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如何对待NPD”,不如说如何构筑一个坚实的自我、一段健康的关系。」
>>>
十月份,堪称“NPD受害者联盟之月”。
前有《向往的生活》中黄磊厨艺惹争议,网友纷纷在各路嘉宾的微表情中抽丝剥茧探寻其做饭真实水平;后有新综《再见爱人4》上线,杨子也成为热议焦点,关于PUA、亲密关系的探讨再掀高潮。
网友将两位争议人物的特点归结为NPD,并将何炅、黄圣依及其他嘉宾戏称为“NPD受害者联盟”。
(《再见爱人4》和《向往的生活》争议片段截图)
何为NPD?其全称是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表现为自我中心、忽视他人需求以及对批评产生极端反应。
例如,黄磊非得拿榨油用的豆子做菜,在捧场试吃的何老师已经面露难色时仍劝其“得一把一把吃才好吃”;在网络热议的“毒豆角”事件中,黄磊第一怪宋丹丹备菜不周,第二怨豆角本身太老;而下田掰玉米时,黄磊先批评何炅方法不当,后科普起自己理解的“水土流失”,疲惫到失去表情管理的何老师忍不住“赶人回屋”。
(《向往的生活》节目截图)
即便如此,绝大部分时候何炅都在第一时间送上最高级别的赞美:“这豆角哪里老了?这豆角太棒了!”“这土豆丝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土豆丝!”何老师的高情商和百变话术将黄磊的每一道菜都稳稳托举成“世界上最好吃的xxx”。
虽然有人调侃何炅的表现怕不是有“异食癖”,但广大网友还是佩服何老师的高情商话术,更有人隔空喊话“谁能像何炅对黄磊一样对我”。
(《向往的生活》节目截图)
1 在观察对照中变得敏感,准确定位“病因”
(黄磊在《深夜食堂》中的“厨师”角色)
在和NPD相处时,人们的情感被长时间地压抑和忽视,以至于常常感到疲惫,失去了表达欲,甚至产生自我否定和厌弃。
与黄磊迟到七年的翻车不同的是,杨子几乎是在《再见爱人4》开播的第一时间就被网友精确定位为“爹味”和“NPD”。
在节目中中,杨子想要“浪漫一次”,强烈邀请黄圣依看星星。听着不断重复的“你肯定没看过这么亮的北斗七星”,黄圣依最终还是起身了,她说“我觉得对抗更耗费力气”。
(网友描述和NPD父母相处的感受)
结果,黄圣依在综艺里转头选择“不离婚”,观察室的一众嘉宾纷纷表示不理解,屏幕前的观众也大呼“成为明星夫妻play的一环”。
爱情是否坚牢,厨艺是否过关,真人秀之外的我们好像永远无法找到真正的答案,但却成为网友们观察和体悟自身的重要窗口。
(papi评价黄圣依“不离婚”的选择)
是网友太敏感了吗?是短视频营销号放大人性之恶了吗?不然。真人秀是社会的缩影和公共讨论的素材,让我们从无人倾诉的愤懑中抬起头来。
2 在消耗压迫中找回自我,拒绝再做“血包”
(沈腾做客《向往的生活》片段截图)
(《再见爱人4》节目截图)
如果发声和反抗也无济于事,那么出走和逃离也不失为好的选择。正如改编于自驾游阿姨苏敏真实人生故事的电影《出走的决心》中所展示的:一个被家庭“吸干血”的女人,找到自己的声音、找到自主的力量成功出走。
出走的时机或许难得,但无论是大胆夺回话语权,还是追求独立的意识、财产和能力,一旦“血包”开始了对自我主体性的追求,NPD的影响就会开始消解。
3 在人情世故中仍然“向往”,更期待真诚
从捧着西瓜看电视的孩子到“整顿职场”、用“让领导不敢委以重任的头像”,如今作为互联网用户主力的成年00后,渐渐开始在童年一笑而过的片段中赞赏沈腾的回怼,共情赵丽颖的迟疑,更钦佩何老师的高情商,了解并学习何为“人情世故”。
“人情世故”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一书这样解释:人情可以作为一种长期的互惠关系,使关系中的人获得“连带”的权力和地位。人情的产物——“面子”则可以被看作个体从外界接受评价而形成的自我认定。
社交网络热度不减的“高情商测试”中,网友们探讨“领导车前倒车让路”如何成为满分答案;山东IP和四川IP答案风格大相径庭,网友一边逐句学习满分答案一边感叹“搞不来,就不能有啥说啥吗”。
直到乌镇戏剧节青年之夜他玩梗自嘲“多吃点啊,放心,今天都不是我做的,放心吃!何老师就别吃了”,台上台下笑作一团,风评转向“有格局、蛮好玩的”。
你笑笑我、我也笑笑我。明星不再高高在上、充耳不闻。
(黄磊第二次回应登上小红书热点榜第三)
十月的舆论风波终会告一段落,以后或许还会有“黄磊2.0”再次活跃于“梗指南”。
但就像黄执中在新国辩论证“脱口秀能更好地回应世界”时说的“要丢一颗石头让一阵哄笑成为反应,反应过后或许有些东西会飘落到心里”,我们在这一波又一波的互联网观察中分析关系、调侃玩梗之后,还是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指南。
因为“NPD受害者”不是一个贴上就能止痛的创口贴,真实日常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放下筷子”就可以一概解决的。
与其说“如何对待NPD”,不如说如何构筑一个坚实的自我、一段健康的关系。
(《再见爱人3》节目截图)
诚然,人际关系中存在着权力动态与沟通策略,但无论是亲子、伴侣、同窗还是朋友,这些关系都不应演变为一场零和游戏。
真正的交流不应是高墙筑起、攻防对立的战场。展现真实自我,接纳敏感脆弱,绝非交往中的“败笔”。
用倾听与表达将我们与世界紧密相连,那些所谓的技巧,在真实的情感联结面前往往黯然失色。
唯有真诚与理解,才能让心灵的孤岛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真正的温暖与归属。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