷,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约相当于加拿大的1/13,俄罗斯的1/10,美国的1/5。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3、耕地资源分布不均:从总体看,我国约90%的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即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从耕地类型看,93%的水田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85%的旱地和水浇地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我国的耕地分布与人口分布较匹配,即“胡焕庸线”以东地区是我国的人口稠密区,也是我国耕地的集中分布区,而“胡焕庸线”以西地区,耕地资源较稀少。4、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的生产能力是耕地质量的核心,土壤肥力是耕地质量的基础。耕地质量的变化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评定分为15个等别,1等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9等以下的中低等耕地面积超七成,大部分耕地的生产能力较差,平均产量偏低。5、耕地后备资源有限:2016年,我国有535万公顷的耕地后备资源,近期可开发利用的仅有220万公顷。由于耕地后备资源分布零散破碎,且多分布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开发利用难度大。考点2.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1、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高:耕地的集约化利用是指在单位面积的耕地上,通过施加更多的投入、技术和管理,获取更高产出的农业经营方式。我国的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较高,虽然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但通过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增加化肥使用量、发展现代灌溉技术和土壤改良技术、推广机械化耕作等措施,我国实现了高效利用耕地资源,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出。2、耕地资源减少:耕地的数量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动态变化。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因素主要包括:水灾、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因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调整农业结构,将耕地改为林地、草地等其他农业用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目前,建设用地增加是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3、耕地质量退化: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承载的人口压力大。过度开发利用,使耕地肥力下降。高强度开发导致一些地区的耕地肥力严重透支,也引发了水土流失、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耕地污染日益严重。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直接排放工业“三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随意堆放与填埋生活垃圾等。4、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当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量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致使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脆弱的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考点3.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我国针对国情及粮食安全的形势,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指出要集中国内资源,重点保障口粮供给安全,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并且高度重视粮食和食品质量安全。1、以我为主,立足国内:2017年,我国人口约占世界的20%,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的25%。目前国际市场每年的粮食贸易总量为亿吨左右,仅相当于我国粮食消费总量的2/3,利用国际市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空间非常有限。2、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就是要保持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口粮绝对安全,就是稻谷、小麦的自给率要基本达到100%。这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硬指标。要实现这两个目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是基础。我国约60%的人以稻米为主食,约40%的人以面食为主食。同时,由于耕地资源有限,也需要我们合理配置资源,优先保障谷物生产。3、确保产能,强化科技支撑确保产能就是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自给率的前提条件。确保产能,要充分发挥耕地的生产潜能。既要保证耕地数量和提升耕地质量,还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强农业抗灾减灾应变能力;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粮食单产。4、适度进口粮食:粮食问题的实质是粮食的供需平衡。实现供需平衡的途径,除了国内粮食生产外,还要合理利用国际市场适度进口粮食,尤其是非口粮类及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开展境外农业投资与国际农业合作,借助国外资源提高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能力。适度进口农产品,对于增加国内农产品供应、丰富农产品市场、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考点4.我国保护耕地的政策与措施1、实施最严格的保护耕地制度面对当前耕地资源日益紧张、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有限的形势,我国实施了有史以来最严格的保护耕地制度,严格控制土地用途,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2、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随着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加快,各地的用地需求还将继续增加,土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城镇发展必须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布局各类城市建设用地,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3、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我国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比重达70%。干旱缺水、耕层浅薄、土壤黏重、酸性太强、涝渍、盐渍化等是制约中低产田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采取相应措施,清除或减轻制约产量的土壤障碍因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用养结合,让耕地休养生息由于我国长期片面追求粮食产量,过度开发利用耕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危及农产品安全。