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色彩和工艺的手机后壳
随着手机的外观设计被厂家越来越看重,各种金属的工艺变化、玻璃镀膜纹理以及颜色的改进,现在的手机产品的外观不再是一个“能用”的标准,而是结合了美观、手感、坚固、信号等多方面考虑之后的设计。以前不久刚推出的三星S10+为例,它的金属中框及陶瓷后壳以及陶瓷后壳的上色工序,都涉及了很多的技术。
前不久比亚迪电子在深圳举行了媒体开放日活动,历来“神秘”的电子工厂揭开面纱。这也使得手机中框、后盖的制造工艺、各种技术第一次呈现在我们面前。目前,比亚迪电子合作伙伴阵容里包括三星、苹果、Google等品牌,而全球出货量排名前10的安卓手机品牌,比亚迪电子都是供应商之一。
从塑料到金属,手机所用材料走出了“石器时代”
手机后盖材质的变化
自1983年手机正式商用以来,手机行业不断发展,带动手机材质与工艺的更新迭代。而手机后壳的变迁也可以主要划分为:塑料后壳时代→金属后壳时代→3D玻璃/陶瓷后壳时代。与几乎所有3C产品的起点一样,手机后壳用的材料一开始也是塑料。进入3G/4G时代后,手机厂商也在寻找一种更为结实、密度更高、颜色和手感更好的材料。
金属就走入了手机厂商的视线,但是金属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金属对信号具有屏蔽性和阻断性,因此手机无论是中框亦或是后盖,采用大量金属材质包裹就会出现信号问题。为此,在2011年,比亚迪电子推出PMH纳米注塑技术。
这里需要科普一下,PMH纳米注塑技术的目标是实现金属与塑料的无缝结合,业内称为“锤不掉的金属塑料完美结合”。简单来讲,该技术就是通过在手机中框或者后盖中渗入塑料材质使其和金属融为一体,通过在金属上留下隐形“开孔”,避免金属材质的手机外壳对信号的干扰,这才使得手机部件能够大量采用金属材料。随后的2013年,这一技术在The New HTC One上首次应用,这也是全球第一款金属后壳的手机。
随后,PMH纳米注塑技术被包括三星、vivo在内的几乎所有主流终端手机品牌广泛采用。目前,该技术也已经可以满足更高级别的要求,比如它的防水效果可达8级,这个8级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应用PMH纳米注塑技术的手机结构件在水下2米,持续30分钟可不漏水。
信号、美观的极致追求,玻璃/陶瓷加入手机制造“全家桶”
美观、信号等方面,促进了玻璃等材质的应用
后4G时代,比亚迪电子已经开始向众多主流终端手机品牌的高端机型提供兼具轻薄、耐刮伤等特点的玻璃材质。而玻璃/陶瓷开始受追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5G具有6赫兹以上的高频频段,信号传输容易受到干扰,再加上无线充电功能,这些需要玻璃/陶瓷才能更好地实现。
因此,玻璃/陶瓷已经成为后壳材料的主流选择,从2018年开始,我们也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厂商的旗舰机型都开始使用玻璃/陶瓷后盖。而在玻璃/陶瓷成为后盖主流的材质之后,我们也看到了加工难度的提升和工艺的变化,因为这类材质的特性与金属完全不同,将它加工成为手感外观更好的产品就需要做大量的3D热弯。
一块玻璃后盖从热弯到成型需要经历多道工序,为此,比亚迪电子研发了3D玻璃热弯机、石墨模具、贴合机等机器。另外,随着对于玻璃材质后盖的需求量提升,工厂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动化水平。招商证券(香港)发布的研报指出,比亚迪电子有望在2019年实现3D玻璃外壳的收入和产能同时增长,总产能也将达到80万片/日(2019年总产能超过2亿片)。
玻璃3D热弯车间
在参观过程中可以注意到,比亚迪电子工厂的3D玻璃热弯设备,可以实现包括全自动上下料,清洁模具、料片,智能监控等20余项自动化工序,在整个制造车间内,工人数量很少。
手机后壳在经过热弯工艺后,还需要一次“贴膜”才能形成最终的颜色和反光纹理,简单来说就是将不同色彩的膜片与玻璃后盖进行贴合,近两年开始走红的“渐变色”就是它的产物。同样在参观中我们也看到了手机的“贴膜”车间,这个环节对于精度和无尘化操作的要求较高,不过颜色、工艺、配方的信息都是各大厂商机密。