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现代文阅读1押题
核心提示:一、近三年试题特点概述:1.选择题着重测试对材料细节的捕捉、理解与判断能力,要求考生精细阅读,准确理解选项内涵,可运用排除
1.选择题着重测试对材料细节的捕捉、理解与判断能力,要求考生精细阅读,准确理解选项内涵,可运用排除法剔除错误选项,结合材料逻辑与常识进行推理验证,尤其关注题型提示,确保答案与材料信息紧密契合。2.简答题侧重考查深入理解、信息提炼、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及规范表述能力,要求考生能精准定位材料信息,对比观点差异,整合归纳成逻辑清晰、语言精炼的答案,确保覆盖所有得分点。2.材料内不同模式、观点的对比分析与核心差异提炼;3.信息整合、归纳,形成逻辑连贯、语言精炼的答案;1.教育与科技融合:关注认知模式、学习理念革新,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2.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探讨古籍价值、保护现状与活化途径,强调社会共享与公众参与。3.智能信息处理:考查深度学习、序列标注等技术在文本理解、人机交互中的应用。总结:聚焦教育科技前沿、文化遗产保护与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展现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凸显科技赋能、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时代主题。结合2024年社会热点及近三年话题特点,推测2024年可能考查以下几类话题:1.数字化转型与教育变革:鉴于数字技术赋能未来智慧生活的热点,可能会关注数字教育平台建设、在线学习资源开发、AI辅助教学、大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等议题,探讨教育的信息化对教育公平、教学质量、教师角色转变等方面的影响。如2024西城区一模涉及“第四次工业革命”“我国课改推进”等内容。2.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鉴于气候变化问题持续升温,可能涉及绿色校园建设、环境教育融入课程体系、青少年环保意识培养等,考查学生对全球气候治理、绿色经济、能源转型等议题的理解与思考。3.社会心理与青年成长:年轻人流行现象反映出的社会观念变化、青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可能引发对青年价值观塑造、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等方面的讨论。4.社会治理与法治建设:可能涉及对法治观念、社会公正、公共治理效能等议题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分析影响或评价现象、提出改进意见或评价实施效果等。如2024海淀区一模涉及“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与二八定律”等。5.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鉴于通用大模型、数字人等,可能考查新兴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对未来职业形态的影响、科技创新伦理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互动的关系。如2024东城区一模涉及“人工智能写作”等。综上所述,2024年考试可能延续对教育与科技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话题的关注,同时结合热点,加强对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青年心理、社会治理、科技创新等议题的考查。近三年的试题都考查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注重对文本的精细解读和内涵挖掘。内容上,2023年的试题基于《论语》,关注对儒家经典语录的不同解读,强调古文词汇理解和古代哲学思想的应用;而2022年2021年的试题则围绕《红楼梦》展开,侧重小说情节理解、书名寓意分析以及人物命运预测。技巧上,2023年的试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功底和对儒家思想的理论认识,而2022年2021年的试题则需要考生有较强的叙事分析能力、联想推理能力和对作品整体布局的把握。《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以其丰富的人物塑造、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引人入胜。阅读《红楼梦》需关注以下关键点:1. 小说情节理解:梳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如贾宝玉的人生轨迹、荣宁二府的兴衰历程等,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2. 书名寓意分析:“红楼梦”这一书名富含象征意义,通过解析其背后的寓言性、象征性和隐喻性,揭示作者对人生、世态炎凉的独特见解。3. 人物命运预测与剖析: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命运走向的深度分析,理解作者曹雪芹对于人性、宿命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4. 叙事分析与整体布局把握:欣赏《红楼梦》精妙绝伦的叙事艺术,如诗词歌赋的运用、回目结构的设计、时空交错的手法等,以及作者如何巧妙布局全书,构建宏大而又细腻的艺术世界。人工智能简称AI,是一种模拟和模仿人类智能的技术,其发展如火如荼。现在许多网站上都开始用AI客服代替人工客服,随便打开一个网站,可能就会自动弹出一个聊天机器人,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不过,AI客服越来越常见,浮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2023年12月,一用户骗AI客服说2024年的雪佛兰Tahoe只需要1美元,结果AI真的以1美元的价格售出了车辆。