因此,我国应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养”“退”“休”“轮”“控”等综合措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耕地休养生息——“养”“退”“休”“轮”“控”养护耕地:针对耕地土壤酸化、盐渍化、养分失衡、耕层变浅、重金属污染和残膜污染等突出问题修复和养护耕地,使耕地土壤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逐步恢复土壤生物群系。退耕还林还草:将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严重污染耕地适时退出耕种,改善退耕区的生态环境。休耕: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影响农民收入为前提,对土壤污染严重、区域生态功能退化、可利用水资源不足的农田实行定期休耕。轮作:逐步建立与生产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禀赋相匹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粮豆轮作、粮经轮作、粮饲轮作等耕地轮作制度,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防控和治理污染:加强防控工业和生活源污染,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及城乡居民生活对耕地环境的影响。重点整治焚烧秸秆、排放畜禽粪污、水产养殖残留、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地膜残留等农业污染问题,以控制源头、削减过程、治理末端为基本思路,综合治理农业污染。关键能力看拓展拓展1.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1.粮食安全的概念: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四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危及粮食安全。2.粮食安全的地位: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3.粮食生产的基础: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植。4.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照等资源的时空配置。5.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特征具体表现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9.5%,但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各类建设用地的扩展,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约7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已垦耕地存在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肥力降低等问题遭受“三废”、化肥和农药残留、农膜等污染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耕地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东部平原丘陵地区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耕地以水田为主,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旱地为主,分布着全国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是我国新增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但新增耕地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绿洲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平均每年约有30%的播种面积受灾。在重大水旱灾害发生的年份,我国粮食总产量减少10%以上6.我国耕地资源相对短缺(少)的原因:原因表现自然原因耕地比重小山地面积大,耕地比重小,耕地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3.7%耕地分布不均且水土配合差耕地北多南少,水资源南多北少中、低产田比重大高、中、低产田各占1/3左右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等侵蚀耕地人为原因人口数量大人均耕地少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耕地不断减少土地的高强度利用耕地退化严重不合理灌溉和施用农药耕地污染严重7.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人为原因:(1)经济建设(道路、城市、工厂、乡村等)占用耕地。(2)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自然原因:(4)耕地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5)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减少。8.我国耕地退化的表现、原因及危害:表现产生原因危害水土流失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不合理的垦殖等人为因素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荒漠化气候干旱、多大风,风沙侵蚀严重;乱垦滥挖、过度放牧、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荒漠面积扩大、耕地减少、风沙危害、沙尘暴等次生盐渍化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地下水水位上升;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耕地退化、农业减产土地酸化酸雨、大量施用酸性化肥土壤酸度增大,土壤板结土壤污染大气、水污染;工业、生活固体污染物堆放;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间接污染水源、食品,危害人体健康拓展2.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1.基本要求: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粮食安全,需要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以满足人口和消费水平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需求。2.增加粮食总产量的途径扩大耕地数量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增加粮食总产量的两个基本途径。(1)1949年以前,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粮食总产量的增加。(2)1949年以后,耕地数量增加有限,20世纪80年代以后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的。3.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途径:依靠增加人力、物质和技术投入,从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能力、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水平等各个环节,挖掘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潜力。其主要手段如下所示。(1)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2)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3)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增施化肥。(4)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5)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6)发展农业机械化。4.