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雷叔说事”
作者:小林
转载已获授权
就算这个世界从此不再有欢乐,网友们也有办法制造意想不到的欢乐。
比如,他们发现百度识图、搜狗识图等工具总是能搜出惊人结果。
一时间,你找不到两者的联系;几小时后,又觉得它们好像也有些关联——PS5的配色确实有点儿神似马桶。
最后,你会心一笑,明白AI早已看透了一切。
识图工具一般情况下是能够准确运行的。
但奇怪的是,AI似乎难以准确识别动物。
这事搁谁谁也不乐意啊。
奇怪的是,AI对狗狗似乎情有独钟。
视觉世界的复杂性由此清晰可见,一张图片中通常有百万个像素点,对于AI来说就存在大量会被像素修改而影响的特征,人类看不到,但是AI可能被干扰。
科学研究的结论也往往是积累经验,慢慢克服。
可这也带来一个问题。
既然猫狗之间的识别区分会成为难题,那么为什么更多的是把猫当狗,而不是把狗当猫?
然而这还不是羞耻的。
化用本山大叔在小品里的台词就是:
“丢不丢人啊,丢不丢虫啊,同行怎么看它?蚂蚱怎么看它?螳螂怎么看?蛐蛐怎么看?今后在文艺界怎么混?”
从动物识别跨越至人物识别,挑战更多,这就意味着AI的表现更狂野。
除非AI也意识到,她们本质上都让人感到欲哭无泪,所以将她们捆绑在一起。
只要心放得够宽,便能迎接一大波的梦幻联动场面。
它们可以解读出猫狗识别的常见问题,却没有给这些问题提供答案上的启发。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人为解读了——哪怕是过度解读。
比如,因为参加过《奔跑吧,兄弟》,因为对曼联足球队情有独钟,因为参加了很多运动公益活动,所以大数据下,“鹿晗”可能与“跑”标签存在关联。
只能说硅片的运算结果确实可以突破碳基生物想象力的边界。
互联网深入千家万户后,粉丝期待自家明星在互联网上格外出圈,永不掉落出热榜。
他们频繁操作,为明星刷出流量来,因此那些图在AI看来有了一个标签,大量堆积的话,图就成为了明星本人。
哲学上来说,不过是明星的再次物化罢了。
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人工智能meme袭击之后,我决定亲自试一试。
即使用最新图片测试,结果也是如此。
当然,在使用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小插曲。
AI呈现出来的黑色幽默,变得既有喜剧技巧,又符合逻辑。
另一方面,也说明科技应用到生活上的水平越来越高了。
识图的作用有时候就是不容小觑的。
2019年6月,贵州“孤儿院儿童疑被性侵”的消息在网络中流传,说幼儿园孤儿院被重金贿赂,发生性侵幼儿的事情。
由于非常对互联网热度的胃口,导致许多人没怎么了解事情真相之前就进行了转发。
但并不是所有网友们听风就是雨,他们使用AI识图工具进行鉴别,几秒钟就找到了相似图。
原来热点新闻里的图是从网上盗用的。
这一招也被很多人用来打击抄袭。
他们用AI识图保护原创。
这一招也被很多人用来识别对象出轨与否。
好让自己远离人渣。
这一招也被很多人用来抵御杀猪盘的侵害。
虽说科技是中性的,但当你遭到伤害的时候,它们无形之中帮你保留住一丝丝的温暖。
也许这算是科技的一种风度。
2018年,刘慈欣获得克拉克想象力贡献社会奖,他在演讲中说:
“周围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像科幻小说了,这种进程还在飞快地加速,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不及撑开伞时就扑面而来。”
其实想想,如果未来真像大雨一样扑面而来,会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往短了想一想,像上面那些很夸张的AI搜索结果会避免,毕竟最严重的搜图事故,往往都是由AI缺乏经验造成的。
往长了想一想,等各种AI技术完全成熟以后,可能未来生活形式与知识获取方式会发生质的改变,要知道现在应用设计为了各种现实限制而做了很多妥协。
那么,到时候会不会街上皆是AR穿戴设备,你随便戴上一个就可以开启识物的模式?
再进一步,会不会你手指点点某物,眼前就能出现它的各种信息?
无论如何,都将完全改变我们现在的知识信息获取格局。
你我推开秘门,目睹的就是新世界。
十年前,用计算机来区分猫和狗被认为几乎不可能。
十年前,基本还没有手机互联网。
三十年前,互联网是个稀缺的东西;
一百年前,电灯没法为千家万户所高频使用;
至少自动驾驶的刹车刹得更可靠一些,至少癌症检测更精准一些。
更远的未来,曾经科幻片里的场景也能实现,或者,打个响指,飞来一块机器,就可以载人出行,对人进行体检,为人准备三餐,等等。
无论如何,未来在变得越来越好,更多的可能在向我们热情地招手。
而我们所能做的,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多活几年,最好活个上百岁,以便看看七八十年后,人类文明可以进展到什么地步。
(完)
人間の未來 AI的未來
《人类的未来,AI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