法律顾问说:这笔交易确实具有法律约束力。今年1月,Beauchamp在一家欧洲快递公司寻找丢失包裹,A!客服不让人开心。因此,他尝试让AI说坏话。AI客服照做了,它不仅说公司是“世界上最糟糕的送货公司。不推荐!”,而且自称是“没办法帮你的无用聊天机器人”。此事公开后,这家公司表示,这是系统的错误,AI会在更新后重新启用。这种问题早就出现过,若没有对A采取预防措施,AI也会“不学好”。2016年,微软推出一款名为Tay的聊天机器人,并表示,越聊得越多,Tay就会越聪明。然而,推出15个小时后,人们就发现Tay变“坏”了,它发表与种族主义、性别偏见相关的极端言论,甚至说奇怪的话,还会疯狂回复用户。Gizmodo的新闻标题说,Tay已经疯了。原因显而易见,“Tay本质上是一只能连上互联网的机器鹦鹉”,它就是重复学到的东西,也可能学到网络键盘侠的话。微软曾指出,Tay学到的公共数据,已经经过一些过滤,但事实证明,Tay无法过滤新学的东西。AI不只胡言乱语,最重要的是它难以解决问题。当我们咨询或维权时,由于A客服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话总是陷入糟糕的永远重复的“循环”中。2024年英国数据显示,A客服让消费者对客服满意度跌到8年以来最低点。美国也提到金融服务行业AI客服会使顾客感到浪费时间,收到不确信息,支付更多费用。因此,想要得到帮助,还得前往银行,或给客服打电话。AI客服带来的另一个危害则是隐私泄露。当社交软件Snapchat推出了一款由OpenAI提供支持的AI聊天机器人后,用户怀疑它使用了自己的位置数据。2018年,英国一家公司的AI聊天机器人被黑客入侵,窃取6万人的支付信息。因此,使用AI客服时,不要暴露自己太多信息。总而言之,一个无法解决复杂问题,不能提供正常引导的AI客服,很有可能靠不住,甚至让我们面临严重的损失。因此如今在选择网站寻求帮助时,最好还是直接寻找人工客服。(摘编自2024年4月《环球科学》:《AI客服害了多少人?》)OpenAl的首席执行官奥特曼最近声称,人工智能产生的“幻觉”未尝不是好事,因为GPT的优势正在于非凡的创造力。这似乎令人咋舌:人类创造力也出类拔萃,却不会颠倒是非。如今,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准确性产生诸多担忧,而奥特曼对创造力推崇,是否能合理反驳担忧呢?首先,人们口中“致幻”的人工智能系统指的是什么?我们以GPT学术引用的事情为例:我:“你能将唐宁于2004年撰写论文的标题《发展与⋯⋯》补充完整吗?”GPT:“没问题,唐宁于2004年所写论文的完整标题是《发展与鲍德温效应:演化的另一个名称》,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鲍德温效应及其对于理解演化和发展的影响。”标题中的“演化的另一个名称”纯属编造。巧的是,这来自另一篇关于“生物演化的替代模型”的学术论文标题。尽管人工智能捏造的标题无比贴切,却大错特错。当人们说GPT致幻时,他们指的就是这种对事实的篡改。但是“幻觉”这概念也暗示着,GPT在别的时候能准确地描述事实。不幸的是,这加剧人们对大型语言模型工作原理的误解,而误解往往会在一项技术变得安全或危险时产生区别。我们不如说GPT所作所为应归于“幻觉”范畴,因为这些模型中根本不存在“非幻觉”状态。它们的世界里,答案不分对错,目标没有意图。出于对安全考虑,越来越多输入输出过滤器、前置后置提示词笼罩于GPT,以使用户体验更加干净。这是复杂的组合。尽管大语言模型常被描述为一个黑箱,但四周社会性的东西才是真正黑箱,因为我们无法亲见或理解,所以我们与机器的潜在共同创造力是通过隐蔽方式实现的。随着逐渐步入人工智能时代,大型语言模型的准确性时而让人惴惴不安,时而让人惊慌失措,时而又妙趣横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奥特曼关于“创造力”的言论成功地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使人们不再主张GPT能准确传达信息。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不过是在玩文字游戏,暗示“幻觉”是创造力的关键。那么GPT的创造力又如何呢?显然,我们使用GPT通常为完成有创造性的任务。怎样才能使某项任务具有创造性呢?这是否需要以牺牲事实为代价呢?人类对“创造力”的认知是对某种“搜索”的执行。虽然“创造力”通常涉及整洁有序的适应性形式,但野蛮生长的生成形式更为普遍,就像那些偶然的科学发现、因成功演奏者的怪癖而生的音乐风格、由寻找问题而衍生的解决方案。如果将GPT视为创造性工具,这将对我们大有神益。GPT在创造性搜索上鹤立鸡群,但它在创造性生成方面仍不受控制,结果往往很糟糕。迄今为止,GPT已经让许多人对“随机鹦鹉”语言模型所达到的效果倍感惊讶,它涌现出了一种富有逻辑和理解的能力。但我认为,在寻找完全的“调适性创造力”的过程中,与用户的创造性目标保持一致的问题将变得异常复杂,而且还可能有些险恶。(摘编自2024年4月《神经现实》:《AI带来“幻觉”,是创意还是误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人们使用公共数据来建构一个AI时,应该合理地采取预防的措施。B.AI致幻指的是AI说胡话,它自信地将一些并不正确的信息陈述为事实。C.人脑可以创造性构思,通常不会将想象误认为事实,这点与AI不同。D.撇开局限性不谈,GPT确实可成为强大的具有生成性的创作工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I不仅有时会说一些奇话错话,而且最重要的是它难以解决任何问题。B.顾客购买货物在选择网站服务时,还是要直接寻找卖家的人工客服。C.对于创造力,和GPT的其他用途一样,设计AI的人才是效果的仲裁者。D.在选用AI创造力的时候,人类必须对大语言模型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谷歌推出的Bard说自己可以为孩子讲述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的科学新发现,然而弄错了一张照片。B.影片《流浪地球2》中的科学家在女儿临终前将她的生命记忆保存至数字卡中,获得数字化的生命延续。C.一大型超市机器人向顾客推荐创意食谱“芳香混合水”,却没有指出吸入氯气会导致肺部损伤或死亡。D.OpenAI强势推出Sora,它带来更加复杂的元宇宙世界,甚至能扮演造物主重演创世造物的动态过程。4.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型选择→模型训练→模型评估→模型优化→部署应用人工智能的原理和流程A.