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的手段在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基础上,我国通过跨区调剂、国际贸易和粮食储备等手段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具体表现如下表:调节手段具体表现影响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粮北调”——从有余粮的南方调拨大米到北方保障北方缺粮地区居民的食用粮需求自1985年起,“北粮南运”——从北方余粮区流向南方缺粮区,粮食以玉米为主适应畜牧业发展对饲料用粮的需求净调出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等省区这些省区都易受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如果同时或大部分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将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包括谷物和大豆)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以净进口谷物为主,主要进口小麦解决我国食用粮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短缺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粮食进出口大体平衡∕21世纪以来,粮食净进口量持续增加,其中进口大豆约占进口粮食总量的60%,占大豆消费总量的80%以上充分利用国外自然资源,但过度依赖进口会导致我国大豆和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受制于他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安全建立粮食储备粮食储备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制度,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起着“蓄水池”的作用具有救荒、调节国内外粮食市场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等功能5.我国“北粮南运”的原因(1)北方生产供给增强。这得益于北方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及水利设施改善等因素。(2)南方市场需求增加。南方畜牧业、饲料工业发展,拉动了北方粮食南下。(3)消费结构升级。南方经济增长拉动消费水平提高,对东北优质大米需求增加。(4)粮食种植区域变化。南方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北方水稻地位越来越高。(5)人口向南方流动。东南沿海一带汇集了大量农民工,其粮食消费增加了“北粮南运”量。拓展3.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1.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目标(1)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2)目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1)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__勉强平衡__状态。(2)粮食品种结构和__生产布局__矛盾突出。(3)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继续增长难度越来越__大__。(4)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宏观调控难度__加大__。3.主要对策:保护耕地资源,确保我国的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措施具体做法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红线,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建设占用多少基本农田,就要补充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做到占补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保护与改善耕地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实现以质换量、藏粮于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与坡耕地改造、高效节水等水土资源保护项目高产田的稳产保育和中、低产田的地力提升针对各区域中、低产田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各区域的耕地质量提升任务4.我国不同区域中、低产田的主要问题与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区域主要问题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东北及内蒙古地区中、低产田集中分布,黑土地土壤退化严重黑土区用养结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风沙盐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滴(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华北平原地区中、低产田分布较广,耕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地下水超采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改善耕层结构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区中产田分布较多,土壤酸化日益加剧,污染严重治酸控污,低产坡耕地改造或退耕恢复植被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中、低产田集中分布,干旱缺水,土壤贫瘠,耕地退化和次生盐渍化严重,地膜残留污染严重发展节水农业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次生盐渍化,回收残膜青藏高原区中、低产田集中分布,生态脆弱,不利于农业生产开展高原特色生态农田建设,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土地沙化现象拓展4.中国水稻1、中国水稻发展历程:(1)1964年,袁隆平先生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开展不育系选育研究。(2)1973年,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杂交稻配套成功。杂交稻的培育与应用使我国水稻生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3)1987年,袁隆平提出发展杂交稻的战略目标,并指出杂种优势利用与植株形态改良相结合可作为培育我国超级杂交稻的重要技术路线。(4)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等机构提出了超级稻这个概念并启动了超高产育种计划。(5)1996年,我国农业部组织实施了“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开展株型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级杂交稻研究。(6)2017年9月,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6‰盐度灌溉条件下,筛选出4份表现较好的耐盐碱水稻材料并进行一个小面积的测产,这标志着“海水稻”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3.杂交水稻给我国带来的贡献(1)杂交水稻的成功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使得我国的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领域中,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杂交水稻也是我国这么几十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重要物质基础。(2)水稻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也改善了农民的经济条件,靠着种植水稻就能养活家里人,不用再外出打工,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同时也减少了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降低因为贫穷而发生争斗的几率,使得社会更加的和谐,我国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的升高。(3)在杂交水稻的品种里,有一部分水稻品种对于台风、病害、冻害、倒伏等不良条件具有良好的抗性,因此在这些不良条件发生后,水稻有能力与这些不良条件对抗,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减农民的损失。4.我国发展海水稻种植:我国盐碱地分布范围广,由于盐碱含量高,不利于一般农作物的生长。