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4秋暨“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南京成功举行。会议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以“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金等领域100多名嘉宾,通过主旨演讲、圆桌研讨等方式,探讨落细落实宏观政策、创新发展金融供给,共同为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与会嘉宾合影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席所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贲圣林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校友会副会长张建明,苏商银行董事长、江苏省数字金融协会会长黄金老分别致辞。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国刚,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省工商联副主席胡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席理事长、上海华瑞银行董事长曹彤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贲圣林)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校友会副会长张建明在致辞中表示,新时期持续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服务民营经济质效的关键支撑,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当前,我国民营企业仍然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和精准度仍有待提升。党中央作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战略部署,不断强化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举措,不仅肯定了金融系统的重要贡献,而且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为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行动指南。
(张建明)
苏商银行董事长、江苏省数字金融协会会长黄金老在致辞中表示,苏商银行为中小民营企业和消费者而生。数字技术是苏商银行高效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的法宝,成本低,效率高,无微不至,无往不胜。作为全球排名TOP10的数字银行,苏商银行实施“小微数据风控卡脖子技术工程”,实现小微企业全流程智慧金融服务。成立7年来,苏商银行已累计服务民营企业客户近300万户,快捷投放纯信用贷款4000多亿元,户均仅9万元。得益于江苏及长三角良好的营商环境,苏商银行的ROE始终保持在16%以上。企业好,银行才能好,希望《民营经济促进法》进一步捍卫民营企业公平公正的市场待遇,在政府及央国企招投标、清欠大企业欠款等工作事项中,列明更多的数量标准,清晰又有力。
(黄金老)
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国刚表示,实体企业是创造财富及其价值的主体,资产利润率水平是决定利率水平的基点。在利率下行中应深入地研讨分析实体企业的资产利润率状况。
提质增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逻辑结果。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论述,通过着力发展创业资本、加快商业性高新技术发展、建立容错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四大举措,提高产品和财富的现代科技含量,提升实体企业的边际资产利润率,从而有效发挥利率调整对可交易的资金供给的影响力。
(王国刚)
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省工商联副主席胡明介绍,2023年,江苏民营经济总量7.42万亿元,位居全国首位,贡献了全省57.8%的GDP、税收贡献突破1万亿、八成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民营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到90%,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创业创新的主体力量、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今年以来,江苏相继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0条”,以及进一步强化民间投资、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等政策文件,不断释放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红利。
他认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通过提供稳定、长期、精准的金融服务,有助于民营经济向“新”求“质”,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做到金融支持与民营经济的社会贡献“相适应”、金融供给与民营企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持续增强对民营企业优质金融服务供给、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推动银政企密切合作,提升民营企业金融获得感。
(胡明)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席理事长、上海华瑞银行董事长曹彤围绕助力民营经济的数字化方案,具体从无实控人上市公司的数字化治理提出了他的看法。近几年,无实控人民营企业数量增多,以上市公司为例, 无实控人上市企业达到323家,总市值超10万亿元,总资产超54万亿元,总负债超46万亿元,总营收超6万亿元。相当一部分无实控人企业仍然具备行业专业经验、行业人脉、专业人才、行业或产品审批资质、商标影响等价值。
曹彤认为,无实控人民营企业有三条转型出路:第一,寻找民营控制人,这需要控制更多的股权和董事会,方式复杂,交易成本较高;第二,寻找国有控制人,这是非经济性的决策,带有一定的偶发性,机会可遇不可求;第三,以Token机制转型为社会化企业,形成社会资源的自我配置,这为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创了一条新路。
(曹彤)
圆桌研讨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执行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宋科主持,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许,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院长俞红海,京东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太辉,南京证券研究所所长周旭,苏商银行副行长储兵,分别围绕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数字化创新、企业科创评价等方面展开高端对话。
(宋科)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指出,虽然国家先后出台过一系列关于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文件,但阻碍民营经济资本进入的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仍普遍存在,民营企业进入部分重点领域的隐性壁垒犹存。
为此,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需从导向、政策、法律、理论四大层面破解“所有制歧视”,在开展业务上应一视同仁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向民营经济,为其发展壮大增添动力。
(杨再平)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许认为,金融如何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宏观看,要做好“三多”,包括多层次资本市场、多元化金融机构、多渠道国际合作;从微观看,要做好“三创”,包括创新信贷产品、创新担保机制、创新科技赋能;从趋势看,要做好“两化”,包括数据资产化、智能普及化。具体而言,不仅要构建全面、高质量的金融数据生态系统,还要打造智能化的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平台。
(周道许)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从改善民营经济的金融“有效需求”看,需区分是金融需求还是非金融需求、金融产品还是金融生态、融资需求还是非融资需求、规模需求还是价格需求。从优化金融支持民营经济的“有效供给”看,一方面,可以从“五篇大文章”中寻找切入点,如重点服务科技类、绿色类、普惠类民企和民营养老企业等;另一方面,要重视完善服务民营经济的金融生态与金融基础设施,如信用建设、环境完善、制度保障、数据要素等。
(杨涛)
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院长俞红海指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是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尤其是颠覆性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从现有国内外企业颠覆性科技创新评价来看,目前存在缺乏颠覆性科技企业识别体系、现有基于文本的科创指数构建过于主观、缺乏有效识别颠覆性科技创新的投资产品等痛点。
俞红海介绍了团队立足学术研究前沿成果,基于“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理念思路,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企业发明专利信息,客观权威评价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的情况,以及当前上市公司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案例。同时指出,下一步将开展中国非上市企业颠覆性创新能力评价,以及中国科技创新自主性评价等工作,进一步发掘颠覆性科技创新公司,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助力实现金融赋能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
(俞红海)
京东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太辉表示,民营经济金融服务需破除思维定式,首先,需明确民营经济的“主力军”地位,相对于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还有巨大提升空间;其次,需发挥民营金融机构的鲶鱼效应,协同完善“机构准入、公司治理、风险退出”监管,将民营金融机构发展作为“金融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再者,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新阶段,畅通平台上市、提振风投信心显得更加重要,需将支持平台企业上市作为畅通民营企业股权融资-风险投资资金退出的关键抓手。
(朱太辉)
南京证券研究所所长周旭提出,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有两大发力方向:其一,优化股权投资基金考核标准,建立科学合理容错免责机制,畅通股权投资退出渠道,优化国有资本考核体系;其二,推动政策向民生、消费倾斜,以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着力解决居民就业问题。
(周旭)
苏商银行副行长储兵介绍,作为江苏首家数字银行,苏商银行搭建富有特色的全流程数据能力、推进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实现小微信贷全流程管理。他建议,不仅要促进内需增长,对民营企业减负降税,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优惠政策支持,进一步开放数据,提高银行风控数据的厚度,更要鼓励银行创新科创金融产品,打造耐心资本,发展新质生产力。
(储兵)
“货币金融圆桌会议”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创设的高层次季度论坛,自2007年首次开办以来已历经十七个年头。十七年间,论坛力邀国内外著名金融专家,纵论货币金融改革与发展之路,以期为中国国际金融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可鉴之策,成为货币金融领域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在金融理论界与实务界均享有盛誉。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国家金融研究院和苏商银行联合主办,江苏省数字金融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协办,星图金融研究院承办。
版面编辑|彭丹凌
责任编辑|李锦璇、阎奕舟
主编|朱霜霜
近期热文
洪灏:中美两国即将面临的重要经济决策挑战
荐读•赠书 | 《普惠金融前沿课》(人民日报出版社)
李礼辉:中国养老金融—长周期、大市场
解读增量化债政策:地方财政的挑战与转型
郭建伟:构建多元化国际货币金融治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