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大量的数据来学习和推断,数据可以来自各种渠道。B.在使用数据之后,要对其进行清洗和转换,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C.使用部分数据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常见评估指标可包括准确率、召回率、精确率等。D.可以将训练好的模型部署到实际环境中,解决具体问题,如自动驾驶、机器翻译等。5.人工智能需要应对哪些方面的安全挑战?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1.B(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当人们说GPT致幻时,他们指的就是这种对事实的篡改。但是“幻觉”这概念也暗示着,GPT在别的时候能准确地描述事实。)2.D(A.“最重要的是它难以解决任何问题”错误,说法绝对,改为:它难以解决问题。B.“还是直接寻找卖家的人工客服”错误,原文说“最好还是直接寻找人工客服”,而且原文语境是当遇到复杂问题时。C.“设计AI的人才是效果的仲裁者”错误,更可能是“使用AI的用户”,依据材料二结尾句“与用户的创造性目标保持一致”。)3.C(材料二的观点句:结尾段“但我认为,在寻找完全的‘调适性创造力’的过程中,与用户的创造性目标保持一致的问题将变得异常复杂,而且还可能有些险恶。”)4.B(“在使用数据之后”错误,应改为:在使用数据之前。依据:图表中第二项是“数据预处理”,材料一“微软管指出,Tay学到的公共数据,已经经过一些过滤”,材料二“出于对安全考虑,越来越多输入输出过滤器、前置后置提示词笼罩于GPT,以使用户体验更加干净。”)5.①以虚假信息、偏见歧视乃至意识渗透等为代表的应用安全挑战。②以数据泄露、篡改和真实性难验证等为代表的数据安全挑战。③以“黑箱”困境,创造性生成难以控制等为代表的技术安全挑战。(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2023年,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全面启动,粮食产量达到837.3亿斤,从全国第5位跃升至第4位,增产21.14亿斤,占全国增量的11.9%,粮食平均亩产958.2斤,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1位。黑土地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协同并进,建设高标准农田791.2万亩,新增盐碱地改造耕地25.4万亩。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强劲,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2023年,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上升6位、提升幅度全国第一,科研物质条件指数居全国第5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11位。汽车、石化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数字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提质增效……吉林省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2023年,吉林省还深挖潜能促进消费,举办汽博会、农博会、雪博会、房交会、航空展等活动,全力恢复扩大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9位。2024年,吉林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树立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粮食产量880亿斤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摘编自《率先突破,吉林底气何在?——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吉林全面振兴新机遇》,早在去年9月,哈尔滨市文旅部门就推出颇具“网感”的宣传片,全网的关注“破天荒”来袭,造梗、造势、造话题,甚至推出大雪人表情包、顺势主动设置议题……政府部门不再将流量和舆情视为洪水猛兽,而是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吸引流量,扩大自身影响力。不仅保持“在网”看评论、促整改,更“借网”搞宣传、做推介,已成为政府部门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效的“新常态”。很多人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来“尔滨”享受“冰雪盛宴”,成了广大游客和网络达人竞相“种草”“拔草”的新风尚。面对这波流量,包括“尔滨人”在内的东北人都倍加珍惜,使出浑身解数,掏出全部“家底”,诚意展现一个营商环境变优、干部作风变实、投资机会变多的“好学生”形象。距哈尔滨280多公里的“中国雪乡”,曾被视作麻烦的雪,变成了开启致富之门的“钥匙”,浪漫雪景与民俗体验深度融合,当地百姓开起餐厅和民宿,捧着“金饭碗”,吃上“生态饭”。始于冰雪,不止冰雪。在东北,依托资源禀赋寻求特色化发展之路已是普遍共识和生动实践。毋庸讳言,在东北,“国字头”一度强势,体制僵化思维固化,民营经济发育缓慢,成为经济缺乏活力的一大原因。不过,今冬冰雪热这面镜子反映出,重要的变化正在发生:国企深化改革与创新展现出新活力。依托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黑龙江以哈电集团为代表的一批装备制造业企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变“制造”为“智造”;深挖风能、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吉林在新能源、碳中和领域寻求新合作;瞄准网红经济、互联网生意,辽宁引进大型直播电商平台,探索一场华丽转身。(摘编自《求解东北全面振兴:现象级冰雪热的启示》,东北全面振兴,需要国家下大力气,采取系统、有力的政策措施,方可见成效。