海水稻是耐盐碱的高产水稻,亩产量可达到400千克。海水稻的灌溉用水,可使用由淡水与海水混合的半咸水,也可以用矿化度较高的水资源。目前,我国科学家探索在盐碱地种植高产的海水稻,在山东、湖北等省相继获得成功,2019年12月在山东东营海水稻示范种植基地平均亩产600千克。在盐碱地推广海水稻种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5.发展海水稻种植的意义:(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盐碱地规模大,在耕地资源日益趋紧的情况下,培育并推广耐高盐碱度的海水稻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提升了我国粮食自给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2)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海水稻的种植还能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具有如红树林一般的生态和社会价值。通过连续种植海水稻,可以将盐碱地改造成为可供普通作物耕种的土地。(3)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利器。中国海水稻已经走出国门,正在为世界粮食供应安全贡献力量。通过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农业援助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而海水稻就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在东南亚就有3亿亩的盐碱地具备推广种植海水稻的潜力。拓展5.地理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分析农作物生长环境因素,从而进行科学管理。人们还能利用遥感技术预测农作物的生长趋势,针对农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管理和控制措施。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农业生产中,为了确定具体操作位置,会通过接收卫星反馈的位置信息来进行农业生产定位。3.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对种植地区进行有效的数据采集,分析生产领域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对该地区自然条件的分析,评估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前采取病虫害防治措施。同时,还可以根据已有数据分析地域资源的动态变化规律,掌握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拓展6.我国的粮食安全1.粮食安全现状:耕地减少趋势之下,近期粮食产量仍稳步增长,供应充足,保证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基本需求;长期来看,耕地减少,会导致粮食产量不足;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增产难度大,粮食总体质量偏低;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等。2.粮食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保障粮食供给的安全稳定影响到居民生活、社会安定,影响到经济繁荣,进一步影响到国家安全。3.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1)保障粮食安全,首先确保耕地数量和不断提高耕地质量,从而保障粮食产量。(2)按照耕地资源比较优势,确定粮食作物优势产区,调整粮食生产布局。(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与应用,保障粮食产量和质量。(4)落实兴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5)保护农业资源,防治土壤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持续性。(6)建立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密切关注国际粮食市场动态及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拓展7.土地利用结构图的判读1.判读步骤:第一步:抓住关键,找到依据。通过读图名、坐标、图例,了解图中反映的主要信息。上图反映的是在某一时间段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加、负值表示减少。第二步:比较信息,找出规律。通过比较,找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分布、面积大小、比重变化及变化规律。上图中耕地、沙地比重增加,草地、建设用地、盐碱地、沼泽地比重减少。第三步:推断问题、分析原因。根据图中各种土地结构的比重、变化情况,推断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由上图中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可知,大量草地开垦为耕地,沙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高考真题回头看1、(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为中南半岛所在国家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图。材料二图2为中南半岛主要稻米生产国20012020年稻米产量和单产年均变化统计图。(1)中南半岛所在国家中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最高的是________,简述其主要自然原因________。(2)2001~2020年,图2中国家稻米产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简析其原因________。(3)从耕地资源的角度,说明图2中国家稻米生产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答案】(1)
泰国
境内河网密集,平原面积大(2)
增加
主要是单产提高,部分国家播种面积增加(3)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占用;加大技术投入,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解析】本题以中南半岛所在国家耕地面积与国土面积比重图及中南半岛稻米产量单产年均变化图为材料,涉及自然图表分析、农业区位条件、农业发展措施、粮食安全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综合素养。(1)从图中可以看到泰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30%~40%,是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最高的东南亚国家。耕地比重大的原因:从图中可以看到泰国所处的位置位于东南亚偏南部地区,其境内河流众多,河网密布,受季风气候影响,灌溉水源较为充足;同时该国主要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较为广大,便于耕作业的发展。(2)从图中可以看到东南亚各国其稻米产量年均变化增长率均大于0,说明各国粮食产量均增加。原因:图中数据可以看到东亚各国粮食的单产增长率均大于0,各国粮食的单产普遍提高,受单产提高影响粮食总产量上升;同时随粮食需求不断上升,东南亚部分国家耕地面积扩大,耕地增多,使粮食总产量上升。(3)启示:我国山地高原众多,平原面积狭小,受人口增多、城市面积扩大影响,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受到危机,故要控制城市面积,防止任意扩大,要切实保护耕地,严格管控非农用地的比重;从东南亚粮食产量上升的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由于单产提高,粮食总产量明显上升,我国应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大对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恢复土壤肥力,提升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土地污染,提高耕地的品质,平整土地资源,扩大土地耕种面积。