首先,要把握全球化重构、国际秩序与世界格局调整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发挥地缘区位和交通物流优势,将东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战略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支点以及联通国内东北亚市场双循环的核心枢纽。由此需要在既有陆路货物运输能力基础上,联合海参崴、罗津等境外口岸,拓展东北内贸货运网络空间。其次,东北地区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尤其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具有相当的基础和优势的,东北的人口素质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的布局也领先,在材料、自动控制、软件等领域是全国领先水平,在汽车、化工、航空航天、装备工业等方面仍然处于全国前列,因此,在上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加强布局。第三,在空间上加强重点城市的建设,在沈阳、长春、哈尔滨和大连等中心城市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以地级市中心城区为代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给予重点发展,逐步提升东北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同时利用好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打通中韩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便捷出海、联络内陆的大通道。第四,加大央企在东北布局的力度,目前总部在东北的央企有5家,分别是中国一重、哈电、鞍钢、一汽和中国华录,都处于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迫切需要国家尤其是国资委加大优势资源的布局和注入,体现国企、央企的责任担当。第五,发挥全国一盘棋的体制优势,加强区域之间的横向协作,尤其是东北地区人口的流入地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对口联系;同时要强化东北地区在包括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并将公共服务与户籍相连接。(摘编自刘云中《东北全面振兴还需要下大力气》,《中国经济时报》2024年3月1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创新能力提升促进耕地面积扩增、亩产提升,助力吉林农业机械化程度全国领跑。B.吉林省优越的科研物质条件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科技经济转化势头良好C.2023年吉林省在促消费方面表现不俗,增比高于全国均数,增幅位居全国第9位。D.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接近,表明前者为2024年工作重心。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常态”在文中指哈尔滨政府接受互联网思维,而已经形成的一条以网络为阵地的基本工作程式。B.“好学生”的“好”是哈尔滨全方位的优化转变,体现了哈尔滨对外来消费、外来投资的高度重视。C.“生态饭”在文中指在冰雪带来的旅游热潮中,出现新的经济需求,当地百姓乘势寻得新的致富路径。D.“国字头”在文中指国有企业,引入这一背景材料,既有从辉煌到落寞的酸楚,也展现了新的活力。3.下列对三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多角度总结2023年吉林省发展成果,意在说明吉林省正在全面振兴。B.材料二在组材上,由点及面,从哈尔滨的“冰雪热”延伸到东北三省的特色化发展。C.材料三指出央企的数量,并罗列企业,形象表现了央企在东北发展中的责任担当。D.材料三采用了总分结构,提出了东北全面振兴需采取的若干政策措施。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做法符合材料三建议的一项是(3分)( )5.针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的东北发展现状,结合材料三思考东北三省可以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提振经济?请拟定一个申论提纲。(6分)【解析】B选项出自材料一第二段,根据对创新能力排名、提升幅度、科研物质条件、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名的表述可得知。A选项出自材料一第一段,“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由这两个数据不能直接得出领跑全国的结论。C选项出于材料一第三段,原文“增速居全国第9位”,“增速”与选项“增幅”,前者指增长速率,后者指增长数额的差距。D选项出自材料一第四段,强加联系,并不能据此得出工作重点是消费品零售。故选B。【解析】B选项范围扩大,出自材料二第二段“诚意展现一个营商环境变优、干部作风变实、投资机会变多的‘好学生’形象”,全方位的优化转变不成立。A选项出自材料一第一段,由“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保持‘在网’看评论、促整改”“‘借网’搞宣传、做推介”,“已成为”等词可知。C选项由自材料二第三段“浪漫雪景与民俗体验深度融合,当地百姓开起餐厅和民宿”可知。D选项出自材料二第四段,由“一度强势”“成为经济缺乏活力的一大原因”“国企深化改革与创新展现出新活力”可知。故选B。【解析】C选项,材料三指出央企的数量,并罗列企业,形象表现了央企在东北布局中,数量的不足,竞争状态较为充分。A选项,材料从粮食、创新、消费以及2024年树立的目标四方面阐述,结合选段标题,可知正确。B选项先从哈尔滨个例说起,最后谈论东北三省各自依托资源禀赋寻求特色化发展之路的现状,由点及面。D选项第一段为中心论点,其余五段为分论点,可知为总分结构,结合第一段的总述与余下各段的分述可知。故选C。【解析】A选项做法出自材料一第二自然段,第二段强调技术创新,盘点优势企业,发展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材料三第二段中对东北地区实体经济优势企业的总结与建议一致。B选项做法出自材料一第三段,这里的消费项目与材料三第五段中的公共服务内容并不相符。C选项做法出自材料二第一自然段,这里指的是哈尔滨利用互联网宣传,以网络评论促整改的政府工作模式,与东北内贸货运网络空间并不相符。D选项做法出自材料二第四段,这里指东北旧有的国企自身进行创新改革,材料三的建议是加大央企、国企注入东北三省,改变布局,二者不相符。③加强重点城市建设,打通中韩俄蒙经济走廊(或建设便捷出海、联络内陆的大通道)。④国资委加大优势资源的布局和注入,体现国企、央企的责任担当。①自身方面:发展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逐步提升东北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强化东北地区在包括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并将公共服务与户籍相连接。②全国格局方面:加强区域之间的横向协作,尤其是东北地区人口的流入地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对口联系。③国际格局方面:拓展东北内贸货运网络空间,逐步将东北打造成联通国内东北亚市场双循环的核心枢纽;利用好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打通中韩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便捷出海、联络内陆的大通道。【解析】结合题干,学生需要在材料三的建议中,将与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已经重合的做法,即第二点与第四点删去,将剩下的三点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找出角度,分类做法,概括整合答案。【评分参考】学生思路如“参考答案一”,每个划线词1分,答满4点得6分;学生思路如“参考答案二”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对于“过去之事、眼前之事、将来之事”,新闻和文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方式。然而,在当今商业化的趋势下,各类叙事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也进入了叙事的时代——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新闻故事化”时代(2A)。虽然“新闻故事化”未必不好,但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2A)。有人曾戏言: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就文本而言,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类别的人文学科。新闻反映的是客观事实,而文学表达的是主观情感。从叙事内容来看,文学叙事的基础是“母题”,新闻叙事的基础是“事实”(1A)。韦斯坦因认为文学叙事的母题数量和结构相对稳定,主要可以归结为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三项二元组合结构,由此对应的基本题材就是战争、爱情与世俗生活,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叙事主题都是由此产生的变体。文学叙事主题大多以情感发展为主线。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文学叙事的母题不论生与死、爱与恨还是美与丑,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1A)。文学作品在安排情节时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但感性是文学打动人的核心因素,文学叙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性叙事能否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1B)。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1B),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而新闻作品所叙之事,依据新闻的本质,则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即事实。因此,新闻叙事应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1A)。新闻叙事要求叙事者从理性的态度出发(1C),诉诸受众的内容以信息为主,用客观事实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当然,新闻报道中也会有感性的描写、刻画(1C),但其目的是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再者,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2B),更多是叙事者个人意识和情感的宣泄。而新闻叙事则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2C)。叙事主题不再是凸现个人化的、侧重个人内心活动的方面,而是投射、指向社会化的主题(2C)。如《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说的是山东省兖州市2006年探明一个储量为2亿吨的大煤田,是继续吃子孙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博取眼前的实际利益、赢得个人升迁的砝码,还是着眼长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兖州市决策者保持清醒头脑,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封存2亿吨煤田。(2C)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生动地展示了决策中的矛盾与冲突,在波澜起伏的叙述中,传达了科学发展理念。