2、(2021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材料二下表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省级行政区人口(万人)耕地面积(千公顷)人均粮食产量(公斤)甘肃26475377.0440青海608290.1174宁夏6951289.9540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提出图示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答案】(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2)荒漠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解析】本大题以我国局部地区略图、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为材料,涉及农业的区位条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详解】(1)读图可知,青海省耕地面积仅为290.1千公顷,远小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总量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大致相等,说明人均耕地资源少;青海省位于地势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受到地形影响,气候以高寒为特征,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较为贫瘠,生产力低。(2)图示地区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地表植被覆盖率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当地居民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破坏地表植被,防风固沙功能不断削弱,使地表岩石裸露,气候干燥条件下,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同时流水侵蚀作用也进一步加剧荒漠化现象。(3)图示地区深居内陆,大气降水较少,水资源紧缺,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通过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在不同农业类型之间合理分配水资源。典型例题随堂练2022年5月,就在全国小麦即将喜获丰收之际,一些地方发生极个别农民将未成熟的小麦卖给养殖户做饲料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农民割麦毁粮、青贮小麦的行为,必须严加制止。下图为农民收割青苗场景,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出现“卖青苗”现象的原因是(
)A.减少生产程序,节省劳动时间 B.农民存粮充足,可以改做饲料C.实现耕地休耕,保护耕地资源 D.后期投入多,直接售卖收益高2.要避免“卖青苗”现象再次发生,关键是要处理好(
)A.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协作问题 B.政府监管和农民自种的关系C.针对农民进行粮食安全教育 D.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关系【答案】1.D
2.D【解析】1.“卖青苗”现象是部分地区高价收购青苗作饲料引发的,农民把尚未生产出粮食的麦苗作为饲料卖给养殖企业,已经改变了麦苗的用途,最终生产的产品从小麦变成了麦苗,不是减少生产程序,A错;停止小麦种植并不是农民粮食充足,而是收购价格较高,农民可以出售麦苗后购买粮食,B错;目的是为了增收,而不是休耕,C错;从麦苗到收获还需要持续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直接以较高价格售卖可以快速回笼资金,土地和人力可以投入到其他生产活动,D对。故选D。2.青苗并不是养殖业常规的生产饲料,青苗被出售属于特殊情况,不需要对行业进行协调,A错;农民种植作物不需要政府的监管,但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规范种植行为,B错;出售青苗是一种经济行为,不是单纯通过教育能够扭转的,C错;要通过经济、政策等手段增加农民种粮收入,提高种粮积极性同时保障粮食安全,D对。故选D。【点睛】在商品农业的背景下,弃种是常见的现象,比如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如果市场小麦价格走低,跌破小麦成本线,可以直接将麦田改为牧场,麦苗改为饲料,弃种减少损失。但是我国粮食生产不仅仅关系到农民的个人收入,也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我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压力巨大,守卫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和保障口粮基本自给是我国安全的基本保障,不能为了增收改种经济作物或者放弃耕地,种粮收入低可以通过政策或者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兼顾农民收入和国家粮食安全才能保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必须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藏粮于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藏粮于地”强调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即在粮食供过于求时,轮作、休耕一部分土地;在粮食紧缺时,再将这部分土地迅速用于粮食生产;这样通过调整耕地来维持粮食供求平衡。图示意我国2020年耕地等级构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与“藏粮于仓”相比,“藏粮于地”会(
)A.提高粮食生产成本 B.减少粮食浪费 C.减少粮食需求量 D.保障粮食供给4.目前,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关键是(
)A.提高农业科技 B.实行精耕细作 C.扩大耕地面积 D.提高耕地质量5.下列各地采取的措施,有助于实现“藏粮于地”的是(
)A.长江中下游区—治酸控污 B.青藏区—防治盐碱化C.黄淮海区—治理土地沙化 D.蒙新区—防治水土流失【答案】3.B
4.D
5.A【解析】3.与“藏粮于仓”相比,“藏粮于地”是根据粮食供给状况对土地进行轮作、休耕等,可以保护土壤肥力,减少土地退化,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可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A错误。粮食仓储中会出现生虫、鼠咬及陈化现象,造成粮食浪费,“藏粮于地”可以减少此类粮食浪费,B正确。粮食需求量是由市场决定的,与粮食储藏方式关系不大,C错误。两种方式都是储藏,都可以保障粮食供给,D错误。故选B。4.目前,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是根据粮食供给状况对土地进行轮作、休耕等,可以保护土壤肥力,减少土地退化,通过提高耕地质量保障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所以该战略的关键是提高耕地质量,D正确。提高农业科技和实行精耕细作是“藏粮于技”,AB错误。藏粮于地是着眼现有耕地,提高耕地质量,不是通过扩大耕地面积保障粮食产量,C错误。故选D。5.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酸化严重、污染严重,应该治酸控污,A正确。青藏区盐渍化程度较低,B错误。黄淮海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应该治理土壤盐渍化,C错误。蒙新区土壤沙化严重,应该防治土地荒漠化,D错误。故选A。【点睛】我国保障粮食供给的战略措施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藏粮于民”。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永久基本农田。2020年我国财政部已安排702.05亿元,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国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B.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C.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D.提高土壤肥力,生产绿色农产品7.依据我国气候特点,推测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处于优先位置的是(
)A.田间道路交通建设 B.平整土地,集中成片C.农田防护林网建设 D.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8.下列属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省市的是(
)A.河南 B.上海 C.陕西 D.贵州【答案】6.C
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