文学叙事要求其人物、故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不是事实上的真实性。一部非凡的文学作品总是伴随着一个或数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老头、冉·阿让、卡西莫多等,这些人物形象可能完全属于虚构,但他们表达了人类社会可能具有的各类性格形象。但这并不否定文学作品中真实人物的存在(2D),而是这些真实人物在作品中的语言、行为完全是叙事者根据某种逻辑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叙事中的故事、人物,要求在叙事风格上符合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和故事的逻辑性演进,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2D),但不具有存在的必然性(4A)。而新闻报道中涉及的具体故事、人物则完全没有虚构的空间,真实性是新闻叙事的首要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纪实是新闻文本的根本特征。当然,新闻报道真实性的重构常常需要当事人的叙述,当事人一些偏于主观的叙事可能带有个人回忆的误差和情感,记者此时需要引导叙事的走向(1D),但不允许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判断。想象力和编排情节能力是文学叙事中必不可少的,但在新闻叙事中是大忌。文学与新闻的区别在于,文学是塑造典型形象,新闻是重现特定形象。所谓“重现特定形象”,即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个人,那么件事,那么处景,你经过选择,把它如实记录下来。文学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新闻通过新鲜的事实反映现实;文学要求典型形象忠于时代,新闻要求报道中的典型忠于事实,通过事实反映时代。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2A),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因而拒绝虚构。而文学允许虚构,即文学可以运用典型化的原则,创造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也就是说,文学可以塑造典型,而新闻只能选择典型,即选择那些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这些人和事又必须是新鲜的、特殊的、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由此可见,虚构与否,是新闻与文学的一个分水岭。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的基础不同,前者以“事实”为基础,后者以“母题”为基础,相比较而言,“母题”比“事实”更具感情色彩。B. 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故事,并借助感性叙事,以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但情节安排上也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C. 为了让新闻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新闻记者在理性地用客观事实来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的同时,也可以进行感性的描写与刻画。D. 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可以引导叙事的走向,以免当事人在叙述时因主观因素而将个人情感代入叙事中,进而影响新闻叙事的真实性。“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故事”错。主观夸大。原文说“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文学叙事作品”不等于“文学作品”,“一般而言是虚构的”并不意味着“通过虚构故事”。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由于受到商业化趋势的影响,新闻报道也“故事化”了,但作者认为,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新闻叙事还是要以真实为第一要义。B. 因为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所以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相反,新闻叙事则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C. 新闻《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的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决策者做决策时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一个社会化主题。D. 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老头、冉·阿让等人物形象可能是虚构的,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也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推断的能力。“所以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错,曲解文意。原文说“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可知,叙事者“不必在意”的不是“读者”,而是“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同时,“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与“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不构成因果关系,“所以”一词强加因果。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第二部分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祝福》中所叙述的事件和人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和看到的不同人物遭遇的综合体,并加上了作者艺术的情感渲染。B. 新闻《见证生命的奇迹——69名矿工兄弟成功获救现场直击》以现场直击的形式记录了脱困矿工、救援人员以及现场所有人的激动、喜悦和感动。C. 法国作家大仲马在路易十四、黎塞留红衣主教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塑造过程中,也仅仅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来推断这些人物应该有的语言和行为。D. 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三句话就概括了解放军渡江时的自然环境、英勇气势和宏大规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原文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在真实性和虚构方面的区别。A.讲《祝福》中所叙述的事件和人物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体现了小说中的人物是“叙事者根据某种逻辑的创造”;C.讲大仲马作品中的人物“符合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和故事的逻辑性演进,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体现了文学叙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D.讲的是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语言特色,与真实性和虚构无关,不能支撑原文第二部分中的观点。4. 根据原文第二部分内容,对下面表格中作品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窦娥冤》中的窦娥在现实中不具有存在的必然性。B.《“探界者”钟扬》中的钟扬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C.《镜花缘》中的主人公唐敖完全是作者根据个人喜好塑造的典型形象。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百年孤独》,一者纪实,一者虚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推断的能力。“《镜花缘》中的主人公唐敖完全是作者根据个人喜好塑造的典型形象”错,原文说“文学要求典型形象忠于时代”“文学可以运用典型化的原则,创造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可知唐敖这个典型形象应当“忠于时代”,并且“运用典型化的原则”,而不可能“完全是作者根据个人喜好塑造的典型形象”。5. 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文学作品《祝福》的文学叙事特点,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并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祥林嫂对灵魂有无的思考,体现了她的矛盾;她的人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妇女的真实状况。②人物、故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小说借“我”的所见所闻来叙述祥林嫂的故事,可以让小说人物、情节显得真实可信。③小说主题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小说以祥林嫂生与死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题干要求根据文本内容概括《祝福》的文学叙事特点,首先就要从“文本”中概括出文学叙事所具有的特点。原文第一部分(1——3),在谈论文学叙事的内容时,主要讲小说的情感,也提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原文第二部分(4——8),讲的是小说叙事多为虚构,但具有某种合理性;也提及了塑造人物形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从原文中概括出“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并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人物、故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小说主题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三个文学叙事所具有的特点。人物——祥林嫂性格的冲突体现在既希望灵魂存在,死去的一家人能够见面,又害怕灵魂的存在,对灵魂有无的思考所体现的她的矛盾性格;同时祥林嫂是当时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的人物形象能够反映当时社会底层妇女的真实状况。情节——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通过写“我”与祥林嫂的见面,“我”所听到的祥林嫂的故事等,借“我”的所见所闻来叙述祥林嫂的故事,这样使得故事显得真实,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主题——小说中的“我”对祥林嫂的遭遇抱有深深地同情,但却无力拯救;同时对“杀害”祥林嫂的封建礼教也有着清醒地认知和痛恨、批判,使得小说主题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
本文地址:http://fabua.ksxb.net/news/606.html
海之东岸资讯 http://fabua.ksxb.net/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